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前进行调查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联系生活、储备学科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深度对话的基础,对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课前调查在常态教学中形式化、走过场现象比较普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课前调查活动的实效?让过程性评价贯穿调查活动始终,落实于各环节,借“柚子”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细化过程性评价,重视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课前调查;评价;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缘起
一堂尴尬的品德课
案例一:浙教版四(下)《节日大观》
师:同学们,了解过春节之后,你还知道中外哪些传统的节日呢?
生:圣诞节。
师,对,请你说说你对圣诞节的了解吧!
(几个孩子根据自己平时的了解,简单地介绍了圣诞节。)
师:你们在课前了解过哪些节日?
……
难得举起的一两只“小手”也吱吱呜呜的,不管怎样提示,学生还是启而不发。面对这尴尬的课堂,我纳闷了:课前我一再强调要认真去调查。怎么会这样呢?
事后在与同事、学生交流中,略知一二。为了更加明确学生在实施课前调查中面临的困难和所需要的帮助,也为了以后的教学寻求有效的实施策略,我特意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予以统计分析,其中教师不注重后续指导,使课前调查流于形式,这一行为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课前调查的积极性,也是影响学生课前调查质量主要原因之一。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课前调查的积极性?思考之后,我想到了课程评价。
二、添得黄鹂四五声——应对策略
(一)深思课程评价 促学生能力发展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认知、判断、行为,以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标准》还指出:应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认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其实,课前进行调查是《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联系生活、储备学科知识的载体,是课堂深度对话的基础。参与课前调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是学生能力发展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学生认识社会、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
从实施情况来看却难尽人意。如何在参与课前调查活动中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从而提高探究与解决问题,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课程评价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理念。因此,让评价贯穿调查活动始终,落实于各环节,建立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细化过程性评价,重视评价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二)“柚子”闪亮登场 助评价一臂之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态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改变现状,合理设置评价方法,迫在眉睫。凑巧这时学校开展“争柚子”活动,根据儿童喜欢卡通的特点,我们将常山特产——胡柚进行了精心设计,设置了金柚子、黄柚子、青柚子三个层次的柚子卡通形象,以此吸引孩子的眼球,使他们见“柚”生情。这一个个卡通“柚子”倍受学生欢迎,何不借助这一个个“柚子”的魅力,充分挖掘“它”的潜能?
1.大家定“争柚子”细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前调查活动更是如此,只有让学生有明确的规则遵守,我们的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于是,我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一份“争柚子”细则,意在激励孩子们持续地、积极而又认真地加入到课前调查活动中来。各班级之间的“争柚子”细则大同小异,教师有建议权,最后由课代表形成文字,张贴在教室中。如笔者班里的“争柚子”细则如下:
品德与社会课前调查活动“争柚子”细则:
(1)老师分配任务时,认真听可以得到1个青柚子。
(2)课前调查表现积极的, 可以得到1个青柚子。对于调查结果敢于展示的,可以得到2个青柚子,老师还可以视情况进行加青柚子。
(3)调查中遇到困难想办法克服的,可以得到2个青柚子。对调查所得结果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整合、删减的,可以得到3个青柚子。
(4)服从小组安排的,可以得到1个青柚子。小组表现优秀,实行捆绑式奖励,每人可以得到相同的青柚子。
(5)态度改变较大,进步明显的同学还可另外奖励3—5个青柚子。
(6)每月月底统计出“柚子”个数前10名的同学,这10名同学再奖励4个青柚子;学期一半时,统计出“柚子”个数前10名的同学,他们将获得班级“课前调查之星”,颁发喜报并向家长发报喜短信。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人人都能拿到金柚子!
备注:①为了便于统计:青柚子和黄柚子贴在专门贴柚子的本子上,金柚子贴在教室一角的比比“谁的柚子多”的光荣榜上。(见下图)②10个青柚子可以换1个黄柚子,5个黄柚子可以换1个金柚子。学期结束时,同学们可以评记载的金柚子的个数到老师处购物,在等级评定上按金柚子的个数分成A(前30%)、B(30—80%)、C(后20%)三个等级。
本细则中涵盖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良好心理素质、关注生活和社会程度等方面,可谓是全方位的“即时评价”,以此达到提高课前调查的实效性。
2.人人想要“金柚子”。
这一细则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和教师建议后推出,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仔细阅读后会发现后进生只要认真按细则执行,可以慢慢积累“青柚子”;优生与中等生只要态度端正,直奔“金柚子”而努力。总之,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收获着成功。人人参与课前调查的兴趣浓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还有谁会不乐意呢!
