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观在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渗透

2016-04-29 00:00:00宋佳
课外语文·上 2016年7期

【摘要】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对爱情有着朦胧的认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阅读课本中爱情题材的诗歌,引发学生对爱情的深入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

【关键词】语文课堂;诗歌教学;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社会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 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涉及爱情题材的诗歌篇目,如戴望舒《雨巷》、《诗经》中的《氓》、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李商隐《锦瑟》、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纪弦《你的名字》、舒婷《神女峰》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爱情诗篇,使学生在对诗歌的了解中体会,将对爱情的直观感受升华为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美的乐章,对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和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

开启我国现实主义诗风之先河的《诗经》,其首篇便是一曲爱情咏叹调。描写一位痴情男子对心上人朝思暮想的执着追求,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这些诗句极细腻地展示了先民追求爱情的心理和为了得到爱情的淳朴可爱的行为。男子对姑娘坦诚热切的情感是富于道德和理性的。男子对好姑娘“寤寐求之”,以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男子热烈奔放毫无顾忌的爱情直白,体现出了劳动者之间淳朴健康的情感。小伙子爱慕的是“淑女”,他钟情的是姑娘的纯洁美好,而不是财富和地位。在“求之不得”的时候,他并没有抱有私心强行夺取爱情,而是“寤寐思服”和“辗转反侧”,独自悄悄地忍受爱的煎熬,给予心上人充分的尊重。通过阅读,学生会领悟到爱情是人类正常的感情,追求美好爱情是人的权利,爱的获取亦要“有道而为”,彰显出人的高贵和理智之光。学生感受到《诗经》健康明朗和真挚含蓄的情感表达的同时,对于《诗经》的语言美、内涵美、意境美,会有更加充分的认识和独到的理解。通过《诗经》,学生感受到了远古时期人类对爱情的认识,通过爱情,学生又更深入地领悟到《诗经》的思想,进一步认识了《诗经》的价值。

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达到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扬善之目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真正的认识爱情,最终使学生形成成熟、健全的人格。教材中所选篇目可谓“文质兼美”,通过爱情题材经典篇目的鉴赏,我们敞开心扉与学生一起感受爱情的百般滋味,认识爱情所承载的广阔的社会内容,领悟爱情包含的责任与义务,这对高中生是非常有意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在诗歌《氓》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拓展延伸:“《氓》讲述的是一个古老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这样的爱情悲剧在当代社会依然在上演,谁之过?通过学习这首古老的诗歌,你对爱情有哪些理解?”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阐述了他们的观点。“我觉得爱情不是乞求不是无原则的付出,双方必须懂得尊重、珍惜。这一点,诗中的主人公也是明白的,所以她最后的态度决绝而又平静,表现出一个女子的自尊,值得我们学习!”“诗中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其实男女都一样,一旦一味地沉溺于爱情中不能自拔,就会影响学习,甚至消极颓废,心情黯然。这样一份坏感情,作为男子也必须舍弃。”“爱是平平淡淡,这是我从父母身上看到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了,我们的社会就和谐了。”“爱情还是责任和义务,是婚姻中的相互扶持,是一生的守护。所以在你负不起责任的时候不要轻易言爱。” 学生透过这首诗,从个人、家庭、社会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思考,对爱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乐府诗《孔雀东南飞》,旧礼教的迫害造成了男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从焦刘二人的情感经历中,学生会领悟到,爱情不是财、色的简单结合体,而是真诚、忠贞、挚爱、理解、崇高的具体体现,美好的爱情来源于高尚的人性美、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思想境界。梁启超在他的文学讲义中写道:“古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情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学生在老师导出的爱情观念中,会有一个潜在的“内化”过程,爱的“神圣”“伟大”这些词,不管学生真正理解多少,起码他的潜意识里能受到正面的影响,长大后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去珍惜身边的幸福。爱,是一种珍惜;爱,更是一份责任。当学生处于对爱情的好奇、疑虑、困惑、对爱缺乏理解时,教师的这份正面引导无疑是最及时有力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十五六岁这样青春萌动的时节,他们对爱情开始有了朦胧的不成熟的意识,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难免对爱情产生好奇和向往。在此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不仅是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需要,同时会对学生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作者简介:宋佳,大连信息高级中学语文教师,2006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十年来,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教学实践。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