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法,查阅近60篇有关文献,发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设置不完善、课程体系不系统、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提出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设置、系统分析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建议。希望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把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体系予以研究。较早研究的国内学者是查有梁,他在1993年出版了《教育模式》以及后来的《教育建模》两本专著,但该著作论及的教育模式并非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在其主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上,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揭示了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若干重要的内涵。但这还不是对人才培养模式最全面的概括。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是龚怡祖,他在1999年出版的由潘憋元教授作序的《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专著中,首次系统地从理论上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概念,提出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教学运行机制、教学组织形式及淘汰模式”等六个要素,形成了高等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基本框架。
一、培养目标的研究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发展方向,反映着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准确把握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办好高职教育的关键。我国的潘懋元教授早在 1995 年指出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才培养要求不尽相同。笼统的提出培养目标是个范围过于宽泛的概念,应进一步根据各自培养的特色,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目标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并符合行业的实际情况。他在研究过程中,面向的是整个教育行业而非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 1996 年 6 月 1 3 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高職教育目标定位为:一线的高级专门人才,但还没有强调其技术性,应用性。2004 年《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强调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性。高职高专院校对人才培养应有正确的价值观加以引导,强调学生的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实操能力,还需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一个健全的掌握某项高级技能的人才,虽然提出了具体目标,但没有清晰的划分。
综上所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国内学者显然已经拥有注重学生实操培养的意识,但受依旧以理论知识为主的传统观念影响,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贯彻和定位依旧不够清晰。
二、专业设置的研究
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纽带,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较具代表性的有:李建求撰写的《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张丽萍、潘洪峰撰写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刘欣撰写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摭论》、 张海峰撰写的《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张连绪撰写的《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开发过程及条件评价》等,这些论文重点论述了影响专业设置的因素及专业设置的原则,但没有深入研究和分析专业设置的现状和问题,也很少有涉及专业设置的方法、程序以及解决问题措施方面的内容。 在著作方面,有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专业设置的也很少,只有两本是有关高职专业建设的书。一本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编写的《北京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一本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成人教育办公室组编的《上海市成人高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实践与探索》。这两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本地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案例及专业建设方案,实践性、指导性比较强,但缺乏理论研究。
综上所述,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研究较少,没有研究清晰的说出专业设置的方法和依据,同时研究的理论依据也很缺乏。
三、课程体系的研究
课程内容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是人才培养活动的载体,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质量。“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学校课程就是教学内容按一定的程序组织起来的系统。教育部与劳动部等颁发的《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2005),提出了职业教育要按照企业实际工作任务去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项目”课程模式,这从理论上为改革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大多是对高职课程体系的某一点进行研究,缺乏系统分析。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到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厘清这些影响因素,才能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四、培养评价的研究
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一环,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做出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培养评价是对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设置等要素的反馈,为培养目标的修订以及专业的调整等提供依据。1998年通过《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质量、接受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该法的《附则》进一步指出“本法声称高等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高职高专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估体系”和“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有六条原则,即科学性、可测性、简易性相结合;现实性、导向性和前瞻性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
综上所述,针对教学评价已经拥有理论基础,但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是较少,虽然对于推进教学评价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上述成果还没有提出一个可行性的系统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法也相对单一。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5.
[3]李宗尧,黄春麟.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特别计划.
作者简介:康舒(1989-6-21),女,籍贯:吉林长春,单位:延边大学师范学院,专业:教育学硕士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