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肉种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管理要点(上)

2016-05-04 06:11:21陈合强杨创造李国勇
家禽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母受精率孵化率

陈合强,杨创造,李国勇

(1.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海门 226103;2.驻马店市龙华牧业有限公司,河南 驻马店 463000;3.河南粤禽农牧有限公司,河南 焦作 454951)

现代肉种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管理要点(上)

陈合强1,杨创造2,李国勇3

(1.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海门 226103;2.驻马店市龙华牧业有限公司,河南 驻马店 463000;3.河南粤禽农牧有限公司,河南 焦作 454951)

肉鸡性状的改进对肉种鸡生产性能如产蛋率、受精率、死淘率、抗应激能力等均有较大的影响,并对饲养环境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肉种鸡基本都是宽胸品系,具备与肉鸡相似的遗传特性,出肉率、生长速度、料肉比等性能优异,胸肉比例高,生长速度快,需要较为严格的限饲控制,容易超重,料量控制要求更精准,抗应激能力弱,饲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各种应激因素,尽可能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孵化率差的原因可归结为种蛋处理和孵化管理两方面,但更大程度上是种蛋受精率的差异。生产实践中受精率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蛋前期和高峰期受精率低、产蛋后期受精率下降快等。早期孵化率的目标是首次孵化率达到65%以上,高峰孵化率高,90%左右的孵化率维持5~8周,高峰后及后期孵化率稳定,高峰后到淘汰每周孵化率下降1%以内。因此探讨生产中受精率和孵化率低下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有助于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受精率和孵化率差的常见原因

育雏管理差、4周末体重太大、均匀度差、设备不够、采食和饮水位置不足、早期饲喂不足、限饲太严厉、15~25周期间增重不理想、混群时公母鸡性成熟不同步、公母比例太高或太低、混群后公鸡未到其饲喂器中采食、产蛋期公鸡料量没有增加、公鸡体重下降或增重太多、公母鸡太胖或体况差、饲料缺乏VE、生物素和Se或受杀虫剂及其它污染、引起公鸡脚腿部问题的疾病,管理因素如饲养密度大、舍内高温或潮湿、氨气太浓及通风不良等都会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种公鸡管理常见的问题有体重超重、体型过大、死淘率高、腿病及足部肿胀感染、混群后均匀度出现明显下降、25~35周部分公鸡状态下滑、45周后受精率下降较快、产蛋后期公母比例不够或有效公鸡数量不足等。不同饲养阶段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标准如表1,各个饲养阶段受精率差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表1 AA+肉种鸡不同周龄受精率和孵化率指标

1.1 产蛋早期26~28周

1.1.1 性活跃公鸡数量不足 原因:①生理性不育。外部发育正常的公鸡受到剧烈应激造成暂时或终生不育,如4周末体重没有达到755g的目标体重要求、体重发育忽高忽低特别是育成早期和中期、消化道疾病或毒素对体重发育的负面影响、育成后期及混群后遭受较强的热应激;②混群时公鸡发育不良或均匀度不佳。公鸡死淘率居高不下,小公鸡出现较多,主要原因有混群前公鸡体重较长时间处于标准体重之下、饲养密度高且料位不足、疫病和腿病等。

1.1.2 公鸡攻击性太强 受惊吓的母鸡长期停留在棚架上或躲在产蛋箱下,不敢接受交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①混群时公母比例太高,造成过度交配,母鸡惧怕公鸡;②混群时公鸡体重超标或混群时虽然体重正常,但混群后给料过高,公鸡体重快速增加造成失控,公母鸡体重差异不合理,导致性活力强的公鸡数量与初期开产的母鸡数量不匹配;③公鸡偷吃母鸡料造成公鸡体重过度增长使公母鸡体重差异不合理。采用公鸡不剪冠或在母鸡料槽上安装格栅可防止此现象发生;④混群后公鸡体重正常,但由于以上原因特别是公鸡偷吃母鸡料使公鸡体重失控,导致过度增重引起公母鸡体重差异不合理;⑤混群后不久,部分公鸡争抢不到饲料,造成体重增加不足或穿鼻签后部分公鸡采食受到影响或此阶段饮水不足导致公母鸡体重差异不合理。

