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鸿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5)
旅游文化人才培养和创新
汪 鸿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35)
打造旅游文化特色,更好地诠释创新中国旅游文化,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本文从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和文化关系的分析出发,进一步阐明旅游文化教育在旅游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学校教育和社会整体的大环境下,探索实现旅游文化人才培养和创新的两大途径。
旅游文化;素质;人才培养;创新
旅游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旅游活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观念,它包括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底蕴、旅游管理者的文化品位、旅游者的文化交流以及旅游者自身的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旅游主体文化领域;也涉及人文景观文化和自然景观文化的旅游客体文化领域;还涉及旅游业的企业文化、管理文化、教育文化、服务文化、商品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它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观念,物质层面包括产品、景观、建筑、工具、饮食、服饰等,精神层面是指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审美追求、道德情感、思维方式等。
旅游文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使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有文化的相互融合、交流和漂移,使个体性和大众性相结合。
旅游文化就是研究商品经济运行环境下如何合理开发利用过去时代所创造的旅游文化,如何立足本国本地创造有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的学问。
从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角度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看,文化教育已是不可缺失的重要方面。旅游文化就是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它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它与绘画、书法、音乐、建筑、景观、园林艺术、民族风情、饮食等有着多渗透的关系。见图表一。
旅游文化学科的意义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状态的重建,人类对自然的爱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旅游审美过程中被构建,从而使人格力量不断升华。
图表一 旅游文化包括的范围
旅游文化教育及人才培养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在旅游活动中,通过导游与游客及旅游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及导游词的讲解中,进行和完成,使旅游者在旅游中不断提高鉴赏能力,陶冶情操。另一方面,需要系统提高、培养专业服务人员(例导游、领队、司机等)旅游文化教育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游客、导游等同步提高。
文化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旅游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交流活动,旅游的主体——旅游者出游的目的是体验和感受一种异域或异质文化,也就是旅游。
文化说到底就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最深层次的表现,是文化的核心。
文化存在三要素,有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文化的心理要素。从范围上分,有外来文化及本土文化,从时间上分,有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
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业的灵魂,能增加旅游景观的吸引力,激发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深入体验心理与体验行为,以提升旅游者的文化素质。对从业者来说通过主打旅游文化品牌,提升旅游文化服务,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并带动其他行业,例如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的发展,可见旅游和文化是绝不可分的。
一种文化显示一个地区的特征,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会使旅游者形成不同的旅游体验。在高素质的服务者的热情、周到的服务下,使旅游者的满意度大大提高。
旅游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文化以旅游资源文化为依托,对旅游者最能起到文化的诱导作用,也是客源地文化与目的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紧紧抓住,把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优势。旅游文化的发展可改善人文环境,合理利用和配置文化资源,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从而把潜在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旅游优势。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需要加强旅游文化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有修养、懂礼仪的旅游从业人员。
发展旅游文化以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深层次的、高品质的旅游需求,旅游者通过旅游了解中国各地域文化及世界各地文化差异,从而开阔眼界、扩展思维、提升精神文化品味,升华人们的感动,认识世界之伟大,将感动汇集和升华成一股强大的正能量,让它在我们的社会中持久地发酵,从而迎来修养的提升,道德的春天。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现代旅游业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发展城市旅游文化,它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
通过旅游文化教育培养出一批旅游文化人才,并具备完善的人格,就成为当务之急的任务。从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今天来看,人们对导游职业,道德问题的争议及旅游业迅猛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有加强旅游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要使国内旅游业上一台阶,就要让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步前进,对今日中国而言,加强旅游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出一批旅游文化人才。
要深化旅游文化教育,使它作用于人的心灵,产生情感,使人在潜意识中认知和认同,形成一种价值观,最终内化为人的品质,使学生用心灵去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使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知识、素质,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高职旅游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游客提供美的、有文化内涵的服务。
