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运来
【摘 要】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中冶企业,原有的固定市场份额发生变化。面对这种形式,企业必须探讨“科技型、质量型、效益型、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这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依靠粗放式的生产经营管理将逐渐被市场淘汰,而风险管理是减少安全事故,实现效益最大化的主要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风险管理;企业管理;应用
一、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的制定
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的制定工作中,我们重点突出“四个注重”。即,注重总分结合、注重主从协同、注重源头管控、注重事前预警。
1.我们在公司整体、基层单位两个层面同时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根据公司整体评估结果初步确定公司重要风险,再对基层单位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两个层面评估结果的差异。根据分析结果最终确定公司重要风险,并明确两个层面风险管控重点,根据管控重点制定管控措施!以求做到管控效果的互补。
2.在风险评价中,由于风险主责部门与协助部门、管理层员工与执行层员工对风险理解的深度和侧重点不同,我们对每个风险在评分时均突出评分主体权重的差异化,对同一风险!风险主责部门权重略高于协助部门。管理层员工权重略高于执行层员工;对不同的风险,又确定不同的主责部门和协助部门,从而最大限度的形成针对每个风险的评价机制。
3.一个公司层面风险往往依托于多个更加具体的风险。这些具体风险就是公司层面风险的源头。我们在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的制定中,如健康安全环保风险、被细化为油库安全风险、车辆安全风险等二级风险,然后对每个二级风险制定了风险关键成因、预警指标和解决方案。
4.在预警指标的制定中,由于公司多数重要风险的容忍度0,所以不便于设置预警指标。“海恩法则”认为:每一起事故的背后!都有多个征兆、苗头和隐患,所以我们从风险相关的业务领域中寻找可以反映风险管理状况的迹象,再提炼成便于取值和监控的指标。作为预警指标!对每个预警指标确定不同级别的预警界限,并根据预警效果不断加以修订。
二、风险管理赋予的新内涵
1.风险管理的对象更加全面。风险管理的对象拓展到公司层面风险,为企业从公司整体角度识别和管控风险创造了条件。
2.风险管理的手段更加完善。风险管理的手段在以往基础上增加了风险解决方案、风险预警、联合监督等,使得公司具体工作和风险管理工作结合得更加紧密。
3.风险管理的理念更加普及。全体员工在参与工作过程中,了解了风险管理方法,明确了公司重要风险以及风险管控措施和本岗位工作的联系,明确了自己在风险管理中应该承担的工作!使得风险管理的基础更加牢固。
三、强化企业风险管理的若干对策
企业风险管理不应是孤立的,而应是系统全面的工程,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就必须从企业发展的全局着眼,并要按照企业内外部风险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风险管理方案,从而切实地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降低风险,将损失降到最低。
1.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是企业风险管理效果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该将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作为企业战略提上议程,将风险管理工作融入具体的业务流程中,使每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承担起风险管理的责任。同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应该按照生产流程以及生产责任部门将风险问责机制落实,使得全员保持高度的风险紧张感,促使全员积极主动地开展风险管理工作,避免风险管理的随意性。
2.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制度、风险管理组织机构以及风险信息化管理系统。首先,要建立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一种对内的风险控制机制,能够将企业的可控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可以根据现阶段的管理制度以及经营管理的特点,将风险指标按照风险控制的流程以及风险的关键点,将风险控制权利层层分解下去,将风险控制任务分解到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在企业内部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管控机制。在完善内部控制机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包括的是科学规范的治理结构以及企业的议事规则,要将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岗位以及业务流程进行明确的规定,建立与企业相匹配的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审批授权控制以及内部监督等制度。其次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要在企业内部职能设置的基础上,将风险管理对岗位职责的要求明确,将企业中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组织方案结合风险考核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科学地设置起来,形成一套有效的科学的风险管理架构。此外,在企业的风险控制组织中,必须要配备相应的,具有胜任能力的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避免风险管理组织的失效。最后,企业应该建立一套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运营机制越来越复杂,在风险管理上对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真实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企业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及时地将信息准确地传递到管理层手中,设置风险数据的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企业的风险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3.建立立项风险预枯机制。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相当于企业风险的防火墙,能够对企业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监控,可以按照企业的财务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分析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并且向企业的管理者提出预警,预警系统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权益比率、现金比率、投资规模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要不断结合实际将风险分析预警系统完善,构筑风险防范的防火墙。此外,新业务是企业风险的主要来源,企业在进行立项之前,应该做出适当的风险防控方法,将风险及早纳入控制范围之内,全面关注每一项行为决策将为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系统全面地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防止风险演变成企业危机。
4.重视内部审计,强化审计职能。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监督以完善风险管理,首先,企业应该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内部评价来找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问题,使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完备性得到保障。审计部门还应及时与管理层进行沟通,针对经营管理的控制弱点和管理缺陷进行改善,从而形成制度健全、科学规范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将内部控制的效率完全发挥出来,避免财务风险的形成。
5.强化问责机制。责任追究制度是保障财务风险管理效果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企业造成了损失的应该严格按照责任追究管理人员或者业务人员的责任。责任追究制度应该追求尽力的公平,不论是决策层或者是普通职员,只要造成了失误的就应该追究责任,还可以按照情况的严重性对相关人员辅以连带处罚。责任追究的具体形式可以有罚款、强行休假、调职离职等,一定要严格实施处罚行为,保障责任追究制度的严肃性,从而提高企业管理层以及全体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强化风险控制的力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风险管理机制是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科学手段,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可能会更多,情况可能更复杂,企业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从而提高竞争力,获得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珍珍.质量风险管理在药品生产中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6(03).
[2]孙海明.论新形势农信社风险管理概要[J].商场现代化.2015(30).
[3]陈磊.航天三院动力供应站风险识别与防范研究[J].信息化建设.2016(01).
[4]谌莉.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解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
[5]吴辉,刘芳.集团企业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J].财务与会计.20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