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为何要买房(黄鹏进)

2016-05-04 02:53
同舟共进 2016年5期
关键词:泉林小辉种田

回乡记

大哥为何要买房 黄鹏进(湖北·黄石)

我的家乡是位于鄂东南的一个小乡村。小时候的记忆中,这里由于工业发展,虽然自然环境已不纯粹,但放眼望去仍是绵延的丘陵和广袤的田野。镇上除了一个相对集中的矿区职工生活区,并无多少房屋。2016年春节回到家乡,我发现原本大片的农田上建成了一个大集镇,走在镇上可以看到银行、大型超市、快餐店、茶楼、书店等这些曾只在县城中才有的商业设施;政府机关大楼也沿着新建的道路一字排开。此外,更多的是商品房,越来越多的农村人选择在城镇买房,这些房屋看上去并不高档,但建得密密麻麻,使小镇显得十分拥挤。

我的大哥也想要买房,若大哥是为了追求更便利的生活条件而到镇上买房,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大哥全家的日常生活圈都和镇上没有交集,购房对他们来说完全没有必要,即使购了房他们平时也还是会住在老家,只打算在周末及寒暑假时才去新房里小住几天。大哥说:“村子里像我这种条件的人家都在外面买房了,虽然觉得用处不大,但不买会被人家看不起的。”

大哥因为讲求面子选择在外购房,经济条件尚可支撑,但村子里更多的是夫妻二人在外打工、经济条件刚刚过得去的人在外购房。还有一些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也硬撑着在外购房,如一个堂哥家,据说就因为在镇上买了房子,全村人都对他们家刮目相看。不光如此,村子里的男青年结婚也要在镇上买套房子,否则就很难娶到好媳妇。这说明村里的农民进城买房,越来越多是为了“面子”。

在西方,城镇化是与工业化相伴随的、自然自发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化实现了农民谋生方式的变化,也带来了农民居住空间的转移与身份的转换,从而自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但在中国,城镇化却不是依这种逻辑发生,大量农民购房不是出于理性的需要,而成了一种非理性消费。农民之间攀比与面子的竞争,一方面将农村原有的人、财、物向城镇集中,促使城镇化高歌猛进;但另一方面,非理性的动机也为这种城镇化留下隐患。

对大多数农民而言,在县城或市里买一套房子往往需举全家之力,耗费两三代人多年的积蓄,甚至还留下大量借贷。万一遭遇疾病、死亡等突发性家庭变故,这些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就会变得极其脆弱。更进一步说,一旦经济大环境出现较大波动,外出打工者无以为继,这些新生代农民更容易陷入贫困,从而引发经济社会风险。更重要的是,农民的非理性购房还加剧了村庄共同体价值的消解,农民的价值观正越来越追求现世的、物质层面的意义,当这种竞争过于膨胀而超出了农民实际承受能力时,就会扭曲村庄原有的共同体价值。对每个生活于其中的农民而言,他们此时感觉到的就不会是竞争引起的冲劲,而是枷锁;不是昔日记忆中熟人社会中的温情脉脉,而是进一步逃离村庄的冲动。

儿子多了让人愁

董帅鹏(河南·许昌)

每年春节返乡,父母总会与我弟兄二人聊村庄的变化,会特别强调谁结婚了,谁家有小孩了,以催促我俩早日成家。记忆中,即使“计划生育”政策已实行多年,但农村家庭还是一直持有传统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观念,一些家庭甚至不顾一切地要生男孩。不过近年来,这种多子多福的观念开始有所转变了。

