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歌
(宁夏大学 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的传承方式及当代困境
王 歌
(宁夏大学 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滩羊是我国著名裘皮羊品种,其做成的滩羊二毛皮制品以花穗美观、洁白如玉、轻暖耐穿而享誉中外。滩羊生存条件特殊,对生态环境要求颇高,我国主要以宁夏地区为佳,因此诞生了这一项古老的手工技艺并一直传承至今,素有“宁夏白宝”的美誉。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以历史悠久、流程复杂、工序众多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对制作艺人的耐力、技术等方面都是严酷的考验,再加上当前传统工艺销售渠道狭窄,使得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传承的学徒稀缺、知名度欠缺、交流平台狭小、品牌意识薄弱等困境,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更应该及早应对、破解难题、革故鼎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增添活力与动力。
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困境;传承方式
滩羊的悠久历史衍生出了二毛皮制作工艺的久远渊源,但在史料中,却很难找到关于滩羊二毛皮技艺的完整记载,只有乾隆二十年(1755年)出的《银川小志》中记载:“宁夏各州,俱产羊皮,灵州出长毛麦穟,狐皮亦随处多产”。①以及《宁夏府志》中记载:“香山之羊皮”与“夏朔之稻,灵之盐,宁安之枸杞”②并列为宁夏当时“最富著”的四大物产,香山之羊皮就是指具有长毛麦穟花的滩羊二毛皮。这些描述性的记载都说明了滩羊二毛裘皮源流久远,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滩羊二毛皮制品是带有回乡特色的文化精品,充分展示了宁夏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展现了回乡人民积极进取的风貌,成为宁夏对外交流的特色名片,并作为宁夏五宝之“白宝”在当地家喻户晓,作为一项具有悠久传承历史的地方文化精品在当地人心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其不断创新的传承方式正在为这一项传统而古老的手工技艺增添新鲜活力,但是传统工艺产品销售渠道狭窄、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学徒稀缺、知名度欠缺、交流平台狭小、品牌意识薄弱等困境也在限制滩羊二毛皮制品的销售以及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为此更应该积极寻求解决途径,争取能够在“原汁原味”的保留这一项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之上,革故鼎新,寻求传统手工艺品发展的新出路。
宁夏地区的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基本上是以民间模式传承,而缺乏成规模的专业性教育。所谓民间模式,其实就是以非专业化的方式传播,按学习目的划分主要分为两类,即以从事相关工作为目的和以兴趣培养为目的。在前一种学习目的的要求之下,主要传承人多采用一对一的传播方式,传承对象主要是有血缘关系的直系亲属或地缘关系较近的学徒,以培养专业手艺人员的要求进行技艺传授,多是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其传承过程历时较长、专业技术要求精湛、有严格的传承谱系。后一种学习目的之下,多把学习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作为个人兴趣爱好,兼具发展特长的性质。虽在一定范围上扩大了人们对滩羊二毛皮及其制作技艺的了解,但对其精准的制作工艺的掌握方面并无明显帮助,只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扩大传统手工技艺的社会影响力的作用。
1、一对一传承
“传承”二字即有“传播”和“继承”两个方面的要求。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多是口耳相传、言传身教,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的传习也不例外。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繁琐,工序众多,带有一定危险性,因此对手工艺人的技术要求较高。传统的传习方式一方面多以家族为单位,父授子学,这是主要方式。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步骤都亲历亲为,手把手传授,在观看的同时学习,在操做的同时感受,以保证对每一个环节熟记于心,这需要独特的文化传播环境,并且日积月累才能习得拿手的技艺,并带有鲜明的地域、民族、家族特色。每一代传承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习得的技能加以改进创新,从而继承、推动传统滩羊二毛皮手工技艺的发展。
另一方面,传统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还以招收学徒为另一大传承方式,招收学徒兼打工的方式是主要的表现形式。随着人口的迁移,滩羊二毛皮制作艺人居住地的转移,将这一项手艺带到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与当地文化结合,为传统技艺注入新鲜的力量,吸引一部分人专门从事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的学习,扩大了滩羊二毛皮的知名度与接受群体,更好的融入当地生活环境,促进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的发展。这些学徒有一部分是出于生计考虑,也有部分人是单纯出于对传统手工技艺的热爱,这使得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更多人群的消化,从而引起不同群体的直接继承,这使得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传承的群众基础得到了扩大,极大促进了人们对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认知,再加上众多学徒的创新,使得滩羊二毛皮商品也有了更为宽广的接受群体。
2、集体性传承
