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峡》和《与朱元思书》的异同

2016-04-29 00:00:00李翠云
课外语文·上 2016年7期

【摘要】《三峡》和《与朱元思书》都是写山水的佳作,行文各有特色,但亦有相同之处。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几个重点进行异同点的比较赏析,有利于对文本的解读和把握。

【关键词】异同;取材;结构;描写方法;句式;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三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6课的内容,共155字,作者郦道元,出自《水经注》;《与朱元思书》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1课内容,共144字,作者吴均,出自《艺文类聚》。两篇文章都是写山水的佳作,行文各有特色,但在很多方面也有相同之处,现从以下几点比较两者的异同。

一、取材方面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文写的都是祖国江河大川。写了山(雄伟),水(湍急)和猿叫。

不同点:《三峡》写长江三峡(主要是巫峡);《与朱元思书》写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

二、结构方面的异同点

相同点: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进行描写,《三峡》中前三句话,总写三峡的地貌特征;《与朱元思书》第一段是总起,下文围绕“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展开描述。

不同点:《三峡》先写三峡形势,再分季节写景色特征,《与朱元思书》是先写总体感受,再分写奇山异水。

三、描写方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1.正面和侧面结合:《三峡》具体体现在“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两句,写出了江水的湍急;而《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也用正侧结合,写出了江水的清澈见底。

2.动静结合:《三峡》中的“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以静(怪柏)衬动(悬泉,瀑布);而《与朱元思书》中湍急的水与高大的山的描写也是动静结合。

3.感观描写;《三峡》中景物带来的视觉与猿鸣的听觉被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三峡的四季景观通过视觉与听觉呈现了出来:《与朱元思书》中用了同样的两种感观,只是没有四季变化。而两文中都出现了以有声衬无声的现象:《三峡》以猿鸣反衬出山涧的寂静和凄凉,而《与朱元思书》中以叮咚的泉水声,嘤嘤成韵的鸣叫声,不绝于耳的猿叫蝉鸣声反衬高山的静谧,这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同点:《与朱元思书》中还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方法。“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是实写,而“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是虚写。前面的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三峡》中则更多的是采用实写来体现景物特点。

四、修辞手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1.夸张。《三峡》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虽有夸张,却也真实地展现了山之高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夏季三峡船行的速度比“乘奔御风”的速度还快。作者运用夸张形象地写出了夏季三峡江水暴涨,来势凶猛的特点,让人惊心动魄又感到豪气万丈。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朱元思书》中“水皆缥缈,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则生动再现了水之深、水之清。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

2.对偶。在《三峡》中偶有体现,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朱元思书》中体现较多,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不同点:

1.《三峡》的修辞手法:

(1)借代。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这里的“奔”借代“奔跑的骏马”。作者用“奔”来突出马的速度,形象地写出了夏天三峡江水暴涨迅疾,一泻千里的气势,从而加深了读者的印象。“回清倒影”中“清”也代指清澈的江水,“回清”即回旋的清波。

(2)互文。“隐天蔽日”实为“隐蔽天日”、“重岩叠嶂”实为“重叠岩嶂”、“林寒涧肃”实为“林涧寒肃”。

(3)引用。则体现在文章最后一句,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是一为言“峡长”,一为言声哀,诗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秋天的萧瑟气氛。

2.《与朱元思书》的修辞手法:

(1)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之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让人感情激越!

(2)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竞”“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重重叠叠的山峦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更高、伸得更远。

五、在语言和句式上的异同点

语言相同点:精练传神。

《三峡》写春冬之景,抓住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绝巘、怪柏”这八种富有特征的山水景象,描绘出一种“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的优美境界,更给人一种清幽闲静之感。

《与朱元思书》写水的清澈用“水皆缥碧”;写急流猛浪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通过“争高”“竞上”互比高低,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句式不同点:前文是散文语言,长短句结合;后文是骈体文语言,对仗工整。

六、主题情感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

不同点:《三峡》的作者是一位四处游荡的地理学家,他融景入情,以忧伤的渔歌作结,表现了“山水虽佳,可世上仍有劳贫”的情感,亦有一种淡淡的行路之难、远离家乡、思念亲人之愁。而《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一位向往自由和自然的官员,文中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大自然的向往和隐退山林的心愿。

通过以上几点的比较和分析,便于我们对文本的把握和解读,也许可以给老师们在文言文的教学方面能有一点点的提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