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已有认知深化提升培养学生阅读核心素养

2016-05-04 22:21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哈尔滨市李老师习惯

李晓密(哈尔滨市南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作为同一个团队的伙伴,我们对于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共同的关注点,那就是——“阅读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包括爱阅读的心理倾向,即阅读兴趣的激发;包括会阅读的综合能力,即阅读能力的提升;也包括能够帮助学生学好阅读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今天的议课,我们将从阅读兴趣这个关注点谈起。

下面我们一起来谈一谈这节课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呵护。

董晓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 大家听过这节课后,是不是和我有一样的感受,会觉得学生们很幸福?幸福在于学生们不必被自己不感兴趣的问题牵着鼻子走,而是自己发现、感受、交流、建构、再修正。整个过程中是不是都是兴致勃勃,充满新的趣味?让我不禁想到了美国学者迈克林托克的警示:“儿童的想象如被压迫,就将失去一切兴味,变成枯燥的人;但如果被放纵,又将变成梦想家,他的心力都不中用了。”所以学生要想不被哪股风刮倒,我们的小学阅读教学首先就要顺应儿童本能的兴趣和趣味,接着要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最后还要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和趣味。关于阅读教学中遵循儿童的阅读心理规律,激发和呵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个方面,李老师做了很有益的尝试。

徐婷(哈尔滨市团结小学):我刚刚也关注到了课堂上老师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学伊始,老师引导学生从观察题目入手,不是做做样子,出于形式地胡猜乱问,而是有层次地质疑,不断地产生阅读期待。课堂上对题目的质疑是分三个层次的:第一个层次,通过对引号作用的了解,学生知道了这是两种评价。第二个层次,学生发现“精彩”和 “糟糕”是一对反义词。这个时候,学生急于知道是什么事会有这样两种极端的评价呢?这就是质疑的第三个层次。这样的质疑会放大学生的好奇心,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认知层次越来越深了,对阅读文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从而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王宇(哈尔滨市雷锋小学):阅读兴趣的培养还在于老师给学生营造了畅所欲言、自由交流的空间。回顾整节课,老师没有用问题牵引着学生阅读,而是在小组交流中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从寻找老师所提问题的答案到自主阅读的发现,他们在自由的表达中,享受着阅读自由带来的乐趣。我们看到,有的学生更坚信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慢慢地接受了别人正确的看法,有的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又产生了新的认识。这样的乐趣只有在轻松、自由的空间中才体会得到。

刘晓辉(哈尔滨市王岗中心校):我认为学生初读课文后,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享受到了情感共鸣的乐趣。其实,学生初读课文后对文中3个人物的行为是有丰富阅读感受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和同伴一吐为快的愿望。观课中可以发现,他们在交流中都会积极主动和同伴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分享的乐趣;碰撞中会不断修正丰富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收获的乐趣;小组成员在交流中达成共识,这就是合作的乐趣;也有交流中对他人新的认识持有疑义的,这就将激发学生继续读书探究的乐趣。当以小组为单位分享阅读感受后,黑板上呈现的阅读感受更加丰富了,丰富了不代表理解了,这就激发了每一个学生在读书中继续发现验证的乐趣。

于东(哈尔滨市华兴小学):我觉得自读批注之后的交流让我们看到了在学生身上体现出的一吐为快的乐趣。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都拥有了平等和别人交流的机会,随后把集中的感受贴到黑板与全班同学分享。在教师组织下的比较、梳理尤为重要,这是思想上的一个碰撞,也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认识上的冲击,每一个学生都会积极思考!“哟,有和我观点相同的!哟,怎么还有和我的想法截然不同的呀,我得好好想想。”这被点燃的兴趣就为后面酣畅淋漓的交流蓄满了势,拉满了弓。如果李老师在下一个环节的交流中,择机挑起学生的争论:谁更坚定你原有的看法了,说一说;谁不同意他的观点,说一说;谁开始理解别人的观点了?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一吐为快的争趣。这个争趣,就是争论的乐趣。