对于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的集体教学是近几年才逐渐推出的,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范围内进行传播,传习对象多为兴趣爱好者,向社会广泛招生,主要以弘扬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宣传特色传统手工技艺为目的。这种传习方式通常没有拜师环节,也不以“实打实”掌握技艺为目的,而多是观看滩羊二毛皮成品、参观工厂、听手艺人介绍、进行简单步骤的操作等方式,主要培养兴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过由于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的稀少,再加上代表性传承人的年龄普遍较高,这使得集体性教学的规模目前仍然较小,数量较少,并不能有效达到宣传二毛皮制作技艺并扩大受众人群的目的。同时加上传统手工艺人自身知识文化水平的局限及对现代科技和传播工具使用的不充分,使得通过集体教学模式所招收的学生也多是传承人周边邻居、亲属等人群,并不能有效的扩展到社会各方面,从而限制集体教学的规模及影响力。
这种以民间社会力量为主的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教学传承方式流传至今,一方面,培养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手工艺人,为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演进奠定专业基础;另一方面,面向社会的集体教学模式最大限度的培养了社会不同群体对传统滩羊二毛皮手工技艺的认识及兴趣,为这一技艺能够继续流传奠定文化基础。
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来源久远,随着时代进步与科技发展,滩羊皮制品的制作工艺及款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过去的粗加工转向了如今的精细加工,产品种类也在日益增多,从对襟式皮袄、皮坎肩、皮袍等到长短款式大衣、背心、褥子,再到如今床罩、沙发靠垫等,滩羊二毛皮制品趋向时尚化、多样化,逐渐从草根进入时尚界,并成为宁夏区内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拳头产品。但从传统手工技艺在当今的发展现状来看,表面光鲜的滩羊二毛皮制品其背后的传承之路行走的十分困难。根据调查显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内从事滩羊二毛皮制作的有200多家,其中形成规模的仅有2家,这个数据是十分让人心酸的。如此优秀的传统手工技艺为何无法规模化的传承下去,这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滩羊皮“名而不贵”
滩羊是我国宝贵的裘皮羊种,但同时也是一种适应性不广的牲畜品种,繁殖力较弱,繁殖量低,一年一产且多为单羔,这使得滩羊的主要延伸产品——滩羊二毛皮数量较少,因此名气大燥。但由于宁夏区内制皮技术的限制以及思想观念的延后,使得滩羊二毛皮同作为皮草,其价格远低于狐皮、貂皮等裘皮产品,对滩羊二毛皮的制作多是作坊式的生皮初加工,之后出口外省,生产规模和产品档次均处于劣势,没有最大限度地展示二毛皮的巨大价值,导致滩羊皮“名而不贵”,从而极大的限制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对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的传承自然产生了负面影响。
2、学徒招收困难
传统手工技艺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流传至今,在当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之下,什么都可能成为商品,但滩羊二毛皮制品作为传统手工技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生产流程繁琐、制作过程辛苦,商品率较低。这使得手艺人通过自身手艺获得的报酬并不容乐观,这是抑制滩羊二毛皮制作行业招收学徒最重要的原因。
(1)品牌意识淡薄。宁夏区内还未形成滩羊二毛皮的龙头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品牌意识无从谈起。自治区内部二毛皮品牌被外省企业抢先注册商标的情况普遍且严重,同心“羊把式”的前身是如今一湖北皮毛厂“羊博士”,由于商标被抢注,只好使用“羊把式”,对其企业的销售产生了较大影响。
(2)交流平台狭小。滩羊二毛皮产品是宁夏区内最具民族特色的产品,但一直少有专业的交流平台聚集二毛皮制作的手艺人相互促进、交流,切磋技艺。这是多方面导致的,首先,手艺人多以养家糊口为主要目的,对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的认识只停留在维持生计的手艺,而不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传承人自身没有经行主动交流。其次,政府部门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并没有为其搭建合适的交流平台,促其发展;再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面对滩羊二毛皮制品产量低、款式旧等自身局限不能产生兴趣。
滩羊二毛皮制作技艺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具有浓厚的地域性、民族性,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因此不能忽视传统手工艺中蕴含的大量优秀因子,应该积极为其搭建平台、扩大知名度、提供资金支持,保证传统手工技艺能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有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注释
①(清)汪繹辰编修,张鐘和、许怀然校注.银川小志[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3):213
②吴坚主编,中国西北文献集书编集委员会编.中国西北文献集书•第一辑[M].西北稀见方志文献•第五十卷•宁夏府志•卷四.甘肃:兰州古籍书店,1990(10):251
[1] 杨之汀.何时唤回宁夏“白宝”美誉——我区二毛皮市场整顿迫在眉睫[N].华兴时报,2007.9.13(001).
[2] 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2.9(20卷第3期).
[3] 缪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问题探讨——以沙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开发为例[D].西北大学,2008.12.
(责任编辑:梁蒙蒙)
2016年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滩羊二毛皮技艺传承的人类学考察”,课题项目编号:GIP20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