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玫伶, 胡泽昆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7)
基于ESDA的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成因研究
励玫伶,胡泽昆
(浙江大学 地球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7)
摘 要:文章为探究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浙江省县域人均GDP为研究指标,运用基尼系数和ESDA空间统计模型,结合ArcGIS相关空间分析功能,对浙江省县域经济总体差异变化趋势和局部空间均衡程度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环杭州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地区,总体空间差异呈逐渐缩小趋势;县域经济的局部空间差异则有所变大,主要表现为高经济水平集聚区的县域有所减少,而低水平集聚区的县域有所增多。基于以上特征,文章认为自然地理和区位条件、规划引导以及私营经济的发展是影响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 ESDA; 时空演变; 浙江省
区域经济差异是一个时议时新的话题,也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对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现状,发现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和协调方案提供借鉴。威廉姆逊的倒“U”型理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效应学说,梯度推移学说,中心-外围理论等都试图解释区域内产生经济差异的原因,并认为区域间存在互动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要素投入的改变和人为干预的介入,区域经济发展将趋向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发展迅速,但区域经济差异现象也越发显现。许多学者通过不同空间尺度,运用不同分析方法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余建新等测算了1979年至1999年浙江省县域基尼系数变化[2],叶华从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等多指标入手,研究浙江省三大区域经济差异变化特征[3],杨立峰利用回归分析方法测度造成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4]。但区域经济差异与经济空间结构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将经济度量方法结合空间视角进行研究,对发现经济差异演化过程,揭示区域相互作用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空间统计分析是现代计量地理学中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基于空间数据都具有空间依赖或空间自相关特征,通过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来发现地理空间中的某一现象或某一属性与相邻区域中同一现象或同一属性的相关性。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是以空间权重矩阵为基础和前提的空间分析方法,它既能测度某一属性在空间上的总体集聚趋势,也能将局部空间集聚或空间异常可视化,是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在区域经济、社会学、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发挥着作用。文章以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为研究工具,运用GeoDA和ARCGIS软件,分析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状况,并结合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对指标基尼系数,来定量研究浙江省经济差异变化趋势,进而探讨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形成和演化成因。
1研究区域与分析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浙江省位于东海之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北部以平原为主,西南部以山地为主,中部则以丘陵为主。浙江省是长三角经济区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依托自身良好的人文底蕴、较好的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在参与长三角经济分工合作与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经济实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到2013年,浙江省全省生产总值达37568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68462元。但与此同时,浙江省有着“七山一水两分田”的自然地理基础,且省内不同区域的区位状况、自然禀赋、经济基础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研究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状况,探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能够为浙江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文章的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统计年鉴》(2001-2014年),浙江省内地级市统计局网站等,选取人均GDP为分析变量,采用县域为空间研究单位,共69个县(市、区),包含11个省辖市区,58个县(市)。其中2013年,绍兴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撤上虞市设上虞县,撤绍兴县设柯桥区,因此2013年为67个县(市、区)。
1.2分析方法
1.2.1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由20世纪的意大利科学家基尼在洛伦兹曲线的基础上提出,可以用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均衡程度,常用的计算公式如下:
(1)
