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体态语的异同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6-04-29 00:00:00刘亚男
课外语文·上 2016年7期

【摘要】人体语就是由人体发送出的非言语信息符号,其中表示人身体状态的可称为体态语。它在言语表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其文化性的特点决定了中外体态语有着不可忽视的差异,这种差异对对外汉语教师也有深刻启示。然而,如何把握好体态语使用的分寸还需在实践中反复探索。

【关键词】体态语;差异;对外汉语教学;中外

【中图分类号】G65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技巧也日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相辅相成,是影响交际效果的关键因素。非语言交际包括人体语、客体语、时间语、环境语等等,其中,人体语是最为活跃、包含种类最多、也是最重要的部分。至于本文要探讨的体态语,很多学者将其与人体语等同。而笔者认为两者是有差异的。

一、体态语的定义与分类

简单地说,人体语就是由人体发送出的非言语信息符号,它包括一切由人的肢体、动作、行为、姿态、气味、甚至人体的装饰所传达的信息。具体包括:面部表情语、头部动作、手势语、体姿语、体触语、副言语、气味语、相貌服饰语。其中,前五者是人身体的状态,可称为体态语。

二、体态语在言语表达中的作用

(一)重复

体态语对语言语有重复的作用,比如在问路时,指路者用语言描述目的地位置的同时用手指明方向,或用语言描述到达目的地的路径的同时借助手臂示意。这都是对语言语的重复,可以让对方从听觉信息和图像信息两方面进行感知。

(二)否定

当体态语与语言行为相反时,可实现对语言语的否定,即“口是心非”。例如夸赞对方,却目光旁顾,看向别人,并做出嘲讽和不屑的表情,这就是在表达与语言信息相反的意思,是对语言语的否定。

(三)代替

有时候人们不用说话,别人也知道他的思想和态度,就是通过解读他的体态语实现的。例如某人被批评时,虽然不说话,但是脸偏向一边,咬牙切齿,对方也就知道他并不服气。

(四)补充

体态语可以补充语言语难以表达的部分。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对此有明确的认识,曾说:“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五)强调

当说话者想对自己表达的某一部分进行强调时,除了加重语气、提高语调之外,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借助体态语。例如某领导对下属布置任务:“这件事你们一定要落实下去。”一边说一边举起拳头,在空中猛力向下砸。这个动作就体现了说话者的决心,对表达的语言做出了强调。

(六)调节

体态语可以作为语言语的衔接与过渡,标记着语段开始或结束和话轮转换。例如在前一人发言完毕后,后一人要开口说话,可以举手示意,以引起注意。

三、体态语的特点

(一)直观性

体态语是直接作用于人体器官的,即人的表情、动作等能直接被交际对象看到、感觉到。

(二)依附性

体态语表达信息时,对语言语有一定的依附性,即体态语不能脱离语境而单独存在。

(三)人体语的真实性和情感表现力大于语言语

由于人的表情、动作很多时候是不受思维控制的,是下意识的;而语言语往往是经过大脑思考后较成熟的表达,会受到思维的抑制,也受到表达者文化水平的限制。因此两者相比,人体语更能真实地反应人的所思所想,也能更直接、准确地表达人的感情。

(四)不同文化中体态语的共性大于语言语

几乎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语言,鲜与其他国家相同,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语言语的个性远远大于共性。而体态语则不同,高兴的时候笑、难过的时候哭,这些基本的体态语是全人类相通的。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体态语的共性是较多的,最有力的佐证就是卓别林的一系列无声电影,全片几乎没有语言语的表达,但基本全世界人民都能理解他要表达的信息,且都觉得诙谐幽默,靠的就是影片中人物的体态语。

(五)文化性

有共性当然就有个性,受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样的意思在不同国家的体态语中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些个性和差异则是在交际和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四、中外体态语的差异

(一)宏观分类

1.此有彼无。

中国有而其他国家没有的体态语,这类体态语往往不为其他文化的人所理解。例如:中国人和日本人在遇到困惑或为难时,常常挠头,并深吸一口气同时发出“嘶”的响声。这是为其他国家人所不解的。

