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变革,各国之间的交往日渐频繁。各种文化间的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相互渗透必然会反映在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词汇中,因此就出现了“外来词”。本文对俄汉语外来词的语义特点变化进行对比,从而揭示俄汉语中外来词语义特点的变化规律,为外来词的翻译提供方法。
【关键词】俄汉语;外来词;语义特点;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外来词在进入本族语时,都或多或少会出现“本地化”,为了适应本族语的语言习惯,外来词可能会重新构建其意义,可能会偏离原词的本义,即外来词被同化的过程。在俄汉语外来词借入时都会经常发生词汇意义的扩大、缩小、转义、扬升、贬降等等,即外来词语义特点的变化。
一、俄语外来词的语义变化
词义扩大就是指原词所对应的事物的外延扩大。如俄语中компания对应英语中的company,有“公司”之意,现在其词义扩大,增加了“一群人、一伙人”这个词义。又如借自英语单词leader的лидер,开始在俄语中,只是用来表示西方国家领导人,在俄罗斯用глава来表示国家领导人,苏联解体后,лидер的词义扩大,可以指国家领导人,也可以指某方面名列前茅的人。
俄语外来词的词义缩小多是指原词在原语中有若干词义,而引入俄语时只借用某个或某几个义项。如英语中的常用词time,有很多词义:时间、时代、次数、节拍、计时等等,而引入俄语后对应的是тайм,只用来表示“(球赛的)半时”。
词义转移就是指在外来词引入本族语后,现在使用的语义与初始词义并无关联。如俄语中表示商品的товар来源于突厥语中的tavar,而突厥语中的这个词的意思是“财产”“牲口”,并无商品之意。
词义扬升是指贬义词向中性词、中性词向褒义词的转化。苏联解体后,很多之前带有否定色彩的词都向中性词转化:акция-action(法语词:股票),конкуренция-concurrere(拉丁语:竞争),бизнес-business(生意),рынок-runek(波兰语:市场)。
词义贬降是指原本为中性或褒义的词,逐渐开始具有贬义色彩。如коммунист(共产党员)来源于德语,在苏联时期始终是褒义的,但苏联解体后,коммунист及其派生词的褒义色彩被破坏,在特定语境、特定情况下,使用коммунист具有消极的修辞色彩。
二、汉语外来词的语义变化特点
汉语外来词的词义扩大:生物学中的术语“克隆”来源于希腊语中的klon,本义为生物体通过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复制出遗传性状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质或生命体。引入汉语后,“克隆”一词词义扩大,也开始表示“复制”,强调跟原来的事物一模一样。
汉语外来词的词义缩小:angel在英文中有“天使、守护神、善
人”等义,还可以作动词表示“出钱支持”之意,但引入汉语后,只有意译“天使”,或音译为“安琪儿”,但都只表示“天使”的含义,该词引入中国后,也常被用作女孩的名字。
汉语外来词的词义转移:Disco在英语中指的是“迪斯科舞厅”,但借入汉语,音译为“迪斯科”,意义上也发生了变化:不再表示跳迪斯科的场所,而是指一种节奏快而强烈的舞蹈或是指摇摆舞的一种。
汉语中外来词的词义扬升:很多商品的品牌名称在翻译时多会出现词义扬升的情况,其外语名称在汉语中本有对应的翻译,为了传达商品特点,吸引购买力,常常会在借入时,重新翻译,遂增加褒义色彩。如coca-cola引入中国被译为“可口可乐”,传递了此饮料“爽口、令人快乐”的特点,而实际上,coca是指“古柯、古柯叶”,cola指“可乐树”,只是普通的植物名称。
汉语中外来词的词义贬降:“支那”一词起源于印度,印度人称中国为“chini”,中国从印度引入佛经后,就把“chini”音译为支那,这个词是英文中的“China”,法文中的“Chine”等的词源,原是对中国、中国汉人的尊称。后日本侵略中国,“支那”一词开始带上了战胜者对于失败者的轻蔑的色彩。
三、俄汉语外来词语义特点变化对比
根据前文对俄汉语外来词的语义变化特点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俄汉语外来词在引入本族语时,词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只有外来词符合本族人民的语言习惯,才能被人们接受。在语义的变化上,俄汉语外来词基本相同,都发生了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的转义、词义的扬升、词义的贬降等变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俄汉语的外来词在借入时,原词发生的变化轨迹也基本相同。
四、结语
俄汉语中外来词的界定、术语使用、历史来源、使用领域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本文主要对俄汉语外来词的借入方式及其语义变化特点进行对比,从语义变化来看,俄汉语在引入外来词时,都进行了一定的改变,且语义变化的特点基本相同,使外来词能够为我所用,顺应发展。
参考文献
[1]岑麟祥.汉语外来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郭丽红.俄汉语外来词对比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6.
[4]凌建候.俄语中的外来词[J].中国俄语教学,1996(2).
[5]孙汉军.俄语外来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1).
[6]孙梦琳.俄汉语外来词对比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7]褚敏.俄语外来词借用原因之初探[J].中国俄语教学,2002(5).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