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宏宇+李伟荣
教材简析: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条形统计图。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以1代多),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图回答并提出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统计观念。
学情分析: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使学生发现统计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决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整理、分析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体会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数量的多少这一特征,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点和优势。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小组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整理、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会用简单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进行观察、分析。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条形统计图,对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分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给学生的思维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设计问题:“你能借助象形统计图,将2014年11月的空气质量清楚地表示出来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设计新的统计方法,整个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2.重在分析,学以致用。
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3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会从数据分析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数据本身的读取;数据之间的读取;通过数据,学会进行合理的推理与预测。3个层面,层层推进。设计两次对比分析与预测,同比2014年11月的空气质量情况;推断2015年11月,预测2016年11月的空气质量情况。这一环节的设计,浅层次来说,只是根据数据进行适当的推断;深层次可以在两次对比中体会到提倡绿色出行,加大环保力度对空气质量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同时能够感受到政府关注空气质量、关注民生,采取的举措所取得的实效性作用,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不仅仅要学会制作统计图、从不同角度提取有用信息,更感受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加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意在加强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同时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为我们现在生活带来的便利。以条形统计图为切入点,感受不同统计图在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如表现部分数据整体所占比例情况的扇形统计图,便于比较数据之间数量关系的条形图或直方图,感受数据的变化情况的折线统计图……我想,当一幅幅统计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时,带给学生的震撼,不仅仅是感受到研究问题的不同、选择方法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出学生不断探究、不断获取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在正式上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则新闻,我们一起来看看。(雾霾天气视频。)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空气污染的视频,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积极性。)
二、讨论交流,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方法统计2014年11月空气质量情况。
师:随着北方冬季供暖期的到来,我们哈尔滨的空气质量情况着实令人堪忧。为此,老师搜集了去年11月份的空气质量情况,一起来看看。
师:空气质量情况可分为6类,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来表示。你能看懂每一种符号表示的意思吗?比如11月14日这天空气质量为良,11月25日这天呢?
师:这是在日历表中统计出的每天的空气质量情况,那么这个月的每种空气质量各有多少天?你能把它们清楚地表示出来吗?回忆一下在数据整理时你都掌握了哪些方法。
生:画正字。
师:这是一种统计数据的过程,谁还想再来说一说?
生:统计表。
师:可以吗?谁还有其他方法?
生:象形统计图。
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将这一个月的空气质量情况统计在活动单一上,在统计过程中为了方便、节省时间,我们可以将空气质量的种类用一个字来代替,那中度污染就可以用中字,看看哪位同学统计得又准又快。开始吧。(学生整理。)
师:谁愿意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统计方法?
生:我用的画“正”字的方法,正字的一笔代表一天。
师:那一个“正”字就表示5天。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我用的统计表,优有1天,良有3天,轻度污染有9天,中度污染有8天,重度污染有3天,严重污染有6天。
师:这种方法挺直观的,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每种空气质量情况各有几天。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数据。一方面将原来分散在第一学段不同年级的整理数据的方式重新梳理,另一方面也为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作了铺垫。)
2.发现象形图无法直观看出每种空气质量的天数。
师:谁还想再来说一说?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你的方法。
生:我用的象形图,一个圆圈代表一天。从我的统计图中能看出哪种情况天数最多、哪种情况天数最少。
师:这是在一、二年级数据的分类与整理中经常用到的方法,还有谁用的这种方法?
师:老师将这种统计方式呈现在大屏幕上,看一看,请你快速说出轻度污染还有中度污染各有几天。
生:轻度污染有9天,中度污染有8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数出来的。
师:下面的同学也都是数出来的吗?
生:是。
师:也就是说这种呈现方式还得通过数一数来知道每种情况各有几天。
(设计意图:通过对象形统计图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引入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3.通过小组学习,自制条形统计图。
师:接下来,我们就小组合作、共同研究,怎样在这个格子图中借助象形统计图,设计出更加完善的统计图,将这个月的空气质量情况表示出来。开始吧。(学生自主探究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师: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完善象形图的方法,我们快看看。
师:先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们用一个圆来表示一天,并将空气质量的种类标在图形的下方。
师:你们将空气质量的分类情况清楚地表示在格子图的下方,看来,象形图统计的方法在这幅图上也得到了体现。
师:再来看看第二名同学的方法。
生:我们在格子图的左边标上数,比如,轻度污染的最高一格对应数字9,所以,轻度污染有9天。
师:你们听懂他们组所用的方法了吗?轻度污染有几天?还用再数吗?多了这一列数据就能让我们清楚地看出每种空气质量各有几天,这列数据的作用可真不小。
师:说说你的方法与他的方法有哪些不同。
生:为了看起来更加清晰,我们组隔一列涂一列。
师:这样观察起来更清楚。
师:你也来说说你的不同之处。
生:我们组直接用格子图里的一格来表示一天。
师:一起来看一看,他由前面一个图形代表一天,抽象出了直接用格子图中的一个格子来代表一天,你具有一定抽象思维。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统计出了2014年11月的空气质量情况,那在这些方法中你比较喜欢哪种?谁来说一说?
生:我喜欢第4种方法,它能清楚地表示出每种空气质量的天数,并且看起来很清晰。
师:还有谁跟他的想法一样?
师:刚才没举手的同学,你们喜欢哪种方法?谁来说一说?
