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语文教师教学样态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2016-05-04 17:26曹国庆
江苏教育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语文教育

新课程改革究竟改变了什么?尤其是作为课改最关键的实施者,一线的语文教师改变了什么?作为课改不断深入推进的生力军,青年语文教师当下的教学样态又是怎样?面对现实,客观分析,理性观照,对新课改的科学有效推进应该是有益的。

有人在回顾课改成果时作了这样的阐述:“从语文教育理念到语文教育实践,均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初步实现了语文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了语文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了语文课程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善,正在逐步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语文课程资源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等等。”[1]如何考量这些成果,暂且不论。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在这里看到语文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转变与成长。而在对语文课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时,我们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大多与教师有关。“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割裂,脱离文本、架空语言的教学不足取;对‘语文素养概念的界定需要明晰;对话不等于谈话,教师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语文训练不等于语文‘操练;诵读是基于理解的一种声音表达形式,关键在于理解文本;语文教师的主体性不容漠视……”[2]这里涉及到了语文教师的学科价值取向、角色、课堂教学策略、主体性等多个方面,这些现象在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确实具有普遍性。从回顾与总结中不难看出,课改的外部条件有着强大的支撑,宏观的建构也颇具力度,但处于风暴中心的教师似乎成了课改的瓶颈所在,所存在的问题几乎都与语文教师的观念、素养相关。

一、调查与分析

笔者对中学青年语文教师的教学样态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在课改中所处的境地颇为尴尬。作为课改的有生力量,他们本应该是课改的希望所在,然而,在这场变革中,不少人丢失了自己的话语权。他们疲于应付,被动盲从,失去了应有的自信力。于漪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语文教改十年路程走下来,我们很多教师,包括一些优秀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自信力都很少,往往是不知道课怎么上。我想这样一种心态,会影响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3]

1.关于专业功底与职业兴趣

青年语文教师的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高中毕业时间大多在90年代之后。其时,师范类专业已经被冷落,优秀的高中毕业生愿意填报师范类院校的人数减少,生源整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另外,高中教育中,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更多地依赖应试式训练,只求分数,忽视素养,学生的阅读积累不足,语文学科功底相对薄弱。从就业意愿来看,选择语文教师职业是一些人的无奈,只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在问卷中,有38%的受访对象表示,做语文教师并非出于对语文或语文教师的喜欢。从专业素养来看,不少青年教师存在着先天的不足。这一点,另一组调查数据也可以印证。在问及“业余是否会写一点文学作品”时,“基本不写”的占36.4%,“偶尔写”的占54.5%,“经常写”的仅占9.1%。多数青年语文教师对业余写作缺乏热情和兴趣,更谈不上爱好和习惯,这是值得忧虑的。问卷显示,即使踏上工作岗位后,依然有30%的受访者表示“不喜欢”自己的职业。目前升学率的压力,成绩评价的压力、使工作经验相对不足的青年教师忙于应付,疲于奔命,对职业的热情逐步削减,尤其是毕业班的教师,“厌教”情绪有蔓延趋势。

2.对于学科性质的认识与教学观

新课标在“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标准”里说得明白,但个人的解读不一定清晰到位。“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真正做到“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更是一个难点,青年教师常常会陷入误区。譬如,阅读教学究竟是以思想内容为主,还是以文本语言为主?调查数据分别是37.7%和62.3%,更有32.6%的青年教师认为教学目标应该是“瞄准分数,应对考核”。语文到底教什么,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取向,他们在选择中出现了摇摆。

导致他们观念模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语文教育观念的变化与十年教改曲折起伏的走势相吻合。十年语文教改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语文工具理性的批判到过度张扬人文的泛语文化,再到新理性精神的呼唤和寻找。1997年第11期的《北京文学》以“忧思中国语文教育”为题,刊登了一组文章,由此引发了20世纪末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有的学者批评说:“回顾百年中国语文教育的历史,我们的语文教育的确是大大忽略了人。语文教育漠视了精神,忽视了精神,也就榨干了情感,泯灭了灵性,教材与课堂也就无趣无味,干巴枯燥,贫乏单调,形同于自然科学,形同文字游戏。”[4]这种批评直指语文的工具理性,呼吁语文教育能够承担起更多文化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审美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但对于人文的理解偏差或者极端化强调,又导致了人文精神在语文中的泛滥。“当语文教学擎着人文大旗一路高歌猛进时,忽然发现阵营里出了一个异端——泛语文现象……泛语文现象依然以人文之名,波澜壮阔地蔓延下去”[5]这时,又有学者指出:语文新课改“在弘扬人文精神的同时弱化了知识与理性精神”“倡导开放性与多元性导致教学的随意与放纵”“语文现代化进程中,丢弃了一些传统的做法与精神”[6]。反思语文课改的困惑,人们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思考又重新转向立体式的、动态的、互为主体的实践视角,也就是人们所呼吁的新理性精神。十年课改,关于语文教学的价值定位纷争不断,人文与工具忽此忽彼,直接导致一线教师的迷茫。面对“城头变幻大王旗”的风云变化,刚入行的一些青年教师自然无法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盲从,随大流,简单化跟风,迷失了方向。