1.1.3 在25~25.5周前收集种蛋 对24~25周之前收集的种蛋,正常情况下受精率不会超过83%~85%,孵化率则不会超过65%~73%。

1.2 产蛋高峰期 引起高峰期受精率较低的原因有精子质量问题,主要是育成期产生的问题如不一致的体增重、较差的饲养环境;公母鸡交配不充分,如体重差异不恰当、性成熟不一致、公鸡数量过多造成母鸡的接纳能力较差等。

1.2.1 性活跃公鸡数量不足或公鸡攻击性过强

1.2.2 公鸡耗料量下降 在公鸡不能再偷吃母鸡料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导致体重下降,部分被淘汰,另一部分则停止产精。尽管这样,由于用于产精和交配活动的能量减少,随后公鸡的体重可能不会降低反而会继续增长。

1.2.3 公鸡饮水不足 使用鼻签且在棚架上与母鸡共用普拉松饮水器时易出现。提倡在垫料区域安装饮水器。

1.2.4 疾病或腿病问题

1.2.5 拥挤 饲养密度过大,影响公母鸡交配。

1.2.6 公鸡料位不足 由于采食速度快,部分公鸡采食不到足够的饲料特别是在后期替换青年公鸡时更易出现。

1.3 产蛋中期40~50周

1.3.1 公鸡饲养条件不佳 采食饮水位置和数量不够、饲养密度过高、疾病或腿部问题。

1.3.2 性活跃公鸡数量不足 通常需替换2%~3%的青年公鸡来校正。公鸡超重,交配能力减弱;公鸡死淘高,比例下降;腿脚问题与体重有关。

1.3.3 公鸡的攻击性行为 这种行为往往是在初次公母混群时形成的,可发现背部或体侧部有明显伤痕被摧残的母鸡,躲在棚架或产蛋箱下。

1.3.4 肩背部羽毛脱落或损坏 肩背部无毛的母鸡呆在棚架或躲在产蛋箱下,不敢与公鸡交流感情。如采食量不足、能量、蛋白质和氨基酸临界缺乏、低温等易导致羽毛异常脱落。

1.3.5 高温 受精率和孵化率都受损。

1.4 产蛋后期50~66周 随公鸡的衰老,交配活动较少,精液分泌的数量和质量在下降。通常受精率较低时,孵化早期死胚也偏高,主要是弱胚多。

1.4.1 母鸡超重 影响受精率特别是在炎热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更为突出。现场可看到体重大、胸肌评定3分;腹脂肪过多 (大于体重的2.5%、发红、不柔软);产蛋率低的鸡群;羽毛覆盖不好,躲避公鸡交配等影响受精率。

1.4.2 公鸡超重 公鸡体重超过5.2kg,交配活动就有可能减少。现场可看到体重过大、全毛;胸肌瘦,掉毛或断毛(背部、翅膀);泄殖腔评定 3分;胸肌大、胫骨短,交配成功率低;脚垫评定 3分;冠、眼睛、肉髯苍白等影响受精率和孵化率。

