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016-04-29 09:20吴林群
当代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圆柱体长方体动手

吴林群

曾经有人将一起学习的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做过对比,中国学生学习成绩比美国学生好得多,但十年后中国学生的科研成果却比美国学生的少得多。这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分析发现,美国在教育中就非常重视开发和培养人的自主创新能力,美国学生的思维活跃,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比中国学生强。

创新能力是人类发展必须具备的一项主要能力,它能推动人类的奇思妙想和发明创造,能促进科学发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现结合近年来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为学生营造创新环境

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为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和环境。要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以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亲其师而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学生平等相处,使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自由,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这样才能变“教育权威”为“朋友、同学”,确立“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创造的需要,使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中,避免引起学生害怕的心理压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不断树立创造的信心和勇气。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其中有的也许很幼稚,有的也许太“出格”,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萌芽的表现,必须加以表扬、鼓励、引导。教师要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让学生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和轻松感,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发现、创新的乐趣,时时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学生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地去探索和发现的自信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创造能力,并在创造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愉快和欢乐。教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不要总认为“只有我教你才会”。要相信学生智慧的潜能是无限的,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提供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有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时,有“39+23”这样一道题,我先让学生的积极展现各自的思路:

⑴39+23=39+20+3=59+3=62;

⑵39+23=30+20+9+3=59+3=62;

⑶39+23=39+1+22=40+22=62;

⑷39+23=40-1+23=40+23-1=63-1=62;

……

不要太在乎那个学生的哪中做法太麻烦,只要他使用了一种不同于别人的计算方法而且结果也正确,他就是一次自主的、成功的创新,就值得鼓励,让大家一起体验学习中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另外,为了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还应开展多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

三、开展实践活动,锻炼动手能力

以前,我们的教学比较注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其实,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多向国外吸取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多做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教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并发现自己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认识的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应用题时,教学生尽量让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又或者把原题改题、编题、变题等灵活变通,从而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探索新知识的兴趣。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事物认识的独创性和跳跃性思维品质。另外,还应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试一试”、“画一画”、“换一换”和“摆一摆”、加一加“、减一减”、“反一反”、“变一变”等创造技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不断探求知识、寻找规律,不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再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动手活动,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长与底、宽与高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在“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中找出平行四边形与相应的长方形的内在联系。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中,去动手拼拆,进行“举一反三”。

四、创设问题诱发创新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先用媒体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体,这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学生每人都有一套学具,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我还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再观察长方体的棱、面的特点。学生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能发现什么;然后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全面了解。

五、启迪学生标新立异

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不要直接向学生传授以往常规的计算方式方法,可以直接让学生自由猜想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以找出许多种方法。例如,将圆柱体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即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将圆柱体容器装满水,然后倒入长方体容器里,测出水的体积,就是圆柱体容器的体积;将圆柱体等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长方体(教材上的方法)。尽管有的设想不切合实际而失败了,但这些猜想中都包含了一个成功的因素,那就是转化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就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这样的教学,教师虽然只教一点,甚至在某些方面失去一点,但学生在其它方面却得到很多。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学会善于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要数学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观念上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并日益提高。

猜你喜欢
圆柱体长方体动手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人工“向日葵”材料问世
坡角多大,圆柱体在水平面滚得最远
动手动脑DIY蚕宝宝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表面积是多少
动手动脑多快乐
问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