2.此无彼有。

中国没有而其他国家有的。例如:英语文化中耸肩可能是不知道,无奈等,中国没有这个意思。

3.形式相同而意义不同。

这一点在手势语中的表现最为明显,后文会详细阐述。

4.形式不同而意义相同。

例如:大多数民族都以摇头表示反对、不同意、拒绝等否定意义,以点头表示肯定、赞成、同意等肯定意义,但是保加利亚人、尼泊尔人以及我国的独龙族人正好相反,他们用摇头表示肯定,用点头表示否定。马来半岛的塞曼人陡地把脑袋一伸表示“是的”,双眼往下一瞧表示“不是的”。阿比西尼亚人把头往后一抬,双肩耸起,表示“是的”;把头猛地向右肩一扭,表示“不是”。太平洋的加里曼丹的达雅克人抬起双眉意为“是的”,眉头微皱意为“不是”。新西兰的毛利人抬起头和下巴表示“是的”,而地中海的西西里人恰恰以相同的动作表示“不”。

(二)具体表现

1.面部表情语。

(1)目光语。

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长而且更为频繁,可能因为中国人受传统礼教的影响,“非礼勿视”。

中英终止回应目光的方式也不相同:英语国家人,尤其是女子采用眼睛旁顾的方式终止回应,而这在中国一般是不服气、不喜欢、不在乎的意思,所以中国人看到这种目光会觉得很冷漠。中国人,尤其是女子习惯于目光下垂来终止回应,这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是长期以来大男子主义盛行,女子受压迫的表现。

(2)微笑语。

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微笑被称为不可捉摸的微笑,因为它并不一定表示快乐和友谊,还可以表示害羞、尴尬、抱歉、回避等多种感情,甚至听到不好的事时,中国人和日本人也喜欢保持微笑。例如:一个英国留学生跟他的汉语老师讲,自己在来学校路上遇到了很多不开心的事,汉语老师一直微笑着认真聆听。这个学生以为老师在嘲笑他,很生气地对老师发出质问。这时老师反倒笑得更厉害了,解释说:“我不是嘲笑你,是想用微笑告诉你,这件事没那么严重,不要太难过。”

(3)捂嘴。

在英语国家,捂嘴是为了防止说谎,如果有人说话的时候捂着嘴会被人认为是在说假话。在中国,有时候捂嘴反倒是一种礼貌,是为了防止说话时唾沫、口臭影响到别人。

(4)抓耳朵、挠脖子。

这个动作在英语国家是表示对对方怀疑和不肯定,而在中国是表示不自信,局促不安。

2.头部动作。

(1)打招呼。

英语国家的人在打招呼时,如果对方是熟人,扬一下头、抬一下眉即可,中国人会觉得这样有些傲慢,会采用点头,招手等方式。

(2)叫某人过来。

英语国家的人会头很快地向所指方向摆动,或者下巴指向所指方向,而在中国人看来,这种动作看起来很傲慢。

(2)甩头发。

在一定场合,女人甩头发被英语国家的人认为是自鸣得意或者求爱的意思。男的表示这种意思的动作是伸伸脖子、晃晃脑袋,为了遮掩一下一般会整理一下领带、衣领,摸摸脖子等。

(3)左右摇头

在英语国家人眼里,左右摇头表示也许、犹豫、差不多、马马虎虎、不太清楚的意思,甚至可以表示同性恋、阴阳人。而在中国远没有这么复杂,只是表示不知道、没有、不是等否定的含义。

(4)伸舌头。

美国的儿童伸出舌头表示蔑视、嘲笑或反抗。中国汉族人伸舌头则表示不好意思。

3.手势语。

(1)鼓掌语。

在埃及和一些伊斯兰国家,流行用指甲“鼓掌”,双手手指自然弯曲,手心相对,再让双手指甲相互碰撞,表示对讲话人的蔑视,是一种鼓倒掌。在中国,掌声的含义视情况而定,演讲结束时的掌声表示赞赏,话音未落就响起七零八落的掌声则是对讲话人的嘲笑。有一段时间还流行用双手手背相击来鼓倒掌。

据说赫鲁晓夫就因鼓掌犯过错误。美国人在战胜对手后常把双手举过头鼓掌,表示骄傲,而这一手势在俄罗斯是友谊的象征。1959年赫鲁晓夫访美时,为表示友谊就做出这一手势,使美国人方案。

(2)手心朝向。

中国人在招呼人过来时,如果面对的是小孩,一般手心向下,五指伸直,向内摆动手掌,若面对的是成人则手心向上,表示尊重。在英语国家正好相反。

(3)翘大拇指。

在中国有高度赞扬的意思,在希腊表示要对方“滚蛋”,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除了表示要求“搭车”之意外,还是一种侮辱人的信号。几年前美国前总统布什访问澳大利亚,一切堪称圆满。可是就在他走上飞机的舷梯,转身向澳大利亚的欢送者告别时,他竖起大拇指。于是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骚动,因为对美国人来说,这是友好的、赞誉的表示,而澳大利亚人,则把它看成是猥亵。

