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

2016-04-29 00:00:00罗彭月
课外语文·上 2016年7期

【摘要】《春》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文对《春》这一课的教学设计简要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教学设计;《春》;情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材分析

《春》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优美的辞藻描写了春回大地情景,并引导读者感受到了春天所带来的无限希望。在这篇诗意盎然的赞美春天的文章中,蕴含了作者独特思想情感和对事物的审美感受,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厚的文化意识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自身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提前预习和领会,对文章大意进行把握。由于本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方法上有待加强,不能够自主、主动地对语文知识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合作学习方法的学习应用不广,甚者对语文的学习完全没有兴趣,学习较为被动,知识掌握能力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多种手法来描画春景;能力目标:感受修辞的魅力,并会用修辞等方法来描画景物;情感目标:欣赏春景,焕发心中的美。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语文教学纲要》要求,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本课教学重难点为:品味优美语言,把握情感脉络,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生命迸发力量的季节,春天是给人向往的季节,当然,春天给我们的启示还不止这些,请大家谈一谈对春天的认识。“春天是万物复苏,朝气蓬勃的季节……”请大家交流彼此对春天的看法,并举例说明,互为欣赏。(小组交流,教师解析。)今天,让我们以一位欣赏者的姿态跟随老师一同走进朱自清先生所描写的春景中,领略那春的美丽景色。(板书:《春》)

(二)感受新知

第一节(1)盼春到来。(盼春)人人都说花儿美,殊不知花是春天的象征。关于春天的感受,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盼望着,盼望着……”那种焦急且期许的心态,这也就是本文的开始,那这种盼望的心情是如何的呢?又采取了何种叙述手法来描写呢?(是一种对幸福事物即将来临的喜悦感和幸福感,“姗姗来迟”作为拟人化的写作手法,也是对盼春的情感流露。)第二节(2—7)由盼望到降临,紧接着是我们本课的重点部分—绘春。这一部分我们要学习的不只是春天美丽的景物,还有作者那一字一句对春的刻画,无不激发我们对春的兴趣。第三节(8—10)从层次划分上来看,颂春部分主要是朱自清先生对春天的感受和歌颂。作为本章的情感抒发和升华,“颂春”是本文的结尾部分,以“新生”“美丽”“力量”等特点凸显大自然的春天带给我们的“馈赠”,强化了文章对春的情感抒发。

(三)赏析课文。(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1.“盼春”。试问:文章开始,作者对春天的心情是如何的?(“盼望着”)你又是通过哪个字词知道我和春天的距离呢?(“近”字凸显春天正在路上……)请大家注意词语“盼望着”(两个),这样的描述有什么作用?(强调对春天的迫切向往)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绘春”。(1)春归图(第2段)。“一日之计在于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每天醒来的样子,对春天来说,它的醒来并非睡眼惺忪,而是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山—朗润,水—涨,太阳—脸红,这样的自然变化的缘由是什么呢?(春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山在雾气中湿润,河水也有了水源补给,太阳也开始显露端容。)(2)春草图(第3段)。“花开”是春天的标志性,殊不知,还有一种大自然事物,恰是春天生机勃勃的象征,它是什么呢?(小草)作者是怎样描写春天里的小草呢?(拟人化描写,点出小草的“嫩”,然后视角由小及大,从近到远,写出了小草颜色和生命体征,寓意无限生机;同时,通过“坐着,躺着,打滚、踢球……”从侧面凸显了小草“软绵绵”的特点,并加深对春天的情感。)(3)春花图(第4段)。我们常讲“花草树木”,作者先写小草,后写花朵,以单一的绿色到五彩缤纷;在描写手法上,同样使用了拟人手法,描写角度上由近到远,由简到繁,从视觉到味觉,同样从侧面描写蜜蜂和蝴蝶来凸显花的美丽,与其是赞美花,不如是描写春天的美,“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生动地描绘出了春天美的景致,为下文赞美春天做好铺垫,由春花到果实,令人心醉。(4)春风图(第5段)。这一自然段通过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鸟鸣”“牧笛”等声音的描写,随着春风传入人们耳中,声声悦耳,一个个音符仿佛这些景物在春天的大舞台上正演奏着动听的音乐会,如此美妙的音乐,不仅打动了作者内心,也激起了自然事物的勃勃兴致。以“吹面不寒杨柳风”诗句引入,使用“泥土气息”“青草味”“花香”等清新脱俗的春天气息,从各种感官上都让人陶醉和享受。(5)春雨图(第6段)。请大家聊一聊你对每个季节雨的特点的认识。(春雨绵细,夏雨滂沱,秋雨寒冷,冬雪皑皑)“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些描写了春雨密和纤细的特点,春雨中配合着炊烟,一幅美丽的乡村春雨图呈现眼前,雨中少不了披蓑、戴笠农夫劳作的身影,适逢春天美好时节,按时节播种、耕耘也是春天的“馈赠”。“青草”“撑伞的人”“稀疏的房屋”……给人一种安静、闲适的体验。(6)迎春图(第7段)。“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感受,告诫我们要努力作为,勤恳劳作,也劝告年轻一代人且行且珍惜,抖擞精神,珍视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小结:春归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每幅图画作者的观察方法和描写角度都不同,但都抓住了各自的特点,融入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3.“颂春”。“娃娃”“小姑娘”“青年”展现了春天无限的生机,寓意生命的蓬勃,给人信仰和生活的憧憬;通过三种生命阶段的特征描写,凸显春天“新”“美”“力”的寓意,给人无限遐想和“前进”的生活态度。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情感升华

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是奋斗、追求和向往。作为我们青少年来讲,要珍视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珍惜新生儿的新生活,珍惜小姑娘的美丽生活,珍惜青壮年的充实生活,珍惜人生最美好的时节,勇于拼搏,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罗彭月,女,1993年生,辽宁铁岭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