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4-29 10:19朱澳拉
决策与信息 2016年4期
关键词: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

朱澳拉

[摘 要] 由于经济形势和经济环境的转变,我国“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下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主攻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从宏观视角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握好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的问题,同时,必须注意结合高层声音、专家观点、地方要员行动和中央部委方案以全面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键词] 供给侧;需求侧;经济动态;结构性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一)“供给侧”定义及其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并于11月18日在APEC 会议上再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据此,李克强总理在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并于11月17 日在“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强调:“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可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与主攻方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会是“十三五”期间我国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政策的着力点 [1]。

中央高层领导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多次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环所副所长李佐军指出,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者劳务。供给侧,即供给方面,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两个基本点。从实质上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全面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指示: 其一,“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其二,“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其三,“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其四,“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 [2]。具体来说,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以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也被外界视为蕴含着政策完善的深刻含义,预示着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有望迎来实质性突破。

(二)需求侧定义及其与供给侧关系

需求侧,简而言之就是关于需求方面的诸多问题,与供给侧相对应。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会研究部召集人涂龙力分析说,供给与需求是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环节。首先,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是社会再生产循环过程中的生产与消费两个环节,二者关系是生产(供给)决定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促进生产(供给)。比如房地产市场,当市场只有商品房一种商品供给时,人们就只能充当“房奴”;当低收入群体增加特别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后,民生房的需求会倒逼政府扩大民生房的供给。其次,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会在调整中保持动态平衡,供大于求即生产过剩;供小于求则生产短缺。但是,无论生产过剩还是生产短缺,都会导致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不平衡,严重时甚至会使再生产过程中断。譬如,目前某些企业的产能过剩就是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局部失衡严重时会引发系统失衡。最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与调控就必然要寻求供给(生产)与需求(消费)的动态平衡。所以,无论强调供给侧还是强调需求侧,这都是一个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周期)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上的一种动态平衡选择。

二、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高层思路转变早有端倪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明确提出之前,从供给侧入手的结构性改革思路端倪初现。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2015年10月到广东考察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更加重视供给侧结构调整,加快淘汰俚尸企业,有效化解过剩产能。时间再往前推,2014年4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这一新的表述随即引发关注。这种思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得到充分体现。《建议》提出,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有分析认为,高层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频频表态,表明官方经济学思想已由以前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剌激,转变为供给、需求“两手抓”,甚至将更多笔墨用于供给管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个稳定期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表示,《建议》通篇体现了更加注重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思想,而经济结构性改革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在十八大工作方针上要坚持“持久战”,在战术上要打好“歼灭战”,而且必须立即付诸行动 [3]。在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看来,未来中国经济要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新的动力机制之一就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和创新,这对于实现“十三五”规划蓝图至关重要 [4]。endprint

(二)我国供需关系长期结构性失衡

从需求侧看,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源于投资和净出口。但从2010年开始,我国进出口贸易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连续下降,显示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拉动的边际效益已经在递减。在消费方面国家先后出台了多项举措,但消费需求依然不振,无论是居民消费率还是政府消费支出率,都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对应的是高达50%以上的储蓄率和40%以上的资本形成总额占比。消费率过低造成储蓄率过高,加上资本市场资产定价的失真,进而又促使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这便显示出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传统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端消费品本土供给又不足。

从供给侧看,以前中国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特别是廉价要素投入,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自然资源等。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后,这些廉价要素已经不再“廉价”,所以只能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技术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长期来看,技术发明提高了资本生产率,否定了利润率必然下降。但提高科技能力或者新技术的出现又极具不确定性,因而唯有提高制度效率才是一个可控制的,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等。所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这也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而从整体分析来看,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永远是一致的——供给侧管理更加强调长期的潜在增长水平,需求侧管理更加关注短期的实际增长水平——当实际经济增速高于潜在水平时,我们应该关注供给侧管理;当实际经济增速低于潜在水平时,我们则更应该关注需求侧管理。就目前经济运行形势来看,严重的产能过剩以及结构性问题调整,转向供给侧管理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从国际和国内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必将面临的诸多难题:

