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文本特点,搞好说明文教学

2016-04-29 00:00:00姜海玲
课外语文·上 2016年7期

【摘要】语文教学应摒弃灌输与注入的方式,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自主、探究之路,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少一些繁琐分析与机械记忆,多一些自主感悟与创新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多媒体课件;辩论;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文也占有一席之地。教学这类文章,就要咬定文本语言,优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习描摹与说明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结构,进而培养思维和表达能力。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多媒体课件走入说明文阅读课堂,可以增加教学容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兴趣。比如,教学《麋鹿》,笔者充分发挥了课件的作用,借助生动的图片,引领学生走近麋鹿,了解这一珍稀动物。在导入新课之后,笔者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麋鹿奔跑、嬉戏、进食等图片,其中不乏一些“特写镜头”。这些图片一下子拉近了学生跟麋鹿的距离,增加了学生对它的好感,引发了学生对麋鹿的探究热情。课文第3自然段通过列数字,向读者介绍了麋鹿的体形、毛色及行动方面的特点。教学此自然段笔者又通过课件展示图片,让学生了解麋鹿美丽的角、宽大的蹄子、毛色的变化等特点。在讲述“麋鹿的传奇经历”这一自然段时,笔者则运用一个图文结合的课件,使学生生动直观地掌握了麋鹿的经历和发展史,同时也为学生复述该段内容提供了一个“拐杖”。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笔者又播放了麋鹿在江苏大丰自然保护区生活的相关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真切地了解到了麋鹿的生活情况及国家对麋鹿倍加呵护的措施,强化了学生参与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的形成。总之,有了课件的参与,学生学习这篇说明文不再是索然无味,而是兴味盎然,表现出了浓厚的探究热情,促进了“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咬定文本语言,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阅读教学要以经典的文本为依托,来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促使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素养。说明文虽然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但也有着斐然的文采和严谨的结构,有着恰到好处的说明方法,体现着作者对所说明的事物的情感。比如《麋鹿》一文,既有生动的描写,也有简洁的介绍,文章结构清晰,作者对麋鹿的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感悟文章的语言和结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就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该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特写镜头”,运用了生动的笔触描写了麋鹿在自然保护区无忧无虑生活的场景。讲读该段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段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麋鹿的特点?哪些词语写出了保护区的特点?”“以这样的‘特写镜头’来开头,你认为好在哪里?”待到讲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笔者又引领学生回顾第1自然段,体会麋鹿目前得以“茁壮成长”的优越条件,领悟课文以“特写镜头”开篇的作用。再如,第2自然段中,描写麋鹿外形奇特的句子,“角似鹿,面似马……”三字一短句,共四句,句式整齐;而第3自然段中描写麋鹿生活习性的句子,则连用了“站立”“跋涉”等四个双音节词,特别简洁、洗练;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则用“漂泊不定”“颠沛流离”来概括麋鹿的生活,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麋鹿悲惨遭遇的同情。面对这些精彩的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玩味、咀嚼,想方设法让学生与语言“亲密接触”,体会作者在表达上的匠心独运。

三、走自主探究之路,培养学生自学与合作能力

语文教学应摒弃灌输与注入的方式,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自主、探究之路,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少一些繁琐分析与机械记忆,多一些自主感悟与创新活动。这样方能激发语文学习的热情,使之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提升其感悟与运用能力。课堂上如果教师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灌输,学生读起来则味同嚼蜡;正确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自主发现“介绍要点”,探究“说明方法”。比如,笔者教学《麋鹿》就贯彻了这一思想。学生初读感知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从哪三个方面来介绍麋鹿的,通过自主思考与交流讨论,学生达成了共识,归纳出了“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三个要点;然后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从中任意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除了探究内容可以自主选择之外,探究方式也可以自主选择。比如有的学生采用了边读边想边画的方法,手脑并用,理解了“四不像”的外形特征;有的则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了麋鹿的发展史。最后,笔者则要求各小组推选代表作学习成果汇报与评价,以实现观点交融与思维碰撞。在学生细读课文并掌握说明方法之后,笔者又创设了一个“招聘小小讲解员”的活动情境,要求各小组推荐学生,根据课文叙述的脉络,创造性地运用文本语言进行讲解竞聘。这种学习方式的运用,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既内化了文本语言,又培养了复述课文的能力。

四、捕捉课堂生成,组织学生进行适度的辩论

辩论是一种学习语文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应变及表达能力。辩论的主题可以是课前预设的,也可以课堂上相机捕捉的。比如笔者执教《麋鹿》一文,一位学生在座位上小声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认为麋鹿是被英国人掠夺去的,贝福特公爵想把麋鹿占为己有,是个自私的“小人”。笔者听到此话,当即让该同学把自己的这一观点大声地传达给全班同学,好多同学听后大都表示同意该观点。此时,笔者首先肯定该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又征求大家的想法:“×××同学刚才发表了自己的一家之言,那么其他同学能否发表一下自己富有个性的独特感悟呢?”这番话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各抒己见。好多同学持有相反的观点,说贝福特公爵是个深明大义的人,因为他能够在麋鹿经历颠沛流离之苦,快要要灭绝之际毅然收养它们,说明很有仁爱之心;有的对“小人”说法加以否定,而认为他是“君子”,因为他能够尽其所能保护稀有动物;有的以网上查询到的资料有根有据地加以反驳:贝福特公爵像收养流浪儿一样收养了麋鹿,以科学的方法饲养,应当说公爵为保护麋鹿做出了很大贡献,值得世人钦佩……学生发言踊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争相说出了自己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此次辩论活动,让课堂教学大大增色。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