(三)评价贯穿始终 求课前调查落实到位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我们把“争柚子”活动细化到每一次课前调查的每一个环节中。
1.精读细理调查内容。为了使课前调查得以落实,学期初,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细读整册教材,梳理教材中需要课前调查的内容,整理成表格。小组评价时,教师出示样本让学生参考。小组长记录好“争柚子”情况,教师根据记录,颁发柚子。以三年级上册教材为例:
2.学会编写调查提纲。编写采访提纲是有效调查的基础与前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编写调查提纲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为了确保学生课前调查的顺畅进行。编写好采访提纲后,教师还应对学生的采访过程作具体地指导。
3.认真拟订调查工具(表)。学生参与课前调查,希望收获真实、丰富、全面的信息。调查工具的设计几乎决定了调查结果的基本状况,学生应学会课前调查主题的设置与改进。
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后发现,全班45个学生有43个学生最常用的传媒是电视,对这一结果他们也很纳闷。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大家虽然接触的传媒不很丰富,但仍有多种传媒与生活相关,问题主要出在调查表的设计上。于是指导他们重新设计了调查表。
本次活动中最可喜的两点:一是这些学生经过一年的训练,拟订调查工具的能力提高了,并且在小组的合作下学会重新设置调查表。二是分工有序、学会思考、讨论深入,会对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小组合作成功。在小组捆绑栏目里每人可以得到相同的5个青柚子。当然,合作学习小组功不可没。
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小组有多种组合方式,不论哪种方式都要着眼有效,因地而异,因生而变,因事而定。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平等讨论,并让每个学生轮流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小组的活动、交流和汇报,使小组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平等民主意识与合作交往能力的过程。学习小组的每一次合作成功,都少不了青柚子的光顾。
4.乐于参加调查活动。《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课程评价应面向全体学生,从毎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课前调查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方法,应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参与此项活动。为此,教师应该向学生指明获取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让每个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乐于参加课前调查活动。
精彩回放:浙教版四(下)《交通连四方》
师:我们现在的交通这么发达,二三十年前是否也是如此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调查结果,小组内交流、对比家乡交通的发展与变迁,待会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交流。
生1:我汇报的是我爷爷小时候所用的交通工具——独轮车。我还请爷爷给我画了一张画,大家请看……
生2:我汇报的是我们衢州城坊门街的今昔对比。我从网上找出它们的照片并打印出来,大家请看……
生3:我汇报的是我家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的变化过程。我爷爷奶奶结婚时,拥有一辆自行车……如今,我们家买了轿车,出行可方便啦……
……
精美的图片,精彩的演说,贴切的解说词……整个环节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赢得阵阵掌声,一个个柚子图片贴上孩子的额头(下课后再统计柚子),极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前调查活动的兴趣,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四)评价方式多元 促课前调查活动深入
为使调查活动的深入,我们的定位是:判断与诊断同步、激励与促进并行,明理与导向共存。让多元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中,通过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沟通,学识上的提升。
1.重视调查结果的反馈与评价。
教师最有效的评价是让每一个孩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让他们体会到成就感,从而激励他们颇有兴趣地完成调查,这也是下一次课外调查的内在动力。
学生个体或小组参与调查活动,获得了与日常课堂完全不同的体验经历,自己的调查成果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自己的观点得以展现,使他们感到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学习的热情更高了。
2.关注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在当前教育理念下,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参与,从双边对话式到多边互动式,不仅是教师评、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社会评,不仅是一对一进行评价,还可以是小组内外的群体评价,不仅是真实的人物来评价,还可以是虚拟的学习伙伴来评价。教师评中充分体现人性关怀和激励性,做到肯定性评价鼓励化,指正性评价激励化,否定性评价勉励化。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畅所欲言,让他们不断地反思自我、认识自我、奋发向上、勤勉自尊。在家长评、社会评这方面,我们思考如何构建评价网络,把学生置身于家庭、社会教育的大氛围中。让家长也进入评价的角色,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学习主体进行评价,还应关注客体的即时评价,比如倾听者。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卡通“柚子”功不可没始终相随。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我们借助学生课前调查这一载体,利用“争柚子”活动,通过“柚子”量化,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前调查,提高课前调查实效,达成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目标。当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还需且行且思,且悟且进!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