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厝里艺人》的木偶情缘

2016-05-03 01:38谢凯露福建师范大学35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木偶戏

谢凯露 (福建师范大学 350000)



《厝里艺人》的木偶情缘

谢凯露(福建师范大学350000)

摘要:《厝里艺人》在第三届福建舞蹈“百合花奖”专业舞蹈比赛中一举获得创作、表演金奖和最佳灯光奖,这是一部根据“傀儡丑”动作编创的优秀作品。编导将闽南传统的提线木偶中独具韵味的动作和体态元素提炼出来进行加工编创,用质朴、生动的舞蹈语言讲述了老艺人与木偶之间难以割舍的感情。本文通过对《厝里艺人》的舞蹈语言进行分析,深入解析编导是如何运用舞蹈动作和队形调度来表达“木偶”与“艺人”间朝昔相处而感人至深的情缘。

关键词:《厝里艺人》;傀儡丑;木偶戏

《厝里艺人》讲述了一位生活在闽南古厝里一辈子从事木偶戏表演的老艺人与木偶之间的故事。开头,老艺人坐在高桌上几组手持提线木偶的动作,一下就把观众带进“艺人与木偶”的情境中。一大横排的两色服装的木偶演员在老艺人的指挥下缓缓拉开,象征着“木偶表演”开始了……首尾都出现“演员作幕布”似的开合给观众无尽的遐想,既象征木偶演出的开始与结束,也象征着“老艺人”在台前幕后为表演倾尽一生的艺术道路的开始与结束。身穿两种不同颜色服装的群舞演员饰演与艺人朝夕相处的木偶。独舞与群舞之间的动作配合经由队形的精美转换,演绎“木偶”如亲人般陪伴了艺人一辈子,表达艺人对木偶的热爱之情和不舍之情。

一、从不同舞蹈情境的动作中表现“情缘”

编导对“艺人”的动作设定十分精准,他是整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剧情贯穿的一条主线。编导为“艺人”设计了两个舞蹈情境,一个是“梦中遇活偶”情境--老态龙钟的老艺人形象与“活”的木偶形象。另一个是回忆里的“木偶戏表演”情境--表演中灵活的艺人与木偶的配合。两个舞蹈情境的舞蹈动作不同。作品似在表现老艺人在梦境中看到“活的木偶”,并与他们共舞。回忆起与木偶一起表演时的快乐时光,而今年老不能与挚爱的木偶同台演出,十分感慨。两个舞蹈情境的不断切换,时而站在方桌上与木偶用配合动作完成“表演”,时而站在“跳动的木偶”中间注视回忆,抚摸感慨。

1.从“梦中遇活偶”舞蹈情境的动作中体会情

“梦中遇活偶”舞蹈情境中艺人在开头段落方桌上的一组提线动作加怀抱小孩动作,艺人与木偶朝夕相伴,已然将“木偶”当成自己孩子一般,左右摇晃间双眼全神贯注的注视着“木偶”。艺人抱着张开双臂“抱着”木偶,温柔亲昵地哄睡,似在关爱襁褓中的婴儿那样小心翼翼、温柔慈祥。“木偶们”做与艺人呼吸气口一致的动作,在艺人放慢抒情时,木偶们打破节奏开始转换队形。艺人从高桌上往舞台前区跑位,木偶一个反向交叉到后区成2大横排。艺人从木偶中间穿插出来,作了一组有木偶性的代表性动作改编的独舞加之一连串的翻转腾跃技巧。来表现艺人在梦中见到“活的木偶”的兴奋和喜悦之情。

而后群舞造型不动,出现单个单个的“木偶”独舞,艺人出现弯腰弓腰形象,不仅说明艺人年纪老迈,同时表现出木偶艺人由于长期弓背控制木偶而形成身体姿态。艺人眼神始终跟着“木偶”移动,提手抚摸“木偶”,像是在回忆着这一生与木偶一同走过的岁月,看着灵动的木偶,老态龙钟的“艺人”十分不舍离开舞台,离开朝夕相伴的“木偶”。心里的那份不舍在左顾右盼的“抚摸”动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木偶”的欢快跳跃与“艺人”缓慢移动、弓背轻抚动作形成鲜明对比。“艺人”眼神的坚定相望、脚步的缓慢挪动、以及手中的轻抚抖颤无不体现其对木偶深深的不舍之情。

