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2016-04-29 00:00:00顾晶晶
课外语文·上 2016年7期

【摘要】中学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与发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而语文教学则是高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对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培养其综合素养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为中心,借鉴了陶行知的教学思想,从主体意识内涵出发,探究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方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在提倡生活化教育以及创新性教育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下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教、学、做合一”则是学生和教师共同追求的教学境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需要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以此释放语文教学的动力。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始。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也要充分关注实践的力量,将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一、主体意识的内涵

主体意识主要包括能动性、自主性以及创造性等方面的内容。能动性是指作为社会人所具有的基本性质,即通过自身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模式的作用可以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以及改变。而自主性是指按照个体思维方式的支配能够开展某项活动感。创造性是指在自主性以及能动性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以及自身思维方式作出创新和发展,是自主性以及能动性的延伸。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方式

(一)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性

在陶行知创立生活教育理论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创造教育的理论,即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创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陶冶性情、锻炼思维的能力。而陶行知创造性教育的思想具体表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就是促进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精神。首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语言的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语文”“语文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语文的学习将使我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犹豫,强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以此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中积极提问的兴趣。同时,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空间,增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律意识以及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

(二)科学安排教学过程,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教学做合一”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实际动手训练探索知识、掌握知识,因此,要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前准备。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在语文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和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感悟语文学习的乐趣所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先行者。此外,课前准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1]。第二,课堂安排。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目光的交流、教师肢体语言的表达等都是积极有效的交流方式,学生在该过程中感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关注,自身的参与意识也将被调动。例如在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项羽、范增,在班级进行演出,学生可以大大提升学习的兴趣。第三,课后反馈。课后反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直是处在一个相对空白的环节,许多语文教师对于课后反馈重视力度不够,甚至直接忽视了这一教学环节。而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课后反馈这一环节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对学生课后语文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记录,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难题,同时要对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适当调整,以此提升教学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陶行知先生认为全面发展的教育才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快乐相结合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因此,如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考虑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一,督促学生关注汉语的发展,提高语文敏感度和兴趣。当前高中语文课程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课文大多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因此,要引导学生多关注时代发展状况,了解最新发展态势,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第二,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将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巩固三者相结合,此外,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找出语文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避免知识零散、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进而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第三,理论结合实践,增强高中语文知识的现实参照性。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密不可分,“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主体意识。

(四)使用各种互动平台,保持语文教学沟通的顺畅和连续

在培养高中生语文学习主体意识的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性的作用。传统教学观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而事实上无论教学改革如何进行。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是处在一个共同体之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配合也就是教学的进行过程。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可以强化学生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感受,激发学生学习信心;另一方面,课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则是教学反馈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往的核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社交平台和交流中心也纷纷兴起。社交平台的兴起意味着沟通渠道的拓宽和丰富,同时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媒介和平台。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QQ空间或者微信朋友圈等公共的社交平台将语文教学课程资料进行通知和扩散,而网络平台中的资源也是极其丰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或者兴趣圈子获得一些关于语文学习的资源,这些资源既有权威的教学资料,也有语文学习爱好者自身的经验总结。通过开展以上信息接收、搜集、整理活动,学生将深刻地感受到自身学习主体的身份和角色,从而进行正确的学习定位。

(五)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积极有效的开发和引导,还需要利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强化和保持。语文成绩评价和鼓励体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加以长久的保持和提升。陶行知先生也曾经倡导,教学过程中要以保护和尊重学生天性为前提,因此,成绩评价和鼓励体系的建立要以尊重学生学习天性为基本原则,对学生取得的成绩进行鼓励,而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成绩评价和鼓励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形成完整客观的自我认知体系,以此更好地进行学习。首先,成绩评价和鼓励体系包含的内容应该力求丰富,评价标准明确,评价指标多样化,评价过程透明化、公开化。其次,教师要在成绩评价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有赖于教师以及学生的相互配合,重视学生学习主体的精神,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该从明确语文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性、科学安排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使用各种互动平台,保持语文教学沟通的顺畅和连续、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等方面出发,将生活化教育、平民化教育回归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全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2]张峰.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3]黄锋盛.试论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2013(6).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