导游的文化素养不仅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感受,同时,也使旅游者在旅游中除放松压力、愉悦心情外,也能从文化需求出发,使思想观念有进一步的提高,更好实现尊重人,尊重环境的氛围。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迅猛发展,旅游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同时随旅游者不断成熟,对旅游审美及旅游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文化素养不足成为旅游活动供需双方的矛盾点,只有不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素养,才能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社会需要大量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创新型复合人才,而大力开展旅游文化教育,则是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有效手段,针对学生毕业后在导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加强旅游文化教育,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文化为底蕴,促使人格的本质平衡及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高品质的价值观,促使人情感的丰富和创造力的提升。可见,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除了掌握专业性的知识、技能外,文化素养在其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所以更要把旅游文化作为一门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创造力、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素质。
首先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才有可能有正确的实践。
在旅游文化教育人才培养中,要强调突出创新。人才培养要从两大方面着手,首先是从学校教育着手培养;二是从社会整体的大环境出发进行培养。培养人才是目标,但方式方法手段要创新。
1、在学校教育中培养旅游文化人才的新突破,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要在旅游文化教育中要有新的突破,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互动式教学,多给学生回答和思考问题的机会,创造一种民主、活跃的情感体验环境,使课堂有活跃的讨论气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要认识到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没有灵气的课堂,师生应组成学习共同体,教与学,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平等对话、取长补短、共同享受知识、情感、成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导,言和行,用思想美和行动美的感染力,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在文化及美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培养真诚宽厚的处世情怀。
二要在教学中采用兴趣激发法、答疑指导法、中西文化对比法等进行互动的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资料,将抽象的文化转化为生动、趣味、直观、形象的具体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专业知识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用各种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发现、欣赏和创造能力。
三要加强实践教学,走出课堂,到社会实践中,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了解、倾听,并实地体验,利用各种美景来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对文化的感知力,从而培养丰富的情感。充分认识旅游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氛围的营造,更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置身于改造世界之列。旅游文化的最终意义是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思想得到净化,品质得到完善,要达到这个理想的目的,就需要强化其实践活动。人类在这种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是自信、充实、愉悦等,这种情感正是一种审美情感。真正保持心态的平衡、乐观,做到“三个”不(即:对今天不生气,对昨天不后悔,对明天不担心)。在旅游实践的体验中,本身就是一种浸入式的审美,这种审美观不是被动的感觉和认知,而是主动的积极参与,在审美境界上有新的提升。可见从体验美景到精神境界的升华,既是审美,也是文化素养的提升。
四要发现更多的旅游文化资源(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例如艺术馆、博览会、历史博物馆、美术馆、建筑馆、茶艺馆及参观画展、花展、瓷器展等。组织参观考察,也就是要走出课堂进入社会,从单纯传授知识变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它更需要社会和政府的重视,以引起全社会的共鸣,在全社会的良好氛围中共同孕育旅游文化教育的成果。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旅游文化人才。
2、 着力于从社会整体的大环境进行培养和创新
(1)加强企业旅游文化教育。在企业中要克服只注重生产及效益,忽视旅游文化教育的倾向,所以,要通过工会等组织,在企业内部,有计划的培养出一批为企业服务的旅游文化人才,目的是使企业员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同时为减少员工的工作压力,不仅可组织员工旅游放松心情,更需要利用弹性休假日,组织有文化内含的旅游,即文化旅游,使旅游不只是停在减轻工作压力上,通过文化旅游让员工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活提高自身修养、品德、情操、风度、兴趣起到文化育人,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使员工的总体素质有新的提升,更有利于回到工作岗位,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生产、工作中,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经济效益。
(2)各级政府在旅游文化人才培养上要加大投入。特别在创建旅游文化景区上要有一定的投入,一方面投入到景区本身的建设中,以提高旅游文化内含,另一方面只有景区及硬件设备或展览等,这只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在旅游文化人才的培养上要有投入,只有通过旅游文化人才的培养,才能使硬件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加强社会的宣传力度。只有加强社会的宣传力度才能引起整个社会的重视,把培养旅游文化人才作为现代社会的必不可少的部分,才能付之现实,有了旅游文化的创新(一方面是硬件、景区、设备等的创新,另一方面旅游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才能真正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全民素质的提高,才能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通过旅游文化人才培养和创新更有利于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创造新的顺应历史发展的中国旅游文化,设计出能够吸引和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既具有民族特色,体现地方文化内涵,又融入国外一些先进文化的旅游文化产品,从而,创建和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旅游文化的精神品质,改善人文环境,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1] 孙克勤.世界旅游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3):6.
[2] 贾玉云.旅游文化与旅游资源文化[J].旅游论坛,2009,(01):145-147.
[3] 孔旭红.精神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中的发掘与利用[J].生态经济,2010,(03):135-138.
[4] 朱晏.加强美育是提高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江苏高教,2008,(03):120-121.
[5] 潘海颖.旅游体验审美精神论.旅游学刊,2012,(05):88-93.
[6] 冯年华.关于旅游文化创新的思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1-5.
(责任编辑:刘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