2.从“木偶戏表演”舞蹈情境的动作中感受爱

“木偶戏表演”舞蹈情境中艺人大都围绕着“提线”动作展开。手指不断的提拉和手腕的拎压,这些动作时而小,时而大,时而加上翻转跳跃,但始终不离控制木偶的“提线状”。“老艺人”大量“提线”动作与“木偶们”的配合,体现日常训练时两者之间长时间的相互磨合,每个呼吸每个气口都十分契合。编导为表现二者之间的默契,常常设计“艺人”提压几下便停住不动,用“木偶”的缓缓移动来表现艺人的所想所感。这使得观众被这“静”与“动”中的情感体会颇深。将道具“木偶”当作是“活”的“亲人”,体现艺人对木偶无尽的爱。

“木偶们”是群舞,便有大段整齐的舞蹈动作呈现,为烘托情境、渲染气氛提供很大帮助。它们的动作是以闽南地区的“提线木偶”中大臂带动小臂自然摆动的典型“偶性”动律特点为主,配合手脚动作形成典型“木偶”动作。这个动作源于木偶的丝线悬在手部胳膊肘关节处,当艺人牵线用力时,木偶就形成肘部关节上提内旋并曲90度或45度,小臂垂落下,或单指手,或木偶手,指尖向下为主。1木偶手手提腕朝里,以便双手作朝里作相抱状,加上头部清脆灵活的摇动配合。“头”与“脚”打破原有节奏,手部稍有保持又有所变化。此类动作大量的重复,这些动作象征着群舞“木偶”在艺人的操纵下表演各式各样的角色,生动活泼,表现“艺人”与“木偶”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表演中形成特有的默契配合。从而反映出两者朝夕相处的情感积淀。

艺人的“提线”类动作与“木偶”们的“偶性”动作的配合动作共同演绎表演空间。配合动作以一条无形的“丝线”作为动机,两者配合,作经典的“偶性”动作,模拟还原“木偶戏表演”的场景。体现艺人通过多年的“木偶戏表演”对木偶如同自己孩子般喜爱。艺人与木偶默契的“配合动作”不断重复,加上人体自身的灵活性,为观众展现木偶“活”的生命力。既可理解为一场“木偶戏表演”,也可放大到“艺人”一生的演艺道路。木偶陪伴艺人走过一生表演之路,艺人对木偶的热爱之情难以言喻。

二、从“一人”与“多人”关系的队形调度中感受“情缘”

丰富多变的舞台调度,即由点、线、面构成一幅幅画面完美的舞蹈构图是整个舞蹈成功之笔。编导运用大量高超的编舞技法对各个舞段进行不同画面却毫无痕迹的巧妙转换。如开头与结尾处都是由一大横排的“一字”。老艺人站在舞台后区居中的四方桌上。挥手间群舞演员的移动像是流动的幕布。就这样象征开始、结束“木偶表演”,似乎也暗示了艺人艺术生涯的开始与结束。将“幕布”这一情节设计为开头和结尾,使观众能够在主观感受上瞬间体会到“老艺人”与“木偶”之间十分亲密又难舍难分的感情。

编导没有运用更多花俏的队形来表现,而是用最常见的“一字横铺开(图1)、竖排中间开两排(图2)、大圆成大弧线(图3)、斜排开八字(图4)”等。但是每个队形之间微妙的连接恰到好处,快速连贯。多变的舞蹈队形诠释了艺人与木偶一生的表演生涯。每场演出如同每个队形的转换,精湛、巧妙又尽善尽美。每个场景切换似乎是艺人回忆中的原景重现,对演艺道路的回首。艺人对木偶的感情远不止把木偶当作道具,而是知己甚至如同亲人那般亲密。独舞的静与群舞的多变的动强烈表达了艺人对木偶以及木偶表演事业的热爱之情。