赵家财(哈尔滨市桥南小学):在李老师这节课上,学生们不但体验到阅读的乐趣,还获得了有关人生启示的理趣。小巴迪父母对这首小诗所作的截然相反的评价,成了所有矛盾冲突的焦点。学生初读文本后,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初读的感受,学生对巴迪父母的评价,多数是从单一视角看问题,是比较偏颇的,是比较感性的。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没有把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传达的思想内涵上,而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层次去审视父母的评价。在初读交流基础上,依读而学,在教师有效的导读策略下,读来读往,交流碰撞,让学生与小巴迪共同经历了一个认识自我,也认识父母之爱的过程。后来学生对父母的评价是多角度、多维的,更是辩证的、理性的。学生们与小巴迪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心底自然都会流泻出这样的感受: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赞扬的力量,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获得了这种人生道理的启示,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必然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必然会激发学生大量阅读的乐趣。

刘晓辉:我还有一个发现,李老师让学生阅读批注的时候,第一次初读用蓝色笔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二次用红颜色笔修正、补充阅读感受。其实,老师这样独具匠心的安排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乐趣。两种颜色有鲜明的对比,学生发现自己读出的感受被别人记录了、认可了,从中会找到取得成功的乐趣;自己的阅读感受越来越丰富了,从中就会找到自己在不断进步的乐趣。

王晓琳(哈尔滨市虹桥一小):李老师的这节课,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现象,那就是本节课“读”的过程引发了对于下一节课跟作者学习语言的兴趣。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体验到各种语言现象带给他们的不同感受,学生通过语言可以对故事如见如闻、感同身受,从而产生了对于语言的魅力的好奇和兴趣,那么,在下一节课“学”的过程中,只要对读书感受稍作回味,之后一句提示就可以点燃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如浏览书边的批注,交流一下现在仍然让你印象深刻的读书感受。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才引发你如此深刻的阅读感受呢?我们一起去发现作者运用语言的秘密。

李晶(哈尔滨市花园小学):的确是这样的,例如:学生在“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这几句话旁批注了“委屈”“伤心”,读出了巴迪受到打击后的痛苦表现。此时,学生就会想作者是如何让我们把小巴迪的痛苦伤心读得如见如闻、感同身受的呢?这就激发了学生学习描写伤心痛苦的语言的兴趣。再比如:学生从“得意扬扬”“迫不及待”“立刻”“描上花边”“满怀信心”这些词读出了巴迪受到表扬后的“自我陶醉”。他们感受到这样的语言带来的效果,其实已经为下节课学习语言积累了学习兴趣。

李晓密: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这节课对于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朱维莉(哈尔滨市桥南小学):那我就从“阅读习惯”方面谈谈我的体会。大家看看初读,就能发现这节课与以往教学的不同。之前我们看过太多的观摩课,“初读课文”不敢采用默读方式的,因为担心课堂气氛会沉下去,所以大多选用自由读,学生在表面热闹的学习气氛中,走马观花、不求甚解。长此以往,就会给学生养成“读书时有口无心”的坏习惯。而李老师这节课,舍得花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仔仔细细地读,这是在培养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同时,初读之前李老师没有问题,只有提示。“别忘了,拿起蓝色笔边读边批注”。“别忘了”这既是在强化巩固边读书边批注的好习惯,又是在保障“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的养成。

修鸿雁(哈尔滨市奋斗小学):说到批注,我想到这样一个现象。不知大家留意过没有,在平时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书上画满了横线、浪线之类的语句。基本整篇课文画了个遍。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另一种习惯——在批注时要同时圈画带来感受的关键性词语。我留意了一下,今天这节课上,李老师在和学生交流感受的时候“你注意到了吗?圈画出来”类似这样的提示语用了十余次。关注到圈画关键性的词语其实就是关注到了语感。我想,学生如果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养成学会圈画的阅读习惯,相信对语感的形成有很大的裨益的。

罗佩琦(哈尔滨市红旗中心校):我也注意到了李老师这节课一共16次提醒学生随时圈画批注。比如:“还有谁关注到了这些词语,没关注到的怎么办?”“这种想法认同吗?认同的画下来。”“感受到了吗?快记下来。”“你们体会到了吗?快把它画下来等”。这些细节,不仅仅培养了圈画的好习惯,同时也在培养学生记笔记的良好习惯。记笔记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倾听习惯的强化。