(4)“O”型手势。

即手心向外,拇指尖和食指尖相接触,形成O型,其余三指自然伸开。这种手势在中国用来表示数字“零”,老师向学生做这一手势,表示学生考了个“大鸭蛋”;在美英等国表示英语“OK”,即“可以,好了”的意思,近些年,中国受美国文化影响较深,也开始用这一手势表示“OK”;在阿拉伯却是咬牙切齿的“深恶痛绝”;在法国意味着零或没有了;在日本意味着钱;在巴西意味着猥亵;在俄罗斯也有不好的意思,不能在酒吧里使用。

(5)计数方式。

在手势计数时,除了使用哪个手指之外,中英之间还有“伸”和“举”的差别,也就是说,英语国家的人在表示数字的时候一般手指是立起来的,而中国人不强调这一点。

另外,在掰手指数数时,中国人习惯先伸开手指,逐一扳回,再逐一放开;而英语国家的人更习惯先握拳,逐一放开,再逐一扳回。

(6)其他手势语。

英国用手摸木器或敲击木器表示求神保佑或驱除厄运,这在中国没有什么特别含义,最多是提醒别人注意。

在中国,用双手呈上或接受物品表示尊重和礼貌,而在伊斯兰国家,呈上或接受物品不能用左手,因为他们认为左手是不干净的。

4.体姿语。

(1)坐姿。

美国人在自己家里和私人办公室里非常随便,经常大大咧咧地坐在椅子里,有时甚至把双脚放在桌子上。美国人也很少蹲着,因为大多公共场所常备有供人就座的地方,他们认为在公共场所蹲着有失文雅。

(2)走姿语。

欧美国家的人走路往往大步流星,动作幅度较大,喜欢走中间,给人一种气场很强,“此路是我开”的感觉。中国人走路则动作幅度较小,步态较平稳,且喜欢靠边走。

5.体触语。

(1)性别方面。

中外对同性、异性之间可以接受的体触程度正好相反。中国人同性之间可以拉手、跨胳膊、拥抱、搂肩或并排走;异性之间除非情侣、夫妻等很亲近的关系外,一般不可以随便做这些动作。而欧美国家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同性之间这些亲密动作意味着同性恋,而异性之间见面打招呼,即使不是夫妻或情侣,也可以拥抱、亲吻等等。

(2)对拥挤的接受程度。

在英语国家的公共场合,人们避免挤在一起。比如在餐厅吃饭,有后来者或者遇到其他熟识的人,如果这张桌子座位已满,则会再开一桌,分开就座,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加张凳子挤坐在一起。

如果已经很拥挤,要通过人群时,英语国家的人一般用双手分开人群,再通过。而中国人往往一边语言提示对方“借过”“麻烦让一下”,一边身体直接挪过去。在这一点上,中外双方普遍认为对方是不礼貌的。

(3)触摸小孩。

在中国,对小孩表示喜爱经常是摸摸他的头脸等。而在英语国家,是绝对不能随便触摸别人的小孩的,尤其是成年男子不能触摸女孩,否则会被认为是对其进行性骚扰。

(4)握手语中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见面时都习惯握手;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也经常握手;而英国人除了夫妻、情侣间在谈情说爱时以及朋友久别重逢时以外很少握手;在美国,一般在经第三者介绍后,两人才握手。

另外,在握手时,西方人注意女性优先,男士要脱帽,且握手时体距渐远;中国人无女性优先之礼,一般是地位高的先伸手,以身体前倾为礼,不必脱帽,且握手时体距渐近。

(5)亲吻和拥抱。

在中国,除非情侣、夫妻、家人、很亲密的朋友之外,异性之间一般不随意拥抱,同性之间则没有太多约束。亲吻则一般只在情侣和夫妻之间才会有。

而在西方,除了在陌生的异性或男性之间不能拥抱或亲吻外,其他人见面、分别时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只是拥抱和亲吻的时间长短、紧密程度及亲吻的部位有所区别。

五、体态语的中外异同对对外汉语教师的启示

(一)文化敏感,包容差异

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敏感地意识到中外体态语文化的异同,包容差异,避免误解。在韩国学生穿着短裤、拖鞋来上课时,在欧美国家学生上课坐姿慵懒随便、拒绝老师要求直接强硬时,不要误以为他们不尊重老师。在不涉及原则问题时,应给予他们适当的包容。