2 提高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管理要点

整个生命周期内鸡群受精率的发展趋势会随周龄增大而降低,主要是因为鸡只交配行为和生理状况之间存在着自然的关系,随周龄的增加公鸡对交配的兴趣逐渐降低,完成交配的次数在减少;母鸡生理上需要更多的交配次数来维持先前水平的受精率。即随周龄的增加,40周后的鸡群其保持良好受精率的挑战随周龄的增加而增加。管理在维持鸡群生命周期高受精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关注公鸡睾丸的发育 公鸡睾丸大小和重量与精子、精液的数量和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公鸡睾丸的发育与育成期体重增长及饲养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产蛋期公鸡睾丸大小及功能的保持和体重控制及其体况有关。公鸡睾丸发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如表2)。①2~15周,睾丸重量的增加较为有限,但精元细胞数量的增加非常快;精元细胞不但提供将来精子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且其数量多少对睾丸产生精子的能力有很大关系;期间尽可能避免妨碍公鸡生长发育的各种应激如饲养密度、饲喂方式、体重增长、饲料质量、鸡舍环境等;②15周后,公鸡睾丸重量的增加开始加快,加光后2~3周是睾丸生长最快的时期;③18~23周,限饲太多会对精子的产生带来永久影响;加光3周后公鸡睾丸重量可达到12~22g;期间体重增长不足、体重下降或将超重的公鸡体重拉回标准对睾丸的发育影响非常大;④28~35周,是睾丸重量和精液数量最高峰(加光时间早晚会有影响),35周成熟良好的公鸡睾丸重量大约为45g左右,输精管发育良好且睾丸上有良好的血管分布及健康的色泽。不同周龄睾丸的重量与受精率的关系如表3;此间保持适当的增重和避免各种应激有助于睾丸的发育和维持;⑤35~40周后,睾丸重量开始自然萎缩,注意观察睾丸上的血管分布情况,萎缩睾丸的颜色苍白、输精管颜色和大小会变差;精液数量及质量也逐步下降,受精率也随之逐步下降;保持公鸡良好的体重、增重和体况能延缓高峰后受精率的下降速度。

表2 公鸡生殖系统的发育

表3 睾丸重量对受精率的影响

2.2 重视种公鸡的生长发育曲线 公鸡生长发育的几个重要方面,适当的体重和增重对公鸡的性成熟、睾丸发育和维持非常重要,理想的骨架和强壮的腿部、良好的体况不仅能影响公鸡睾丸发育且影响受精率。公鸡因素造成受精率低主要是公鸡生长发育不好导致体重、骨架和睾丸发育不良;公鸡交配效率低,体重控制和饲喂管理失误致使性成熟、体况、腿脚、喙部和均匀度等问题;公母比例不合理特别是公鸡的混群、淘汰、替换等工作做的不到位;20周后增重不足影响受精率;混群后公鸡的饲喂和体重控制很重要,应随时淘汰不良的公鸡,避免过度发育或失重而影响受精率。

2.2.1 体重控制 宽胸型公鸡体重控制尤其重要,早期体重一定要达标;控制好性成熟时的公鸡体重,应让公鸡的体重、周增重沿标准曲线平稳、均匀地增长,控制适当的周增重以保持理想的胸肌发育。适当的骨架大小对保持公鸡的体重、体况的协调很重要,对公母鸡交配效率有影响,要获得理想的骨架和健壮的腿,就必须按照手册标准控制公鸡的体重增长特别是早期阶段。

育雏育成期体重及时达标或大于标准50g,骨架大小、后期周增重和增重率应达标。0~28d是骨架、体重、均匀度、胸肌正常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自由采食直至体重达标后开始限饲,公鸡体重若偏离标准超10%要比低10%好,母鸡体重与标准一致。公鸡早期的骨架(表4)发育对将来的受精率很重要,公鸡4周大约55%、8周大约85%、12周大约95%的骨架基本发育完成,12周时公鸡体重小,腿就短,以后的腿始终较短,不要错过这个种公鸡骨架发育最好的阶段。15周后的目标是按鸡群的生长发育曲线进行管理;21~22周公母混群,公母混群后应达到成功的分饲效果,防止公鸡偷吃料,混群到26周(体重3800g)偷料是较为常见的现象,之后应绝对避免,加光后的前4周鸡群需要积极地生长。根据鸡群体况进行光照刺激,确保公母鸡同时达到性成熟。育成期体重增长曲线影响公鸡的骨架和睾丸发育,产蛋期影响睾丸功能的持久性和交配功能,体重控制应小一些,超重后期受精率下降快,太大的骨架会影响后期受精率的维持,蛋白质影响骨架(胫长)。开产时公鸡的体重很重要,大体重的公鸡受精率不一定高,公鸡体重小不一定受精率差(表5),体重增长曲线比实际体重更重要。产蛋期应保持料量和体重持续小幅增长,避免超重或体重增长停止、下降,保持体重均匀度的稳定,一般来说体重控制较轻的公鸡对高峰受精率影响不大,但对后期受精率的维持有好处,超重的公鸡容易引起后期受精率下降过快。产蛋后期应控制体重增长、加强饲喂和喂料器的管理、随时观察公鸡采食和均匀度的变化。