另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青年教师在职自我进修的主动性趋弱。以阅读为例,“近五年你阅读过几本教育专著”的反馈显示,每年读完一本专著的只占16.4%。五年中,只读过一本甚至一本没读的占34.5%。从来不订阅专业期刊的占31.1%,而每月坚持阅读专业期刊的只占28%。对名师教学经验表示关注并借鉴的还不到一半,偶尔关注但无行动的占了53.6%。专业学习上兴趣的衰退,严重制约了青年教师观念的与时俱进,他们在课改中摇摆不定,对或此或彼的观念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判别能力,导致在他们的身上出现了与年龄相悖的墨守成规、随波逐流的惰性。endprint

3.对自我教学的满意度及语文生态的评价

关于青年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满意度的问卷显示,“较满意”的占26.9%,“基本满意的”占69.2%,而“不满意的”只占3.8%。客观地说,语文教学现状总体上并不令人满意,无论是课堂教学策略的科学性还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性,即便是教育圈之外也颇多指责的声音。而青年教师却大多数自我感觉良好,这种盲目的乐观是专业素养薄弱导致的误判,还是进取心不足表现出来的慵懒?也许两者都有。

青年教师对当下语文教学生态环境的评价普遍是不满意的。他们把影响教学效率的原因大致归为以下几类:教材体系不当,占40%,学生课外阅读受限,占70%,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占52%,自己教学不得法,占25%。客观而言,教材、学生语文学习空间是制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语文教材采用的是人文主题单元结构,淡化了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加上其他学科时间的挤压,使学生失去了自由自主的阅读空间,应试教学导致的题海战术,也让语文失去了应有的魅力。但青年教师把主要原因都归结到客观层面,对自己教学上的反思还是不够的,很容易导致责任感的淡化和上进心的缺失。

从上述问卷分析来看,一些青年语文教师的迷茫既有先天不足的因素,专业知识的薄弱和职业兴趣的冷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专业发展,而当下主观或客观的负面因素则左右了他们前行的方向,动摇了他们的信心,削弱了他们的行动力。反思十年课改,虽然我们在教师培训上投入得不少,但大多数的培训还是外围的干预,或者是居高临下的观念灌输,或者是在基础层面的策略传授,而缺少对青年语文教师自我角色意识的唤醒,缺少基于青年语文教师真实教学生态的有的放矢的引导,导致他们只是记住了课改的一些概念和口号,行动上反而无所适从,或者干脆“涛声依旧”。

二、对策与建议

1.树立语文教学人生的目标

选择了语文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份责任。于漪老师这样说过:“我树立的目标是终身做一名教师,我一辈子树立的目标是做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教师。我认为每堂课的质量关系到学生生命的质量,求学时期,学生的生命大部分是在课堂里成长的。因此,教师须建设教学人生。”[7]把教学提高到人生的高度,作为追求的境界,是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的体现。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职业生存方式,而是一种人生的呈现和价值的证明。当教学与人生携手而行时,才会有主动寻找职业成就与幸福的冲动和耐力,生存的疲惫和无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忽略和淡化。这似乎已经超越了语文学科领域的要求,但如此的引导是应该的和必须的,是对青年教师自我角色意识的唤醒。

“做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教师”,这是于漪老师的谦词。对青年语文教师而言,合格是基本的目标。要成为语文教学的中坚力量,显然需要更高的要求。语文课改需要优秀的语文教师,需要各具风格的领军人物,青年语文教师应该敢于追求,敢做课改的弄潮儿,努力成为语文教学的行家里手。所以,不管就业动机怎样,专业功底如何,兴趣是什么,立足当下的专业成长是最重要的。我们的在职培训,不能满足于合格,而应该更多地推广层级提升模式,建立骨干教师梯队,不间断地推动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成长需要引领,名师辐射效应和引领作用对青年教师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张家港市是一个县级市,他们推出了特级教师工作室、青年教师语文沙龙、骨干教师评审机制,使不同层次的青年教师找到了不同的成长目标。身边的名师就是自己的目标,与名师为伴,与名师结对,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目前张家港市的语文特级教师就有12名,后备人才正在不断涌现,以名师为核心的团队成长成为其鲜明的特色。

