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落实美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要想让美德教育可以更好地得到落实,我们就要立足文本内容,让学生在文本文字中去挖掘美德,体验美德,升华美德。
【关键词】课文内容;美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目标分为三大块,第三块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些论述都表明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将学生的美德教育落到实处。那么,如何才能将美德教育落到实处呢?笔者经过实践认为,被选入各个版本语文教材的课文在美德教育方面都是一面镜子,都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的美德素养。所以,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就要基于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品读课文,解读课文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美德修养。下面,笔者就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一课的教学,来谈一谈如何基于课文内容落实美德教育。
一、解读课文数字,挖掘美德
在这一篇课文中,运用了许多数字来阐述长成的伟大。比如,长城的长度有“一万三千多里”,城墙顶“五六匹马可以并行”“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也有两三千斤重”等等。在这些数字里,无不饱含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这些明确的数据也可以引起学生内心的震撼,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长城气势雄伟,产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所以,我在课堂上,通过这一系列的数据展开教学。我首先出示课文中的各类数据,(内容见上面)让学生自由读这些数据。
师:同学们,从这一系列的数据中,你们体会到什么了?生:我体会到了长城太宏伟了,能够在一座山峰之间建起来真的了不起。生:我为我国有这样一个伟大工程而自豪。生:我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那样的聪明,没有运输工具,也能把这些巨石运上去。生:……
在这一个教学片断中,我让学生来朗读这些数据,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人内心产生一种震撼感,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感受这些数据,初步体会到长城的坚固与气势雄伟,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之情,并产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美德教育并由此而开始,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这也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形成了强烈的期待之情,他们就会有一种迫切的情感想走进文本,想阅读文本是如何介绍长城这样一个雄伟的建筑物的,为下面能够更好进行美德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品读课文叙述,体验美德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安排的,又是依据新课标精神对原文进行修改调整而安排到教材中的,所以无论是从用词用句,或者说篇章安排,对于学生的美德教育,都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课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无不透露着美德教育因子。为了让学生的美德教育可以更好地得到落实,我们就要让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去呜呼哀哉课文的叙述,让学生通过文字来体验美德。
比如教学时,教师课件出示阅读要求:画出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句子,并将自己的感想写在旁边。学生自主品读课文九分钟左右之后交流自己的品读体会。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我从这一句话的叙述中在想,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就是现在用机械来搬运,也很难运到这些崇山峻岭之上的。人是如何抬上去的,我真的难以想象。由此,我可以想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多么的有智慧。师:那就请你根据你的理解,将这些句了给读出来好吗?(学生阅读,但是感觉语气平缓,没有读出自豪感与敬佩感)师:这位学生,我感觉你的朗读没有把自己内心激动的心情给读出来,好像长城的建造是很简单的事。请你再读一下。生读过之后:“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让我想到为了建造这样一项伟大的工程,我国劳动人民耗费了多少血汗,有多少人为了建造这样一个宏伟工程而牺牲在这山岭之间。师:不错,你把这一句话读成了一个画面,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建造长城的场景。你非常了不起。生:我想说的是长城一万三千多里,而且都在崇山峻岭之间修建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论是运输材料,还是修建基础,都是在山岭之间,有时候还是在悬崖峭壁上,非常危险。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还是完成了这样一个宏伟的建筑,他们是多么的了不起。
在这一个教学片断中,教师能够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对文字进行品读与感悟,让学生对建造长城的困难有了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只有理解深刻了,才能从文字中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时,我们就要放慢节奏,让学生慢慢品读课文,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在品读文本时慢慢被激发出来,才能让学生的美德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想象课文画面,升华美德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都会写得意犹未尽,或者留下一些空白来让学生想象。学生通过想象才能有效地发展自己的语文素养。对学生进行美德教育也一样,要通过想象进一步升华学生的美德。
比如,这一课的题目是《长城》,整篇文章的描写都是与长城有关的内容。在前半部分介绍长城的宏伟时,也许这些内容都是抓得着,看得见的内容,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或图片真正地了解,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游览过长城了,对长城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所以教学起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容易,但是对于课文后半部分,介绍古代劳动人民是如何建造长城的,也许学生缺乏古代人的生活场景,不容易理解。所以这时候,我就采用想象的方法来让学生加工当时建造长城时的场景,从而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我看到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城,有数不清的人排成一条条长龙,在搬运巨石。生:我看到了许多人在那挥汗如雨地做活,他们太辛苦了。生:我还看到几个人蹲在山坡上研究建设路线,是那么的专一。生:……
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建设长城时的场景,就能够很容易地引起学生的共鸣,那么美德教育就可以在不动声色的过程中得到落实,提升学生的美德不留痕迹。
总之,文本是我们落实美德教育的重要平台。我们只有带着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才能让学生的美德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