从国际维度看,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放缓以及我国经济体量的增大,过去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战略机遇发生了变化。在贸易方面,近年来随着发达国家纷纷去债务化,靠债务支撑的市场开始缩小,我国的一部分产能就变成了过剩产能,从而,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就相应减弱,所以过去依靠扩大出口带动发展的战略机遇内涵便发生了变化。在投资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从产业分工走向了提供需求、供给、资源之间的大分工。因此,部分国家成为净消费国,部分国家成为了净生产国。过去,我国依靠劳动力低成本等优势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如今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快酝酿,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造成引进经济技术的空间收窄。关键是我国的创新能力并不成熟,因此过去依靠比较优势、政策优惠、引进外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自然发生变化。

从国内维度看,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面临风险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的经济仍在下行,工业品的价格在持续下跌,企业效益下滑,这些问题显然已经很难再用需求不足来解释,何况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日益递减。所以,当前的问题,虽然有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供给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所造成的 [3]。

三、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上述理论存在着明显差别。首先,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否定需求调控的必要性,强调在供给调控的同时必须重视需求调控;其次,我国供给侧改革实际上是结构性的改革,包括生产要素结构、产业结构、供给主体结构变革等,而不是简单地调节供给总量;此外,因为我国处于特定的经济发展阶段,面临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期更加复杂,所以供给学派的理论观点并不直接适用我国,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的时期内将处在一个突出位置上,将为中国经济未来的行稳致远、健康活力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前,首先要清楚其内涵和核心,这样,这种改革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侧重于企业微观机制的重构,提高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进而提高经济效率。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供给侧改革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减少“僵尸”企业,让资源要素重新流动起来;二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三是建立企业家激励机制,加强产权保护,营造一个企业家能够有创新、有创业激情的激励机制和环境 [5]。

对此,刘世锦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只有企业盈利能力恢复,才能实现企业转型。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司长徐林眼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等。这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作为“新供给学派研究小组”的代表,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早在2013年就提出,中国未来改革的核心应从供给侧入手。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现今供给侧有别于以往刺激需求端,应回到增长本源创新、强调制度供给及构建发展新体制上来,以期通过供给端发力破除增长困境,释放增长红利。

“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发生在投入侧而非产出侧的改革”,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表示,供给侧改革最终还是要落到结构改革上,结构改革最原始的意义就是通过比例的调整,实现改善效率的目的。

所以总的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种税费、融资成本、社会保障成本等。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endprint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展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短期去库存、中期去杠杆和去产能、长期技术创新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未来改革过程中,产业结构必然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在淘汰落后产业的同时,增加环保产业、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业态发展空间。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实施:首先,可适当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并通过地方债自发自还和债务置换等方式缓解地方财政压力。鼓励政府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释放企业生产力,扩大税收优惠受益面,使减税政策落到实处。积极推进分税制改革、预算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谨慎使用货币政策,避免总量调节中结构调整弱化和其他负面作用。其次,降低行业准入,倡导公平竞争,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国有垄断行业和国有企业改革。以改革审批制度和简政放权为契机,优化政府服务、降低企业成本、解放生产力。最后,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增加直接融资比重,扩展企业融资渠道,更好地利用市场筹资功能,结合互联网金融,解决“三农”和小微企业等融资问题 [6]。

刘世锦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在减产能方面切实加大力度,并且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企业盈利负增长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如果这种局面再继续拖下去,不仅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而且金融、财政的风险也会进一步加大或者凸显。解决这种局面的关键,就是在减产能方面有实际性的操作。此外,刘世锦建议,应进一步放宽准入,加快行政性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城乡之间土地、资金、人员等要素的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进一步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等等。贾康认为,需更注重以中长期的高质量制度供给统领全局的创新模式,取代短期需求调控为主的凯恩斯主义模式,在优化供给侧环境机制中,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创造的潜能,构建、塑造和强化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贾康建议,应立即调整人口政策,从控制人口数量转向优化实施人力资本战略;积极审慎推动土地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流转制度;全面实施金融改革,积极解除“金融抑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切实改革,为企业经营创业活动“松绑”“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培育高水平人才以有效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勇早在2012年就提出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管理。此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他强调五个“关键”:一是要技术创新,提高效率,特别是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更应如此;二是要通过改革一系列低效率、阻碍社会活力与发展的体制,来推动经济增长;三是要增加人口供给,如果光有技术供给没有人口供给来平衡,那么就可能导致过剩产能更严重;四是要通过减税减费,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此外,还要解决高利贷问题。现在整个国民经济已经高利贷化,民营企业的借贷成本很高,解决这个问题很有必要。周天勇强调,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增加人口的供给。人口供给的经济学含义,首先是增加消费需求,使整个需求环境得到改善。从长远看,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不仅能推动经济发展,还可以增加缴纳社会养老金的基数,这对于弥补养老金缺口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6年年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就供给侧问题提到:第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和实践中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说要把政府、企业等作为主体进行协同执行,而不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供给侧结构产业调整。第二,提升绿色产品、保健产品的供给补充,减少生产污染、资源浪费的生产活动,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非常重要的一点。换言之,企业和产业承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责任和权利。第三,在重视创新的同时,不要忽视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乡土味道等。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展判断,至少要以年度为单位,不要以月和季为时间维度判断;要以比较宽的维度进行判断,不要“刮风”,不要“搞运动”。所以供给侧与需求侧调控有效配合随着调控重心从需求侧向供给侧转变,供给侧调控的推动力便越来越重要。

