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镇墓兽的意象性

2016-04-29 08:07李时雨
美术界 2016年4期
关键词:艺术特征

[摘要]张成先生将镇墓类神兽划分为镇基兽、镇墓佣、镇墓神三类,镇墓兽有兽面和人面两种、镇墓俑皆为人面,部分面部具有兽的一些特征。镇墓神非人身、非兽身,无四肢,面部无五官,神面或近人面。这三种分类对于研究不同类型的镇墓兽有一定的作用,可以更加具体分析镇墓兽造型、工艺及其表现内容,本文以张成先生的分类为基准试图从“意象性”解读镇墓兽,透视中国传统造像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镇墓兽;意象性;造像;艺术特征

镇墓兽大致可以分为:战国的木雕漆绘镇墓兽,汉时的陶制“操蛇神怪”俑,晋与南朝的陶制犀牛镇墓兽,北朝与隋的彩绘陶制镇墓兽,初唐时的镇墓兽。而初唐早期的面目较善无狰狞之感。初唐后期的人面镇墓兽双眉浓厚、张开大嘴、牙齿外露、面目狰狞,形象上开始变得更加凶猛,野兽的特征更加明显。此时的镇墓兽大部分为三彩器,装饰性更强。这体现了镇墓兽形象的演变与时代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唐王朝的兴盛促进了镇墓兽形象的演化,越是凶狠则越能发挥镇墓守护之功用。

镇墓兽这种明器雕塑,虽然形态各异,但我们可以确定它产生的基础是人们的神怪信仰,出于对自然的理解进行艺术的加工,所以,历代镇墓兽虽无固定的形象,但却都与各种神话中的神灵或神怪有关。工匠在制作镇墓兽的时候将《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动物如化蛇、马腹、穷奇进行拼接组合,把握这些动物的主要特征,就可以制作出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镇墓兽。镇墓兽的形象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镇墓兽的形象也经历过由兽面到人面,由兽身到人身的演化,镇墓兽并不是现实中存在的动物,它更像是很多动物特征的组合体。无论是哪种造型来源,就形象性本身而言,从造型艺术的角度来看,都具有“意象性”特征。

人面镇墓兽都面相丰圆、高鼻大耳、浓眉大眼、双且圆睁。有人认为这种人面镇墓兽是源于山神形象,《山海经》载:“无虞山至南禺山有十四山神,其神皆龙身而人面。”《中山经》载:“首山至丙山,其九山之神,皆龙身而人面。”人面兽身镇墓兽带有二者某些形态。人面兽身镇墓兽从出现即开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着改变,也就是说人面镇墓兽其造型也不是固定的,到了唐代,人面兽身镇墓兽的神情也变得更加狰狞可怖,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唐朝时的经济发达以及人们的厚葬观念,促进了人面兽身镇墓兽的变化。从人面兽身镇墓兽的变化我们也能看出其造型具有“意象性”的特征。

由上述对镇墓兽的解析,可见镇墓兽是一个综合现实形象与心理形象后创造出的形象,那么究竟何为意象,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概念。“意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中华美学大辞典》对意象一词的解释是“意象,美学范畴。指文艺家构思的意趣和物象的契合”。而西方人则认为“具象和抽象为两极,意象置于其中。根据物体表象特征减少和主观因素增多的趋势,由两极的具象和抽象确定一个尺度,中间部分就是意象范畴”。“意象”在艺术创作中,它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交融而成的心理形象。意象性强调的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充分理解所要表达的形象,并在心理的角度上更多地进行复核主观情意的创作,在表达形式上更趋于情绪化、意境化、表现化。从镇墓兽的造型来看,并非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显然具有意象性的特点。概括来讲,意象是指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里面,并经过一番处理的影像,是创作者主观的意念、情感、创作手法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体,也就是“意”与“象”的融合,意象性则是这种“意”与“象”融合的一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镇墓兽的形象体现出了创作者“意”与神兽“象”的融合统一。这里我们还要提到万物有灵观,万物有灵观是原始自然宗教的核心观念,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对自然的看法,其特点是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物、自然力加以拟人化或人格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生命,把他们看成同自己一样具有相同生命和思想感情的对象。而自然物象本身并没有思想、没有情感,原始先民且以为它们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意识的,在塑造这样的物像时就会把人类自身的特征应用到所表现的对象上,从而使对象赋予了一定的意义,并具有了生命的特征。但是无论如何都不是真实的形象,是综合“万物有灵”之后的认识,是意象化的表达,这样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人首兽身、兽首人身、非人非兽等都成为了可能。从现有考古发现的春秋芮国墓中的人面兽身玉雕,其前端为人面,人面轮廓呈椭圆形,中部为兽身,宽体弓背,其后端有长属回卷,身躯两侧饰双阴圆弧形云纹。根据分析,认为这件玉雕的兽身是虎身,但人面虎身的动物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它只能是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神兽。根据对墓葬的发掘,认为该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同时在M26墓中也发现了类似的器物,证明了人面虎身的造型并不是孤例,它无疑是人们根据自身对自然的看法,进行意象化创造出的产物。据考证,此人面虎身的神兽在《山海经》中记载为“马腹”,民间称马腹为“马虎”,此种神兽具有镇邪之功能。1990年在河北南和县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件陶制人面兽身镇墓兽。该镇墓兽两足前伸,身躯后蹲,挺胸前视。人面生动,颈饰有鱼翅纹,肋生双翼。兽身肥壮,后部毛发呈放射状竖起,面部和上竖的毛发几乎占去整体的二分之一,这件镇墓兽巧妙地把人面和兽身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隋罗达墓镇墓兽、隋吕武墓镇墓兽以及隋吕思礼夫妇墓镇墓兽都具有相同的意象性特征。这样看来,镇墓兽确实具有“意象性”特征。

镇墓兽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形态,但它产生的基础是古人的鬼神信仰以及古人的生死观,这些鬼神信仰和生死观也就是古人对自然的看法的具体反映。镇墓兽的用意是镇鬼驱邪,所以,历代的镇墓兽形象虽不固定,但是其意象都与神灵或神怪有关,进行了人与自然的结合,古人只有借助非人的自然力量来对死者的世界进行守护,这种思想给予镇墓兽的创作者发挥意象性思维进行创作指导。其意象性的来源多种多样,但都遵循古人对自然的基本认识,这是镇墓兽创作的基本原则。镇墓兽的创作也与中国传统造像具有相通之处,其基本原则是相符的。

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自然观把人作为认识的主体,“自然”作为认识的客体,继而“自然”就成为审美主体人所认识的审美客体。人们把审美主体的情感融入到艺术作品当中,利用特有的审美客体抒发自身情感,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巧妙结合。中国传统造像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具有“意象性”,人面兽身类镇墓兽是中国传统造像的代表形象,研究人面兽身镇墓兽的造像特征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造像艺术的文化特质。

[李时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文博系]

猜你喜欢
艺术特征
国内主旋律真实改编商业电影的艺术特征探究
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电视摄像技术中的画面构图艺术分析
北海与上海两地水彩画比较研究
以《美丽的磨坊姑娘》为例小议声乐套曲的艺术特征及价值
对话凡高
广西贺州过山瑶尖头头饰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