式中:G为基尼系数,N为样本数量,WN为指标总和,Qi是将N个样本从小到大排列后第i个样本。G的取值范围为[0,1],如果样本均衡分布,则G=0;如果样本分布极不均衡,则G=1。
1.2.2全局空间自相关
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任何地理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距离较近的地理事物比相聚较远的更为密切,空间自相关能够反映相近的研究区域的相似程度。全局空间自相关能够反映整体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态势,常用Moran指数和Geary系数来衡量,在此引入全局Moran指数I进行度量,公式如下:
(2)
对于Moran指数,可以标准化统计量Z来检验:
(3)
式中:如果Z显著为正,则样本观测值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如果Z为零,则显示独立随机分布;如果Z显著为负,则呈负的空间自相关。
1.2.3局部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能够探究样本属性在空间上的总体均衡情况,但为进一步观测样本观测值在空间上的局部集聚情况,排除空间过程的潜在不稳定性,在此引入局部Moran指数Ii,计算公式如下:
(4)
局部Moran指数Ii能反映局部空间联系,即LISA,若Ii为正,则样本周围相似属性存在空间集聚;反之,Ii为负,则样本周围非相似属性存在空间集聚。
局部Moran指数Ii可用标准化统计量Z(Ii)进行检验,公式如下:
(5)
用局部Moran指数Ii显著性水平的LISA集聚图和Moran散点图能够较为直观地观察局部空间自相关的测算结果。
2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分析
2.1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分析
基尼系数能够对区域的经济发展、收入分配等状况是否均衡,作出较为客观的反映,利用公式(1),计算2000-2013年间的基尼系数,并将其绘制成图表,如图1。从图中可见,在这14年间,总体上浙江省县域经济的基尼系数处在0.29左右,根据余建新等(2004)对1978-1998年间若干年度基尼系数的测度,资料显示基尼系数总体水平在0.3左右[2],而2000年以后的基尼系数水平比这一数值减少近0.01,这表明,2000年以后县域经济不均衡程度相较于2000年之前呈现缩小的态势。
图1 2000-2013年浙江省区域经济基尼系数
由图1可见,2000年至2007年间基尼系数总体平稳,略有波动。2000年至2002年间略有下降,表示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而2002年至2007年间基尼系数逐渐升高,则显示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有扩大的趋势。而到2008年,则出现明显的下降,这是由于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浙江省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冲击,抑制了大量外向型企业的进出口贸易,从而导致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经济增长减缓,省内总体区域经济差异减小。而至2009年则又有回升,此后至2010年则出现平稳缓步下降趋势,表明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有所减小。基尼系数主要是对经济数据相对差异的衡量,为进一步探讨经济差异变化在区域空间上的变动趋势,则引入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进行测算,结果如图2所示。
全局Moran指数I展示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总体空间上的集聚或分散的状况。从图2中可知,在2000年至2012年整个研究期内,Global Moran’s I测算值全部为正,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空间正相关,即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县域与同样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县域相集聚,而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区域则与其相似的区域相集聚,总体在空间上表现出极化的现象。2000年至2006年,Global Moran’s I指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上升。这表明在此期间内,浙江省内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在空间上的集聚区域强化,类似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在空间上也趋于集聚。而2006年之后,Global Moran’s I指数却出现下降,至2008年达到一个谷点,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国际金融危机对浙江省经济发展的冲击相关。在此期间,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趋向不平衡。而至2009年Global Moran’s I指数则又出现回升,2009年至2013年,该指数测算值虽然略有波动,但总体趋于平稳,说明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区域集聚性强,县域之间的联系增强。
图2 2000-2013年浙江省县域人均GDP的Moran’s I系数
2.2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局部演化
2.2.1LISA集聚图
全局空间自相关展示了空间要素在区域中的整体集聚或分散的态势,为了更为直观地研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域在局部范围内的相关关系,则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方法进行测算。选取2000、2006、2013年浙江省县域人均GDP数据,借助GeoDA和ARCGIS软件,得到LISA集聚图(图3、4、5)。