栾蓬(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刚才大家谈到了阅读过程中好习惯的培养,我还关注到李老师刚上课设计了“读课题质疑”这样的活动,这是非常符合常人的阅读习惯的。成年人看到一篇文章的题目,或者看到一本书的名字,是不是都要先想一想——怎么回事呢?作者为什么起这个名字?书里会写什么呢?带着对题目的思考,对内容的期待去读书,这是多好的习惯啊!如果每节课都能“读读课题,停下来想一想”,那这种习惯就会得到培养和强化。这种边读、边思考、边质疑的好习惯,无论是对课内阅读,还是对学生大量的课外阅读,都是十分有益的。

李晓密:最后,我们来谈一谈这节课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孙玉峰(哈尔滨市王岗中心校):李老师在开始的7分钟默读,使学生的初步感受得到有效建立,但此时的感受是零散的。因此老师让学生小组交流,把感受集中于卡片贴在黑板上。这时,学生的感受变得集中、明晰,但也产生了矛盾,对母亲和父亲的评价都产生了不同意见。归类整理出这个话题后,再组织学生默读批注,学生的感受开始深化,对两种评价能更准确地认识。我认为李老师就是以学生的感受构建了符合学生阅读规律的语文课堂,在一个个学习活动中发展了学生的感受力。

于雪菲(哈尔滨市马家沟小学):我觉得学生在感受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理解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这节课上,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学生理解了父母的评价带给小巴迪的感受;第二层是学生通过小组内集中、全班交流,理解了父母的评价都有好、坏两方面的影响;第三层是学生在又一次的读书活动中,认识到无论哪种影响都不是父母评价的好与坏,而是自己对于这种评价把握的好与坏。在一次次学生和作者的对话中,学生和学生的交流中,老师对学生的点拨中,学生对文字不断有新的理解和发现,最后,水到渠成地理解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深刻含义,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学生的理解力不断提升。

孙玉峰:听于老师这样说,我又想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升了。因为他们在辩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有正反两面,在学会看待评价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也经历了一次辩证的洗礼。这不是形式上的活跃,而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深层次的思维的活跃。

刘志卓(哈尔滨市马家沟小学):我觉得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还体现在阅读方法的运用上。课堂上,我看到这样几个亮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就读懂了母亲的赞美带给巴迪的自豪感;联系前文对于焦急等待父亲回来的一处处描写,就更能走进巴迪的内心,对父亲的严厉批评体会得更加深刻;理解“歧途”一词时,李老师也不忘提醒,查阅工具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所以,我们才会在课堂上看到,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实践着、运用着、强化着阅读方法,越读越深入,越读越智慧,阅读能力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螺旋式的提升。

王晓琳:还有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在这节课中体现的,就是依据主旨寻找细节的能力,这也是刚才刘老师说到的“阅读越智慧”的体现。

张琳(哈尔滨市铁岭小学):我觉得李老师整节课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她的文体意识上的,因为她心里始终装着这样一个想法,那就是这是一篇哲理性散文,通过一件事儿,讲清一个理。但学生往往只能关注到文章中所记叙的事儿,而不能经验性地读到其中的理,李老师在课上就抓住“两股风”“刮倒”这两个词,以意烛言,让学生通过读书无限接近文章主旨,在读懂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道理的过程中,也积累了阅读这一类文章的经验。这正是我们工作室一直提倡的“文体先行”这种意识的体现。

栾蓬:读小说时,就该在不断发展的故事情节中,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读寓言时,就要去期待小故事中的大道理。读写景散文,就要看到作者看到的,感受到作者感受到的。而今天这篇课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李老师引导着学生,通过交流初读感受去经历作者经历的事,在后续的交流、思考中不断发现作者明白的理,又用不断理解的理去反观作者经历的事,最终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作者明白的理。如果我们和学生一起用这样的思路,读上8篇、10篇这样的文章,篇篇这样引导,学生读这类文体的经验就会不断地累积,阅读这类文章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李晓密:给我们的时间到了!其实再给我们半个小时,我们也谈不尽,议不完。议课和阅读课一样,就像一场旅行,没有终点,只有历程,只要继续走,总能欣赏到新的风景。

猜你喜欢
哈尔滨市李老师习惯
哈尔滨市天丰工具研究所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该得奖的李老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县第一中学校
舍不得您,李老师
“李老师是坏人”——对5+2=0教育的思考
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