郭永亮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有学生的积极投入,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前预习,加强对历史课文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课前阅读课文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这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陶行知先生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这些观点都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教”的真谛,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的做法是:一节课结束时,不仅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进行一番总结,还要布置一个预习作业,即预习新课。布置预习新课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本上做批注,理清头绪,归纳本节线索,使课本内容条理化、结构化,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时,学生可以在课本中划符号,所用符号应统一规范,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划波浪线,准确记忆的用在字下面画小圆圈,用着重号表示关键性的字,用问号表示对课文内容的质疑等,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突出重点,而且还有利于强化复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1.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导入下一节内容。历史教材内容非常丰富,而且知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才能从宏观上驾驭教材。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习惯上由老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导入下一节内容,其实这几个问题是教师精心设计好的,学生根据问题被动地回答。我改变了这种方法,每讲完一节课,要求学生对下一节课进行预习,根据下一节的标题,各小标题的内在联系,要学生自己设计提问的问题,并且导入下一节课,学生起初虽提出了五花八门的问题,但这毕竟是经过思考的,而且这样既对前几节内容进行了复习,又对下一节内容进行了预习,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说不管多好的教学方法,如果长时间使用而不变化,学生也会厌烦,就像一首好歌百听不厌,但听千遍可能就没感觉了。教学时一定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要让学生有兴趣,就一定要不断拿出新东西,让学生对你的课有所期待,渴望着你的到来。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性设计进行教学,让他们体验学习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抓考点的能力
课后作业是加深学生印象、巩固知识内容的重要途径。现在教育体制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且高考覆盖面广,内容深,要求能力强,只有深刻挖掘教材,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在课后要求同学这样做:
首先,把最基本的课后练习做完,课后练习题是检验本节知识掌握程度最基本的练习要求,同学必须能熟练掌握。这种练习的处理应在当节课内完成。
其次,留课后作业,我要求作业的一道题是:在讲完的本节内容里至少找出十个填空题,十个选择题,学生可以随便在教材里找,这样学生必须对教材融会贯通,必须看完教材的每一个角落,使学生掌握了教材的知识点,增加了对教材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
总之,一堂好的历史课,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更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山西省方山县职业中学 033100)
学习报·教育研究2016年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