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阅读回归本真

2016-04-29 00:00:00范志武
课外语文·上 2016年7期

【摘要】网络的发展,使学生阅读电子化、零碎化、娱乐化;师生对于阅读的理解的偏差,使阅读越来越淡化。如何让学生真正重新对阅读产生兴趣并学会思考,成了亟须解决的问题。14—15学年本人积极与学生共同开展了“开卷有益”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活动,基于此,引导学生自由阅读、共同交流、班级推荐、积极思考并落笔成文,使阅读重新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阅读;书目推荐;思考;写作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曹文轩认为人不仅是两腿直立行走的动物,更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愉悦的动物。而精神修炼的重要方式或者说是重要渠道,便是对图书的阅读。然而,每天还真正和书本进行着直面交流的学生,对于阅读的践行和理解已经让人堪忧!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发展,学生的阅读逐渐偏向电子化、零碎化、娱乐化,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课业让人感觉到阅读教学的悲哀——长此下去,阅读将会越来越淡化(如上表)。读书将会成为学生的奢侈品,而他们的精神文化家园可能会真正荒漠化。对于阅读教学,虽然老师们各显神通,招数百变,可是,效果并未得到改善。很多的师生都疲于奔命,浪费时间和精力,学生对于阅读更加的恐惧和抗拒,这不得不说是阅读的一大悲哀。当前,对于阅读,大部分师生存在以下几个理解上的误区:

1.阅读和写作的割裂。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然而,更多的老师讲阅读是阅读,作文是作文,两者是考试的不同题型;而学生也如此,对于阅读,要么当消遣,要么当任务,而对于作文也是另外一个命题,鲜有把两者真正结合并且相互促进的!

2.阅读技巧多于阅读实践。

初中阶段的毕业升学考试,阅读是一个重要的题型和得分点。阅读分为现代文阅读、古文阅读和名著阅读,而现代文阅读又有文学类阅读和实用类阅读之分,古文阅读又有课内古文和课外古文之分。对此,师生都会进行专题训练,对于不同文体、不同类别的阅读,都有不同的答题技巧,各种阅读题型都会全面铺开。可是,历年来,失分比较多的依然还是训练的重镇地——阅读。个人认为,师生都忘记了阅读技巧是基于阅读的基础上形成的,只讲技巧而无阅读实践,无异于空中楼阁,好看不中用!

3.囿于篇目阅读,缺乏大阅读格局。

无论是中学的课内文本,还是课外重点名著,都是碎化和狭隘化的,并未真正形成系统阅读。一篇名文,一部名著的阅读,学生并无大的问题,可是,一旦阅读完毕,阅读也简单完成。学生难以完成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也无法完成古今中外的融合,学生不懂得去结合自己的理解去享受阅读的乐趣,去体验读书的精神饕餮,去完成阅读即人生的大阅读格局观,而容易走向片面化和极端化。

基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和学生阅读兴趣的淡化,本学年,我偕同学生共同开展了“课外阅读主题活动——开卷有益”书目推荐活动,从兴趣入手,让学生重新接受阅读;书目推荐,使学生能够分享心得和展现个性;读后感言,让阅读效果升级,真正遇见自己,并且以读促写,提升学生的写作欲望和能力。

一、兴趣引导,自由发挥

学生对于阅读已经进入了被动的局面,他们的阅读积极性逐渐被消磨,拯救他们的阅读兴趣无疑成了首要任务。兴趣是最好的入门老师,学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步入阅读的圣殿。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中,七年级到九年级一共推荐了《童年》《名人传》等十多部名著,其中《童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12部名著进入了中考纲要。大多老师和学生都是围绕着这12部名著进行阅读和训练,因为这些名著年代久远、题材感不强等缘故,再加上考试的强化训练和一些学生阅读层次较低,他们无法真正融入这些名著当中去领略其魅力。

活动进行之初,向学生讲明活动开展的目的,不给学生压力,没有向他们推荐书目,也不强迫他们一定要阅读课本所介绍名著篇目,而是由他们自由地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目,并且规定除了正常的课堂和自修课,其他课余时间都可以自由阅读。这一举动并无什么技术含量,却赢得学生的极大拥护。他们开始积极主动去寻找课外阅读材料,有诸如《简·爱》《百年孤独》《复活》《莫泊桑短篇小说集》等世界名著、古代经典、名人传记、散文集、诗集等文学性比较强的材料,也有《读者》《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你的孤独,虽败犹荣》等报纸杂志、心灵鸡汤类的励志著作,更有《金庸武侠小说全集》等武侠、言情小说及漫画之类的休闲读物。

学生并非没有阅读的需要,只是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真正的心灵深处,放手成长,空间更大,选择更多,兴趣更浓!阅读兴趣一旦被激发,学生真正体味到阅读的甜美和愉悦时,他们对阅读已欲罢不能,有点“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感觉,阅读的兴趣逐步建立起来。

二、个性展现,阅读推荐

学生的阅读兴趣一旦建立之后,阅读已成为习惯。不加引导,容易自由无度,思想涣散而不受约束;强加引导,容易反感而抗拒,再次影响阅读兴趣。为此,尝试让学生进行书目推荐,让他们拿出自己读过的书和大家一起分享,既能增强他们阅读的自豪感,又能促进他们对于介绍书目的精挑细选,同时,诱发其他同学的阅读感触和兴趣,引起共鸣!