2.学会独立思想

王栋生老师曾经说过:“独立思考是知识分子最重要的禀赋。在思考中成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保持独立精神。”青年语文教师如果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声音,自然会在纷繁喧嚣的舆论中迷失。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拥有一双慧眼和独立的灵魂显得尤为重要。

好学。“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青年语文教师虽然经过大学的专业培养,为就业进行了相应的准备,但这些储备是远远不够的。从专业技术工作的要求看,本科教育仅仅是入门水平,想要胜任专业学科教学,教师必须有持续发展自身能力的自觉意识。教师的教学实力不可能是静止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原有的知识会逐渐变得陈旧,能力和方法也不一定适应新的形势,必须有发展自我的追求。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通过读书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漪老师强调“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作为语文教师要有文史哲的底子,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8]一年读不了一本教育专著,甚至连专业期刊也很少阅读,整天埋头于试题讲义,没有新鲜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头脑,思想自然会变得苍白并渐渐萎缩。除了读书,名师课堂、名师讲座、学术论坛等学术观摩研讨活动,也是不断汲取营养的途径,以名师为镜,可以比照自己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法,避免前行中的弯路。

好思。“我思,故我在。”有了自己的思考,才有独特的见解。有了充分的思考,才有表达的自信。思考与写作可以结合起来,写作是思想的磨刀石。有些观点在头脑里是模糊的,经过写作时不断的推敲、校正、打磨,会渐渐变得清晰起来。有的青年教师的写作动机只是为了职称评审,而不是为着去思考并解决某个问题,写作东拼西凑,缺少自己的体验和观点,这对专业素养的提升起不了任何作用。课题研究是探索思考的最佳途径之一。据笔者对周围同行课题研究状况的观察,青年教师的介入并不积极。他们常常把教研与教学割裂开来看,认为课题研究是学校场面上的事,跟自己的教学关系不大。客观上,这与一些学校课题搞形式,不重实效的做法有关;主观上,是我们的青年教师没有真正投入教研,还没有体验到个中的乐趣。课题行进的过程,就是一个专注思考的过程。属于自己的实践与研究,参与者最有发言权,也最能形成并展现独立的观点。endprint

思考,需要批判精神,也需要自我否定的勇气。拿来、挑选、检验、修正、总结,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成果。青年语文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的反思,对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校正、学科水平的增进、科研能力的提升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实践中大胆创造

青年语文教师处在教学的第一线,岗位是他们的创造平台,课堂是他们播种和耕耘的责任田。面对语文教学的低迷现状,作为教师,首先要反思的是自己的教学有什么问题,哪些方面可以尝试改变。青年教师应该更容易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应该有更广的视野,也应该有更多的激情和无畏的勇气。没有什么比行动更能证明自我的存在,青年语文教师要敢于行动,敢于创新,敢于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

课改呼唤着创造。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场革新,是一种大胆的创造性实践,没有现成的模式和范本照搬照用。从课程的角度看,教师的角色已不是单一的国家课程实施者,而是课程的组成内容,更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青年语文教师施展才华的空间比以前的更广。从课堂的角度看,教学方式的转变也要求青年教师充分发挥才智,尝试多种策略,探索更多的模式,这些也为青年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证明自己的最好机遇。

大胆创造,要相信自己,敢于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点。有的青年教师,离开了教参就不能独立处理教材,离开了“一课一练”就不知道让学生做什么,不用多媒体就担心自己的课不合时,缺乏的就是自信。信自己就是要尊重学科规律,尊重教学规律,相信自己的才智。信自己,还要善于发现和发挥自己的所长,不随大流,不盲目崇拜,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见解不同,观点百鸟争鸣;个性不同,课堂百花争艳;优势不同,风格姹紫嫣红。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如果我们全国各地都能出一批个性鲜明的优秀教师,一定可以顶起我们语文教学的一片天。”

青年语文教师的优势在于青年,青年的优势在于希望,他们是教育的希望,是语文课改的希望,他们的缺席将意味着明天的暗淡。当他们自信地站立在课改的前沿振臂呼喊时,语文教学必然是“风景这边独好”。

参考文献:

[1]邱福明.新理性:语文教育的文化精神建构——语文课改十年文化思想巡礼[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10(3).

[2]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中学语文高层论坛暨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第29届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6(2).

[3][7][8]于漪.语文教师必须有教学自信力[J].语文学习,2010(1).

[4]李海林、韩军.关于“新语文教育”的通信[J].中学语文教学,2000(11).

[5]黄琼.一个异端的前世今生——泛语文批判[J].中学语文教学,2005(6).

[6]陈玉秋、邱福明.语文课程改革代价的理性思考[J].教育学报,2007(4).

(曹国庆,张家港市崇真中学,215631)

责任编辑:宣丽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语文教育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