生: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同学们,他认为这种方法在操作时画个图形挺方便,那刚才同学说的这种呢?无需再画任何图形,直接用这一格来表示一天,从数学思维层面来讲,它更抽象。
师:谢谢你们,为我们提供了这些有价值的方法。下面我们一起在黑板上画一画。我们把横着的这条线称为横轴用来表示空气质量。为了使大家看得更加清楚,通常情况下,两种情况之间我们要空一列,那么我们就把第一列空出来,这6种情况分别是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
师:我们把竖着的这条线称为纵轴用来表示天数,注意在横轴和纵轴相交的地方是0,然后从0开始依次标注。由于天数是可以递增的,所以要在纵轴上加上一个小箭头,而空气质量只分为6种情况,不会增多,所以横轴不用加箭头。
师:我们要用这里的一格表示一天,可以把它涂满,有时为了方便也可以只画几条斜线。接下来谁愿意配合老师完成这幅统计图?其他的同学可以在刚才那块小黑板上进行修改,也可以在活动单一的背面来画一画。
师小结:像这样用条形的长短来表示数量多少的统计图,我们把它叫做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操作学习,尝试着自己制作条形统计图,这种自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载体。小组汇报后,在观察、比较、思考中加深学生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丰富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增加了对知识深层面联系的感知。)
4.回顾所有统计方法,找到各自特点。
师:下面我们就来共同回顾一下,包括条形统计图在内的所有统计方法,看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又有哪些区别。
生:统计表表示数据的多少更直观。
生:条形统计图一眼就能看出谁最多,谁最少。
生:条形图与象形图进行对比,条形图不但能够比较出数据的大小,还能看出数据的多少。
师小结:就像同学们所说的,条形统计图不但能反映出每种数量各是多少,同时便于我们进行数据间的比较。
(设计意图:在认识条形统计图后,注意引导学生与以前学过的统计表、象形统计图等进行对比,说明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从而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5.数据分析。
师:现在我们就对这幅条形统计图进行具体分析,看看同学们能不能读懂它,谁先来说一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1:轻度污染的天数是重度污染天数的3倍。
生2:良的天数是严重污染天数的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那么透过这些数据,面对不容乐观的空气质量,你们有何感想?
生3: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环境。
生4: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师小结:同学们不但能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且能透过数据来分析现状,想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6.结合数据提取有用信息。
师:那今年11月份的空气质量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来看,(出示图片。)这是老师利用条形统计图统计出的上月空气质量情况,(出示两幅图片。)对比一下这两年11月份的空气质量情况,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生:优、良明显增多。
师:看来我们的空气质量整体上得到了改善。
师:我们的政府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研究,采取了一些举措:比如这是政府下达的禁止燃烧秸秆的相关文件;这是集中供暖的热力公司,从画面上可以看出,供暖材料是符合国家标准的;还增设了很多像这样的汽车充电站,以电力代替石油,减少尾气的排放,这些改善空气质量的举措现已取得了实效,相信我们的空气会越来越好。
师:同学们,这是刚刚过去的11月份的空气质量情况,右边的是本月前15天的空气质量情况,比较一下,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我感觉12月的空气质量有所好转。
生:12月优和良的天数应该比11月的多。
师:看来进入12月份,随着政府环保力度的加大,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连续多天的降雪、温度的降低,我们的空气质量已经得到了改善,那你能根据这前10天的数据来预测一下我们本月的空气质量情况吗?
师:同学们预测得是否准确?让我们拭目以待。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我们获得的数据越多,问题分析得就越深入、越透彻。
(设计意图:统计的核心是数据分析,教学中注重鼓励学生从数据中提取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教学时,结合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取有用信息,逐步提高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畅谈收获
师:我们应从身边做起,积极倡导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这是统计的四年级各班同学步行上学的人数,你能在2号活动单上用条形统计图清楚地表示出来吗?开始吧。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统计情况?
生:横轴分别表示4个班级,纵轴表示每个班级步行上学的人数,一格表示1人,四年一班有10人步行上学,四年二班有18人步行上学,四年三班有12人步行上学,四年四班有16人步行上学。
生:我的横轴也表示4个班级,纵轴也表示每个班级步行上学的人数,不过我的一格表示2个人,同样也能表示出每个班级步行上学的人数。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一格来表示一个单位,那你是如何想到用一格来表示两个单位的呢?
生:因为10、8、12、14都是2的倍数。
师:你能根据数据的特点,在绘制统计图时,想到用一个小方格来表示2,从而使绘制统计图更加简洁,这可真是个不小的飞跃。
师:刚才有的同学用一个格代表一个单位,有的同学用一个格代表两个单位,我们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版面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办法。从统计图中我们不难发现,四年四班上学步行的人数最多,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像这些同学学习,倡导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师:这是某地区近几年来绿化覆盖面积的统计情况,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你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生:用一个格子代表5公顷。
生:用一个格子代表10公顷。
师:20公顷就用2个格子,30公顷用3个格子,那35公顷不是整十数了,我们应该怎样表示?(5公顷用半格。)那就是3格半,40公顷用4个格子,50公顷用5个格子。
师:刚才他想到了用一个格子表示2,你又想到了一个格子表示5,一个格子表示10。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学会灵活的统计方式,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不仅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而且体现了知识与方法的整体衔接与连贯性。)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了合适的方法,绘制出了这样的条形统计图。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更加直观、清晰的条形统计图。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后,我们进行了数据分析。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直接利用信息技术迅速绘制出像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饼状统计图,这些统计图可以使复杂的统计数字简单化、形象化,便于理解和比较,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最后不但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对于一组数据,往往可以用多种统计图来表示。同样的数据,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应该选择不同的方法。)
编辑∕宋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