显示为“高—高”类型的区域,意为该区域自身发展水平较高,邻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显示为“低—低”类型的区域,意为其自身发展水平较低,邻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显示为“高—低”类型的区域,意为其自身发展水平较高,而邻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则较低;显示为“低—高”类型的区域,意为其自身发展水平较低,而邻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由图3显示:(1)在2000年,“高—高”类型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杭州市区、安吉县、德清县、富阳市、桐乡市、海宁县、绍兴市区、绍兴县、诸暨市、上虞市、余姚市和慈溪市,表明这些区县经济发展迅速,区域内部均衡性较高,对周边的关联带动作用较强;“低—高”类型的区域主要是奉化市、舟山市区、岱山县、嵊泗县,表明这些区域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弱,而周边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低—低”类型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天台县、缙云县、丽水市区、松阳县、遂昌县、云和县、龙泉市、景宁自治区、庆元县、文成县、泰顺县、苍南县,表明这些区县自身的发展水平较弱,且邻近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同样较弱,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洼地”;“高—低”类型的区域主要为衢州市区,表明该区域自身发展水平较好,而周边区域发展水平较弱。全省其他区域无显著性相关,则显示极化现象并不明显;(2)在2006年,“高—高”类型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嘉兴市区、桐乡市、海盐县、海宁市、杭州市区、富阳市,诸暨市、绍兴市区、绍兴县、上虞市、余姚市、慈溪市,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安吉县和德清县,增加了嘉兴市区,表明嘉兴市区经济发展势头明显,与邻近“高—高”区域相互联系密切,而安吉县和德清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则减弱;“低—高”类型的区域主要为嵊州市、舟山市区、岱山县、嵊泗县,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新昌县,而增加了嵊州市,表明嵊州市的经济水平与“高—高”类型区域的经济水平对比较为明显,应当加强与后者的联系,增强自身经济实力;“低—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缙云县、丽水市区、衢州市区、常山县、遂昌县、龙泉市、云和县、景宁自治县、庆元县、文成县、泰顺县、平阳县、苍南县,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年,衢州市区是属于“高—低”类型的区域,表明衢州市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原先相比趋于减缓。(3)2013年与2006年相比,舟山市区、岱山县、嵊泗县所在的舟山群岛成为“高—高”类型的区域。201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并于2013年正式批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经过几年发展,舟山群岛的经济实力明显上升。
图32000年浙江省人均GDP的LISA集聚图
图42006年浙江省人均GDP的LISA集聚图
图52013年浙江省人均GDP的LISA集聚图
2.2.2Moran散点图
为了更为细化地观测浙江省各区县在2000、2006、2012年各个年度内的区域发展集聚态势,以下引入Moran散点图进行分析。Moran散点图以空间滞后因子Wz为纵坐标,以z数据为横坐标,将对变量进行的自相关测度结果在散点图上进行可视化图示。Moran散点图分为四个象限,对应于样本区域与相邻区域四种空间联系形式:
(1)第一象限(HH)代表样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高;
(2)第二象限(LH)代表样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3)第三象限(LL)代表样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
(4)第四象限(HL)代表样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相邻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通过比较2000、2006、2013年的Moran散点图(图6、7、8)及其数据可以发现:(1)2006年位于HH象限的县域相较于2000年,从25个减少到22个,减少了东阳县、乐清县、安吉县、嵊州市,增加了象山县;而至2013年,则又减少至20个。(2)2006年位于LL象限的县域为30个,相较于2000年的26个,增加了4个,减少了宁海县,增加了金华市区、衢州市区、武义县、建德市、瑞安市;2013年位于LL象限的县域共有31个,数量上相较于2006年增加了1个。(3)2006年位于LH象限的县域数量为10个,比2000年增加4个,具体减少了奉化市、武义县,增加了东阳市、乐清县、嵊泗县、安吉县、长兴县、嵊州市;2013年在此象限的县域为8个,具体减少了东阳市、乐清市、岱山县、嵊泗县、舟山市区、洞头市,增加了临海市、宁海县、奉化市、建德市。(4)2006年位于HL象限的县域数量为7个,比2000年减少了5个,具体减少金华市区、嵊泗县、衢州市区、建德市、象山县、瑞安市,增加宁海县和桐庐县;而2013年则为8个。
总体上,环杭州湾地区是经济发展较快,内部联系较为紧密,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在观测期内,总体变动不大;浙西南山地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形成低水平的集聚,在观测期内变动也较小。从具体县域的变动来看,浙江中部地区的一些县域如东阳市、金华市区等,在Moran散点图中易产生变动;省内不同区块的边缘和交界地区也易产生变动,如环杭州湾地区的边缘县域安吉县、桐庐县等,从表明自身发展水平较好的象限转向至其他象限。
图62000年浙江省人均GDP的Moran散点图
图72006年浙江省人均GDP的Moran散点图
图82013年浙江省人均GDP的Moran散点图
2.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成因分析
2.3.1自然地理和区位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是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约束着区域的对外交流和贸易协作。浙江省东北部、东南部直接邻海,西南面为大片山地,西北部为丘陵地区,中部为盆地地区,天然的自然地理格局对浙江省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限制作用。浙江东北部毗邻上海、江苏,浙江东南部毗连大海,使得这些区域能够承接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借助海港优势加强对外贸易,使得浙东北与浙东南城市带初具规模。浙江西南地区地域面积较为广阔,但多山远海,交通不便,使其与其它地区形成了天然的地理阻隔,因此在承接其它较发达区域的产业分工时有诸多不便因素。
2.3.2规划引导作用