“开卷有益”课外阅读书目推荐活动要求:

1.学生找出自己喜欢或者感触特别深的一本书、一篇文 章……推荐给大家;

2.一定要有推荐的理由,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或者讲述推荐的书目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以及感触;

3.志愿参与,按报名顺序进行,每天语文课前五分钟进行,最好有PPT,能图文并茂展现;

4.每周一次小组主题阅读讨论,畅谈读书感悟。

当你真正置身其中,你才能领略活动带给你的震撼。学生除了激情以外,更多的是全身心投入,他们寻找适合得书目,深入挖掘;他们互相讨论,哪种类型得书目会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他们相互提携,让一些阅读量少的同学无形中进入了阅读的角色,成了阅读的主人公;他们一起制作课件,课件的精美让老师在语文正课中的课件黯然失色……

一个男同学,曾经游走学校和社会边缘,平常的阅读以“唐家三少”等网络长篇虚幻小说、日本漫画等无实质内涵的书目为主,在他决定报名参加书目推荐之后,他选择了莫言的《蛙》。可是,在介绍之前,他却用了一段时间把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生死疲劳》等多部作品进行了阅读思考,掌握了莫言的大概风格。因个人文笔和口才的限制,在课堂介绍时,他用了网络上的一段话作为感言:

生命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阳台上洒满的阳光,高大的树木,碧绿色起风的下午,都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每个人对生命的感知是不同的,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对生命充满敬意,不管是否存在,是否年轻。生命总要被岁月所清洗,老去的生命,总渴望阳光的照射,所以在街上总能见到晒太阳的老人,会有年轻的脚步从他们身旁很匆忙地走过,那如疾似火的脚步,似乎一刻也停不下来。有一天,当生命过去大半时,他们也会放慢脚步,站在阳光里,望着来来往往步履匆匆的年轻人,想起自己所走过的生命,莞尔一笑。生命总是这样,周而复始,一代一代延续下去。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那些匆匆的年轻人不明白,缓缓的老人也不知道。

或许,他的介绍并不精彩,他的感言也过于华丽,可是,他的这次阅读推荐却给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读书笔记当中,他逐步跟我探讨了诸如梁羽生、古龙、金庸等武侠小说作家风格的对比,莫言小说的真实内涵,以及自己对于之前网络小说和漫画的反思。阅读推荐的真实境况,可见一斑!

三、阅读感言 静心思考

静心阅读,是一种修行,是精神的洗礼,是灵魂的升华,是一辈子必须要做并且坚持而行的事!读书的境界有三种:1.浏览;2.思考;3.反刍。大凡博学鸿儒都会经历这三种境界,浏览是文字,思考是内容,反刍的则是韵致,是新意。这三种境界,确实也是我们必须要经历的,只是囿于学生人数的众多,我们无法有效跟踪每个学生的读书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更为重要。

如何检查学生读书的效果,很多老师都习惯让学生做读书笔记。我也赞同并且坚持让学生做读书笔记,只是我不要求学生去抄写好词好句好段,而是希望学生能谈书目、谈作者、谈感想甚至畅谈人生,让阅读感言成为随笔,笔随心动,真正流露学生心灵的镜像,让阅读效果升级。

《狼图腾》这本书和电影同时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候,一个周姓的男同学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在语文课上进行书目推荐之后,他并没有转移书目,而是重新阅读,并且做了详细的批注。他在读书笔记中,用了连续十篇随笔进行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见解,对于大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对于文化大革命中人性的闪烁,对于生命的坚强……你很难想象,一个初二的学生能够思索这么多深刻的本质问题,然而他做到了。

……

这一片段讲述的是生态平衡问题。人们一向认为狼是凶险、恶毒的,一味地杀狼,狼被杀光了,食草动物就多了起来,草一下子就被吃光了,人和动物都无法生存了,所以,狼十分的重要。其实毕利格老人说得对,草的生命十分薄弱,虽说草是大命,但是,大命没了,小命全都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不能破坏生态系统,因为我们也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要生态系统的规律。生态不被破坏了,人的生活也将会越来越好,人与自然也就会和谐相处。正因为如此,我们平常要尽量做到环保,人才可以长久住在世界上。

或许文字并不优美,观点也并不完整,然而他们在读书的过程中,除了浏览,还会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就不再仅仅只是读,更有了读写的结合,写也不仅是简单的模仿,而是用心去写自己的感悟。学生或许不懂反刍,难以去真正回味和欣赏,但是,在书目推荐活动后的两次大考中,学生的阅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全员参与阅读,不再需要老师鼓励、家长担心了。

课外阅读主题活动的开展,阅读进入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且之前快餐式无营养的阅读现象得到了极大改善。杨绛曾说过,“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阅读的引导,或许应该抛开一些条条框框,让学生自己遨游于书海,他们才能更好地去寻找自己。朱熹在《训学斋规》提到,“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朱熹更强调读书时的心到,我们提倡阅读,开展书目推荐活动也是希望学生能真正眼到、口到、心到,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让阅读带动学生对精神生活的享受,实现人性的回归,这才是本真!

参考文献

[1][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尹敏,施焰.当前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03(1).

[3]陈建华.课外阅读指导要“六给”[J].代中小学教育,2004(1).

[4]北大中文系教授为何建议孩子读“闲书”[EB/OL].http://www.haokoo.com/abroad/1317364.html

作者简介:范志武,男,1983年生,江西省南城县人,中学语文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初中作文及阅读推广。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