开头老艺人坐在四角桌上摆弄“木偶”时摇头的力不从心却还是不肯放下对“木偶”的那份执着。群舞与他的配合虽然不在同一时空,没有真正的丝线牵引,但二者的巧妙配合使得提线木偶与艺人形象十分生动饱满。编导采用类似“蒙太奇”的技术,使得独舞与群舞之间给人一种时空交错的感觉,加上动作速度空间变化和多群组的肢体关系(独舞走旋律,群舞走节奏)整个把独舞的现实空间与回忆中的群舞两条线融汇贯通。几处群舞作整齐舞段时,艺人却作弓背老人状,跳出了与木偶相处的回忆中,使观众也跟着回忆艺人的表演人生。

“艺人”与“木偶”的配合是整个舞蹈的核心,如何诠释“配合”?丝线作为道具是尤为重要的,但舞蹈中却没出现“丝线”,这是为何?原来,“艺人”只作手持丝线之状的虚拟方式来表现。这样便不会被丝线的牵绕干扰,又方便群舞进入整齐划一的舞段。无丝线却表现了丝线牵引的事实说明,丝线重要,丝线牵引所营造的氛围更加重要,气氛制造,在丝线,也不在丝线。“艺人”与“木偶”间的默契配合就像一条无形的丝线。引导观众一起融入进入其默契配合、人偶合一的情境设计中。

编导主要用“一人”与“多人”的关系的队形调度表现“艺人”与“木偶”之间那条“无形丝线”牵绕的“配合”。编导主要用点与线、点与面、点与圆、点与方块几个大的队形调度为主,加之流动中的队形变化给观众呈现完整的构图。如开头处与结尾处的“大横排与中间高台”,(如图5)横排很直观的线性呈现与高台上的独舞形成“一人”与“多人”的空间关系,似表演的幕布,开与关之间讲述了艺人一辈子的表演人生以及对朝夕相处的木偶的不舍之情。

满天星与台中点、流动线与反向流动点(如图6、7)布满舞台的群舞“木偶”与艺人形成独与群、动与静两种对比,似在回忆与现实两个不同空间的转换。“木偶”表现的是各式各类的角色扮演,艺人的老态龙钟似在回忆自己与木偶训练而成的默契,深切表达艺人对木偶的不舍之情。两条倒八字与前区中点、圆弧与圆心点(如图8、9)线的交融与分开,暗指艺人与木偶的现状,曾陪伴艺人走过一生的木偶可能离开,或是两者再也不能同台演出似在表现艺人内心不舍离开舞台,更不舍离开木偶的心情。

多变的舞蹈队形诠释了艺人与木偶一生的表演生涯。每场演出如同每个队形的转换,精湛、巧妙又尽善尽美。每个场景切换似乎是艺人回忆中的原景重现,对演艺道路的回首。从训练到演出,木偶陪伴艺人走过一生,艺人远不止把木偶当作道具,而是知己甚至如同亲人那般亲密。独舞的静与群舞的多变的动强烈表达了艺人对木偶以及木偶表演的热爱与不舍之情。

三、结语

《厝里艺人》通过艺人与木偶在不同舞蹈情境中不同的舞蹈动作设计诠释了艺人与木偶之间的感情,独舞“艺人”的提线动作源于“木偶表演”的训练和演出,抚摸与怀抱等动作内含艺人对“木偶”无尽的爱。群舞“木偶”的“偶性”动作源于对“傀儡丑”动作的提炼创造来渲染氛围。二者通过不同空间、不同节奏的“配合”,加上“一人”与“多人”的关系的队形调度,将艺人与木偶之间通过朝夕训练、配合默契产生的亲密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还原了木偶表演的场景并作了舞台化的处理。用闽南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表达了艺人对“木偶”以及木偶事业的不舍与热爱,体现两者之间难以割舍的如同“亲人”般的深厚的感情。

注释:

1.郭金锁,黄明珠著.闽南民间舞蹈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220.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9).

[2]黄明珠.闽南传统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8).

谢凯露,学历:硕士,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民族舞蹈学与舞蹈教育。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木偶戏
乡村振兴战略下玉林木偶戏的保护与创新发展研究
闽西客家高腔木偶戏的传承现状与对策研究*
传统戏剧——木偶戏
传统木偶戏在幼儿自主游戏中的应用初探
家乡木偶戏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我爱木偶戏
木偶戏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木偶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