自“七五”计划起,在国家政策的总体框架下,浙江省出台的规划方案对本省空间结构构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也影响着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从2000年到2013年间,浙江省制定了“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对浙江省的空间结构规划从“三极辐射、三带集聚、两域拓展”发展至“四圈三带二区”,再发展至“三群四区七核五级”。规划政策的出台引导着相关资源的重新配置、人口流动和企业区位选择,区域之间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建设也改善着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域本身的区位条件。“海洋经济”和“山区特色经济”的提出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舟山地区和浙西南地区的经济实力。“义乌商圈”的构建为金衢丽地区的分工协作与整体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2.3.3私营经济发展
浙江省缺乏丰富的陆域自然资源,但随着宏观政策、经济环境的改善,私营经济迅速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建设,还由于其集聚效应而产生了产业集群、块状经济等空间经济现象,浙江省内经济发展较快,发展势头较好的地区往往也是产业集群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宁波市的服装集群,温州市的服装、鞋革集群,义乌市的小商品集群等。私营经济的发展不仅激发了当地的经济活力,也增强了该区域的整体经济实力。因此,浙江省内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环杭州湾地区内的慈溪市、绍兴市,浙江中部地区的义乌市,浙江东南部的温州市等,易形成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增长极;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形成低水平集聚的地区则私营经济发展也较薄弱。
3小结与建议
文章运用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2000-2013年间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化状态,从结果中表明,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在逐渐往缩小的趋势发展,并且整体经济空间状态向均衡方向发展。不论是基尼系数还是空间自相关的测度结果都显示,在08年前后,测算结果有所波动,但此后浙江省进出口贸易逐渐恢复,经济回暖,总体指标显示的经济态势较好。但从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结果来看,浙江省局域经济却有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主要是自身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相集聚的县域有所减少,而自身发展水平较低,且邻近区域是类似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域有所增多,占浙江省总县域数量的近1/2,这表明浙江省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调整相关策略,促进浙江省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区域均衡发展。以下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3.1加强与上海和国际接轨。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并且是重要的国际城市,对周边区域具有较强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加强与上海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两地的分工协作与协调带动对促进浙江省的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环杭州湾地区乃至整个浙江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浙江省可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国际联系,并努力提高省内产业集群的科技水平,从单一的制造业向管理、研发、生产等多层次产业类型转变,提省产业层次,向国际产业链的上游发展。如依托义乌市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这一重要地位,延伸义乌商圈的产业链,提高管理、研发能力,加强国际交流,以此巩固并提升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国际影响力,并带动周边的经贸发展。
3.2加强交通网络建设。省内城市圈之间,通过地铁、高铁等新型交通方式的进行更加紧密的连接,能够促进各个城市圈之间的经济活动交流,从而促使促进区域内部与区域之间的贸易协作与交流往来。因此,需加强环杭州湾城市圈、温台城市圈、浙中城市圈以及与舟山地区之间的交通建设,不仅可以提高不同城市圈之间的经济运行效率,还可带动周边沿线城市建设,并带动各县市内部块状经济发展。对于浙江省与全国以及海外的经贸联系,需加强高铁、铁路、航空、海运的平台与线路建设,并合理引导周边地区依托交通网络提升经贸活力。通过改善一些地区的区位条件,势必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营造新的增长点。
3.3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不同地区有其自身的自然地理特点和经济发展现状,因此为切实提升各地区经济水平,需从区域现状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发挥地区优势。环杭州湾地区本身有着较强的经济基础,加之承接上海的经济辐射和国际分工,是浙江省突出的经济增长极。对这些地区可继续发展其优势产业,分析其产业发展和外向型贸易中的不利因素,扬长避短。浙西南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块状经济虽已形成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经济实力仍较弱。在继续培育已成规模的块状经济的同时,可将山地自然条件转化为地理优势,发展旅游业,提升相关产业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Roberts M.,JonesT.L.,Erickson N. B.,Nice S. 1999,Place and space in the Networked City:Conceptualizing the integrated Metropolis [J]. Journal of Urban Design,4(1):51-66.