表4 早期体重和骨架对受精率的影响

表5 24周体重与高峰孵化率

根据体重进行限饲,育成期一般原则每增长40g体重需增加1g料量,适用于小栏及大栏的鸡群;调整饲喂量,不要调整采食位置,不要通过调整各栏的大小来增加饲喂量,饲料分配好后将额外的饲料加到喂料器内;8周后必须每周增加一定的料量。公鸡体重控制的关键是喂料限制,只对母鸡料线加栅栏,栅栏水平宽度为44mm、垂直高度为60~65mm;如有必要适时穿戴鼻签,防止公鸡偷食母鸡料。产蛋期饲喂应均匀一致,通常理想的情况是每个料盘8个公鸡,不是说多多益善但绝对不能少,料盘质量和设计很重要。不仅仅是饲喂方案,适当地饲喂母鸡直至5%的产蛋率,26周后公母分饲系统应该100%工作,避免早期过多的蛋白摄入或饲喂过度,30周后保证有喂料增加空间,最好办法是遵循标准生长速度,保持公鸡合适淘汰。

公鸡在产蛋期的体重不能降低,体重小幅下降都会造成精子质量下降(表6);避免公鸡在产蛋高峰前过于肥胖,产蛋期体重控制不当如超重、体重下降或增重不足、既超重又增重不足,公鸡状态差,均匀度下降,影响受精率,超重也影响后期孵化率(表7)。只有真正公母分开喂料,在制定喂料程序时充分考虑公鸡生长的极大潜力,同时考虑公母分开喂料的有效性,才能达到合适足够的公鸡体重。定期做精液检测,及时淘汰精液质量较差种公鸡。

表6 公鸡体重下降与精液质量的关系

表7 体重、睾丸大小与受精率的关系

2.2.2 公鸡体况评估 鸡群内体重相近鸡只,其机体状况存在差异。体重是评估鸡群发育程度的一个工具,同等重要的工具还有鸡群的均匀度和体况(胸部的构架和胸肉)如图1:30周时应达到2~3,60周时不应超过4。大的胸部并不意味着睾丸大,过大的体重意味着胸肉过大、公鸡身材更加水平(图2)、平衡能力较低、更低的交配效能。经常有规律地触摸检查,避免出现体重过大(>5.2kg)的公鸡。

图1 胸肉形状和脂肪储存评分标准

图2 公鸡体型与交配效率有关

(未完待续)

S831.2

C

1673-1085(2016)04-0022-04

2016-03-15

猜你喜欢
公母受精率孵化率
梨真的分“公母”吗?
果农之友(2022年11期)2022-12-08 13:19:06
不同保姆鸽生产效果比较
种蛋受精率检查的重要性和结果解释
苏豪×钟晔(抗)正交秋用种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中国蚕业(2022年1期)2022-03-09 02:59:20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11-27 08:05:59
提高种鹅受精率的几项关键措施
橘子分公母,母橘子更甜?
科学大众(2021年6期)2021-07-20 07:42:46
秋制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的孵化率调查*
蚕桑通报(2020年3期)2021-01-07 03:05:20
产蛋周龄对科宝父母代肉种鸡受精率及孵化效果的影响
广东饲料(2016年3期)2016-12-01 03:43:11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