(二)准确利用中外之间意义形式皆相同的体态语

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合理利用体态语可以起到以下积极作用:

1.辅助教学。

前文提到,体态语对语言语有补充、强调的作用。所以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有效利用体态语可避免语言表达过于复杂,越解释越难的问题。

在语音教学中,声调学习和发音部位、发音方法的掌握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两大难点。这时我们可以借助手势语进行提示、强调或模拟演示。

在词汇教学中,一些动词和描述表情、状态的词可借助体态语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微笑”“抿嘴笑”“大笑”的时候,教师可直接做出这些表情动作。

在语法教学中,体态语可用来讲解某些语法点。例如“V1着V2”,教师可以走路的同时听音乐,自然引出“听着音乐走路”。

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起来也印象深刻,不易遗忘。

2.强化语义表达。

体态语对语言语还有重复、强调的作用。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教师一边讲解或发出指令,一边做出相应的表情或手势可以强化语义的表达。例如:在领读黑板上的生词时,用手指向要读的词,可以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3.保证师生之间的教学反馈及时有效。

教师在课上应随时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等体态语。如果在讲解时学生的表情平和,在教师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学生点头或显露出有成就感的、高兴的表情,就代表学生听懂了,教学环节可向下进行。若学生的表情没有变化甚至皱眉,则可能没有听懂,教师应进一步询问和讲解。若学生目光呆滞、游离,则代表学生注意力没有集中。

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学会利用体态语给予学生适当的反馈。例如在听学生发言时,应保持微笑,不时点头,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认真听他说,且重视他的发言。在学生回答正确时,可以用鼓掌、伸大拇指等方式给予鼓励;在回答错误时,可以摇摇头或摆摆手,但表情要自然亲切,不要让学生认为你对他不满意或有敌意。

4.有效的课堂管理。

在开始上课时,可以用目光语来帮助组织教学,用眼神示意大家安静下来,准备上课。尤其是在大多数人都准备好后,个别同学还在说话或做其他事情时,教师可以将目光较长时间停留在他身上,以提示他尽快准备上课。

所有体态语都是表达情绪的重要途径,对外汉语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有效利用这些体态语表达自己对学生的鼓励、喜爱、关心等等情绪,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以增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塑造良好形象,传播中国文化。

优雅大方的体态语可以帮助教师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让学生感觉亲切自然。而且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尤其是在国外,汉语课堂就代表着整个中国,汉语教师给学生留下的每一点印象都将影响他们看待整个中国的态度和视角。

(三)谨慎或避免使用有中外差异的体态语

例如“OK”的手势,容易引起日本等国学生的误解,应尽量避免。如果一定要使用,应该提前了解学生对这一手势的态度,并且对他们解释清楚这一手势在中国的含义。在所有人都理解并可以接受的时候才可以使用。

(四)对课堂上要使用的体态语进行精心设计

这对于新老师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一节课一般比较长,可能在上课的初始阶段,教师还时刻记得并提醒自己注意体态语的使用。但课程过半之后往往就将这一细节忽略了,很容易出错。因此应该在课前做出充分地准备,保证课堂上使用的体态语适度得体,且与语言表达协调一致,切忌混乱随意、单一呆板等。

(五)根据学生的水平和个性使用体态语

从整体来看,体态语的使用在初级阶段更多,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汉语水平有限,很多较复杂的语言还听不懂,教师在解释一些规则或者发出某些指令时配合体态语就简单易行。在课堂讲解中适当使用体态语也很高效,具体使用方法在“辅助教学”中已有相应阐释,在此不再赘述。

中高级虽然大多数时候不必要借助体态语来解释生词、语法,但若在课堂中加入适量的体态语,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日常交际还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利用体态语,能够有效改善交际和教学的效果,当然,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对交际和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把握好体态语使用的分寸,还需在实践中反复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阳.中英非语言交际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开封:河南大学,2013.

[2]张美娟.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态语探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3.

[3]克休莎.俄汉身势语的对比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4]田倩.对外汉语教师课堂体态语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5]宋丹虹.体态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硕士学位论文].沈阳:辽宁大学,2013.

[6]何萌.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7]高洋.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中的应用[J].环球人文地理,2014(4).

[8]孙雁雁.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及运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2).

[9]关英明,刘晶晶.论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作者简介:刘亚男,女,1993年生,吉林省四平市双辽市人,硕士在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