[2] 余建新,祝炜平. 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04:29-31.
[3] 叶华. 浙江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及成因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06:73-76.
[4] 杨立锋. 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丁鹏. 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演变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3.
[6] 李小建,乔家君. 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 地理学报,2001,(02):136-145.
[7] 杨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贸易发展受到的冲击影响[D].西南财经大学,2013.
[8] 蒲英霞,葛莹,等. 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J].地理研究,2005,(6):965-974.
[9] 宣国富,徐建刚,等. 基于ESDA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J].地理科学,2010,(1):22-29.
[10] 关伟,朱海飞. 基于ESDA的辽宁省县际经济差异时空分析[J].地理研究,2011,(11):2008-2016.
[11] 白永平,李建豹. 基于ESDA的区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1,(7):1057-1063.
[12] 陈彦光. 基于Moran统计量的空间自相关理论发展和方法改进[J].地理研究,2009,(6):1449-1463.
[13] 赵明华,郑元文. 近10年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时空演变及驱动力分析[J].经济地理,2013,(1):79-85.
[14] 唐根年,徐维祥,等.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绩效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人文地理,2003,(4):53-59.
[15] 袁冬梅,魏后凯,等.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产业布局的空间关联性[J].中国软科学,2012,(2):90-102.
[16] 高技. EXCEL下基尼系数的计算研究[J].浙江统计,2008,06:41-43.
[17] Batten D. F. Network Cities:Creative Urban Agglomer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 [J].Urban Studies,1995,32(2):313-327.
[18] 陆立军.2006.“义乌商圈”:形成机理与发展趋势——三论“义乌模式”[J].商业经济与管理,(06):14-19.
[19] 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J].浙江政报,2001,(07):4-19.
[20] 吴利学,魏后凯,等.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J].经济研究参考,2009,(15):2-15.
[21]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2] 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3] 张金锁,康凯,区域经济学[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ESDA
LI Mei-ling,HU Ze-kun
(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Zhejiang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 310027,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counties of Zhejiang Province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the 2000-2013 GDP per capita as the measuring indicato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from 2000 to 2013. The features of spatial-temporal pattern are discussed by Gini index and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ESDA), and combine with the GIS spatial analyze fun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ince 2000, the overall county’s economy in Zhejiang Province have diminishing trend, higher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region around Hangzhou Bay, and the lower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 part of Zhejiang, and the imbalance of the economic narrowed; County’s economy of local spatial difference is becoming bigger, since counties in higher level economic agglomeration have decreased, but lower concentration increased. Based on these features,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at natural geography and location conditions, planning guidan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vate economy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Key words:Regional economic disparities; ESDA;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Zhejiang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59(2016)01-017-08
[作者简介]励玫伶(1990-),女,浙江慈溪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旅游规划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