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的历史局限性

2016-04-29 00:00:00李承统
课外语文·上 2016年7期

【摘要】指导学生认清苏洵的历史局限性还有很有必要的,最好能介绍阅读历代论六国兴亡的文章,给学生以全面的认知。

【关键词】教学后感;《六国论》;苏洵;历史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洵《六国论》末段由六国破灭的经验教训得出写作目的,很多教参都会认同苏洵对北宋国策的批判,并不忘给一段历史背景的补充,来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个观点。

背景文字一般如下: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必修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这段文字从国力、民生等方面强调了贿赂的危害,但其实充斥了错误的史实、抽象的数字、武断的结论。文字认为贿赂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后世也常认定宋朝是“积贫积弱”的朝代,特别是南宋,都觉其只擅长苟安江南。苏洵看到六国赂秦而力亏,想当然地认为赂辽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大概是苏洵的历史局限性。真正的史实是,宋代是经济文化鼎盛的朝代。史学界公认的看法是,宋代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当时世界的50%以上,最高达80%,远超前代唐朝和后代 明清的鼎盛时期。支持宋代庞大财政收入的不是横征暴敛、竭泽而渔,而是大力发展了工商业。同时,宋人的生活水平相当高,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明证。网上戏言半残疾人士武大郎都拥有三处店面房产,而《水浒》中的梁山好汉也不是因饥寒交迫而去造反。

宋朝的军事实力也不弱,采用的募兵制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兵役制度,士兵待遇优厚,国家为此所付的军费是惊人的。政府庞大的财政收入有时都会有入不敷出的问题,公元1065年(宋英宗治平二年)国家收入为一亿一千六百一十三万八千四百零五两,支出为一亿二千零三十四万三千一百七十两,财政赤字为四百二十万两。此举被一些学者讽刺称为“冗兵”“积贫”“冗兵”“积贫”是宋朝内定的开明的国策结果,不是外敌的压力造成的。联系民众的生活水平,所谓的积贫更像是政府贫穷,百姓富裕。而专家们诟病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不包括统一战争和国内战争)的胜率超过了70%;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

“澶渊之盟”主要有四点: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以齿论;两国订立边界;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边境设榷场(互市)。和约虽未割地,但有“赔款”,且有失天朝上国的尊荣,这让许多人产生条件反射,容易联想到晚晴时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宋朝同意每年给辽国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相当于三十万两)。公元1021年,宋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总数为一亿五千万两。北宋时期宋政府的平均年财政收入应在一亿两以上。每年给辽的区区三十万两对宋朝每年巨大的财政收入来说不值一提。

而盟约换来的和平又带来了成倍的经济收入。开放互市后,辽国除了卖羊卖马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产品可以输出给宋,而宋的每一种商品都是辽需要的。开始辽还卖一些马,后来发现宋的骑兵越来越多,就不敢再卖马了,萧太后下令谁出口马,杀谁全家,结果,边境贸易从一开始就变成一边倒的对宋贸易巨额逆差。辽收的岁币,到年底全被宋赚的干干净净,每年还倒赔。西夏议和则向宋称臣,同样领岁币做贸易,宋人也是大赚。

这里便是如何将原本抽象的数字形象化的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加以点拨。

因此,“澶渊之盟”根本不是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岁币对宋政府及人民根本不构成丝毫压力。“澶渊之盟”使宋辽两国进入100多年和平交往的友好时期,使中国的北方恢复安定,促进了汉、契丹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契丹人的汉化。北宋拿点小钱换来了长期的安定和平稳定的发展,使宋的商业、经济、科技、技术等等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使北宋国事强盛、海内升平。所以,宋朝“贿赂”辽夏,不但不力亏,反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民生进步,文明同化。

但我们又怎能否认苏洵忧国忧民的情怀呢?在对待国家民族矛盾时,政治家常常奉行弱肉强食、武力征服、胜王败寇的思想。民族主义至上的观念,常强调不服就用拳头说话。军事固然是捍卫国家主权的保障,但过分强调军事又容易对外穷兵黩武、损耗国力,对内独裁专制、丧失民主,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民众的暴戾情绪,乃至形成一个好勇斗狠的民族。

而破灭之道,宋朝和其他朝代一样,以“家天下”作为基本的政治体制,总逃不脱先兴后亡的历史规律,子孙不肖、道德沦丧,外加文官政治、战略失当,各种原因交织而成。要保有天下,莫若贾谊《过秦论》里所言“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或杜牧《阿房宫赋》所言“爱其人”。“仁义”“爱人”是对内政策,用以解决内忧,然而外患是难以用“仁义”“爱人”来解决的,不然容易上演宋襄公的笑话。从历史规律看,总是野蛮毁灭文明。野蛮人无所顾忌,崇尚武力征服,文明人爱好和平,畏于兵戎相见。金灭辽和北宋,蒙古灭金和南宋,都是野蛮毁灭文明的例证。宋人是为生产、创造、和平而生的,蒙古人生下来是骑马、掠夺、战斗的。这大概也是宋被后世诟病为「积弱」的原因所在吧。

亡国之道种种,历史上有四人写了《六国论》,从不同角度来解说六国灭亡之因,苏洵也只能算是一家之言,不足全信。他以六国以地事秦为例,类比北宋对辽夏政策,其实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六国以失去土地为代价换取短暂和平,以致国势日衰,而趋于亡,或为定理;而北宋仅以钱帛贿赂(这是教科书清楚注解的),未尝割地贿赂,“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和平互市反而使北宋国力不减反增。所以,指导学生认清苏洵的历史局限性还是很有必要的,最好能介绍阅读历代论六国兴亡的文章,给学生以全面的认知。如果教师学生只奉苏洵的观点为圭臬,无视客观事实,只认一点,不及其余,那也算是继承发扬了他的历史局限性,不亦悲乎?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