供给侧的要素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本、土地与资源环境、制度与创新,推进要素投入组合结构调整,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新动力。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应区分不同生产要素特点,划分生产要素层级,从要素升级、结构优化、制度变革等多个方面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可持续投入,优化劳动力配置结构,增加人力资本投入,释放劳动力潜能,改善劳动生产率;应着力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有效利用存量资本,通过放松管制和放权让利吸引民间资本发展经济;应实现土地有效供给和合理定价,回归土地生产属性,强化资源与环境约束;应努力促进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实现要素升级,提高整体经济增长质量。

特别提及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能动性作用,着力避免政府部门过度调控以及过度的不当介入等问题。首先,政府应重点改善交通、能源、通信和其他有助于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助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有形公共设施,同时做到“减管制、减垄断、减税收”。也要考虑到公共物品和服务领域中基础建设支出规模较大,拉动作用效果递减以及供给有效性等问题。随着公共服务需求的加大,财政支出应更加侧重于保证公共服务的提供和均等化水平的提高,在医疗、养老、教育、卫生等领域加大投入,并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当差距,实现社会均衡发展。其次,应继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市场主导下建立价格形成机制、成本传导机制和投资回报机制,使要素投入、成本约束和投资回报相匹配。由市场主导产业、产品、项目和技术路线方向,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充分调动私人资本和私人消费,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私人资本市场化运营激发市场发展动力。

除此之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十三五”经济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标明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将从重视扩大需求、进行经济刺激,转向重视要素供给,进行结构性改革。智石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员朱克力提出,要想如期完成“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需要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源泉。在消费的目标函数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有效促进资本、劳动力等资源流动到最有生产力和创新力的部门,从而不断焕发市场活力、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加大政府对供给的计划和管制,而是进一步简政放权,让市场和民营资本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加供给的活力和质量。endprint

四、结论和建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即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结构调整与升级。诚如厉以宁所说,任何创新发明都以创意为突破口,没有创新就不可能立足于价值链的高端,但是没有合适的制度条件,既不可能有突破性创意,也不可能有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特点时特别强调,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增长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推进上述三大结构调整为重点。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按层次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推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调整产品结构包括生产性消费品结构和生活性消费品结构,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与投资贡献率最高。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特别是我国经济已步入自然回落周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内需逐渐成为主要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更应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的调整。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在供给侧理论、供给侧制度、供给侧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然,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不能只强调一侧,而忽略另一侧。这是因为,目前我国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亟待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供给侧方面存在着结构性供给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因此,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应当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

[参考文献]

[1]林卫斌,苏 剑.理解供给侧改革:能源视角[J].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学报,2016,(1).

[2]乔 欣,武 彬.正解供给侧改革[J].新理财,2015,(12).

[3]杨伟民.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宏观经济理财,2015,(12).

[4]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及其实施路径[J].中国总会计师,2015,(11).

[5]权威专家解读供给侧改革.中国经济网,2015-11-20.

[6]贾 康,徐 林,等.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J].财政研究,2013,(1).

[责任编辑:肖偲偲]endprint

猜你喜欢
需求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
流通发展新常态下的“需求侧”改革思考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探索提升业扩报装服务水平的管理办法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