2013年,村里的小辉经人介绍,与同村女孩小盼喜结良缘,第一胎就生了个大胖小子。若按以往生育观念,下一胎男孩女孩都可以:是男孩有个伴,以后不会被欺负,以前村里的家庭更倾向这样;要是女孩,正好“儿女双全”。但面对现实,夫妻二人却犹豫了。小辉几年前在外地打过工,回乡后没再出去,而是跟着父亲一起帮人建房,这样下来一年约有三四万元的收入,但除去开支外,一年实际结余也就一万元左右。如果只有一个儿子,或许夫妻二人今后努力打工,在儿子结婚时可以做到“有房有车”,但如果二胎还要男孩,情况就不一样了:跟只有一个男孩的家庭相比,到时候别人盖楼房,自己只能盖平房;衣、食、住、用、行都无法跟上村庄不断拔高的消费标准;且两个儿子的结婚成本更高,需要付更多的彩礼。想想目前的生活境况,小辉夫妻商定不能再生男孩,否则负担不起。小辉深知自己的母亲作为过来人的辛苦,他说:“我妈养了我兄弟俩,一辈子只能看人吃、看人穿、看人住楼房,自己啥福也没享,我不想这样过一辈子。”小夫妻决定不再走母亲的辛酸路,至今依然坚持要个女孩。

如今的村民不再像传统那样“不生儿子,誓不罢休”,基本最多就是生育二胎为止,反倒是儿子多了让人愁。虽然生男孩的观念还是比城市强,但不再坚持“多子多福”,而是一个男孩就可以了,即使没有也不会过于强求。从前,村民们没有感受到太多村庄社会的竞争压力,过着安静的日子,不必过于担心子女的婚事,人生价值和意义在于家庭生命的延续。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村民尤其是农村青年一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发生了改变,他们不仅关注家庭生命的延续,还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不再像老一辈那样只知道辛苦劳作,而开始懂得享受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多子多福”的观念失去了家庭经济能力的支持,多子甚至会引起家庭恐慌——多一个儿子就多一套房子、一辆车,反倒有一些家庭为了满足“儿女双全”的生育理想,希望要个女儿。

新型农民诞生记

刘成良(湖北·沙洋)

“以前我是在外面不想回来种田,现在是在家里种田不愿意再出去打工。对别人来说,种田不如打工,对我来说,恰恰相反,现在差不多每年我忙半年,出去玩半年。我喜欢旅游,闲的时候背着包就出去了,去年我去了香港、澳门和越南,本来还想去泰国,有点事情就回来了,只能今年忙完再去了。”湖北沙洋县的种田大户王泉林这样讲。

虽然王泉林现在的日子过得很潇洒,可是谁又能想到他家里在五年前还是贫困户,只是近两三年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王泉林今年不到50岁,以前在外打工,妻子在家种田,农忙时就回家帮忙,育有一女,日子虽不富裕,但也算小康之家。后来妻子因病去世,家里剩下他和女儿以及一大堆债务。究竟是继续在家种田,还是到外面打工,王泉林面临着选择。考虑到年龄渐长,他觉得在农村也还是可以做出一番事业。于是,他流转了80多亩土地,将原有的经营面积扩大到150亩左右。与此同时,还购置了齐全的农机,实现了便利化耕作。

在农业生产中,他渐渐感受到乐趣,“现在开着插秧机插秧,就像打游戏一样,非常过瘾”。从耕田、播种到打药、浇水,再到收割、晾晒,基本上他都是自己在田里劳动,因此对于机械的使用也更加充分。2014年他的纯收入有10多万,因此每当秋天收割好水稻,种上了油菜后,他就开始了自己的旅行计划。

因为经营得好,建立起了信誉度,周围很多外出务工的人都会找到他流转土地。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他在购买农资时也有了“谈判”的能力,“现在肥料、种子都是别人送上门,找我的农资商像竞标一样,规模大了,我说了算”。

像王泉林那样的农民并非个案,仅他所在的村民小组,就有4个种田大户。2000年以来,农村中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村庄的活力也大不如前,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没有发展空间,农民可以自由地在城乡之间寻找合适的发展机会。更为关键的是,农村自发的土地流转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市场价格,这就给了留乡农民扩大农业生产的机会,由此,像王泉林那样选择留守的人就获得了摆脱贫困的机会。

猜你喜欢
泉林小辉种田
张泉林艺术作品欣赏
An optimized cluster density matrix embedding theory
“AI”种田让农民“洗脚上田”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黑龙江泉林秸秆 综合利用二期工程开工
秸秆黄腐酸产业备受瞩目,新形势下发展潜力无穷
荷花下的秘密
80后农民工返乡种田致富
关爱和理解,让孩子喜欢上语文课
不是无人种田 而是无田可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