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习题讲评课作为一种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课型,在目前实际教学中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实习过程中,笔者偶然发现自己指导老师在讲解习题课时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她将生活语文融于课堂。在她的课堂上,习题课不再单纯是一节习题课,语文素养的培养,师生互动交流的氛围,就在这样的课堂上渐渐形成了。笔者试着通过探索这种习题课受人欢迎的原因,寻找语文讲评课的可行之策。
【关键词】习题讲评;语文生活化;文本解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深入教学一线,诸多教师依然把考试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而作为传统应试代表的习题讲评课,更是因为大量试题的堆积让学生丝毫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过在实习期间,笔者却在一位八年级语文老师执教的课堂上看到了语文教育潜移默化转变的痕迹。朱艳老师,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八年级语文老师。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她对于学生的学情把握准确,针对语文习题课所面临的窘境,她认为“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拓展延伸,从教材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为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试看朱老师在讲解散文《紫藤》时对生活化语文的合理运用:
学生在课堂上提问:“‘紫藤可读的长裙,使春天由抽象变成了具体,由哲学变成了美学,由单词变成了物质,变成了春天可以让人触摸的肌肤。’”这句话,不太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朱老师就这句话中的“由单词变成了物质”,展开了这样一番充满生活气息的解答:
师:由单词变成了物质,说明春天却是具体可感的呀,对吧,用紫藤来诠释春天。春天,好像只是一个单词。但是春天这词只有这么简单吗?老师上一个星期回家,抓拍了好几张照片,到家才知道春色已经很深了,所以,我有感而发,把这几张照片传到朋友圈里,然后,写了一句话叫:“春天比我先到家。”结果引来了一大片的点赞声。我们后来有一位老师给我又加了一句,他有感而发,他说:“我比春天更想家。”我就抓拍了院里面、河边,还有后院池塘边上许许多多、非常繁茂的樟木,当然我也都给他们配了些诗,像家门前的一大片麦田,我用的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一大片都是绿色。然后庭院后面池塘边的那些包围着池塘的,非常浓密的樟树,我着重是拍下了他们在水里的倒影,然后配上了一句:“上有黄鹂深树鸣。”一条河流通向远方,那开满黄花的树上有着鸟叫,虽然我不能用照片让大家听到鸟鸣,但是望着那浓密的树,枝头的画,看到的人都说,鸟鸣似乎就在眼前。我还拍下了门前的小路,小路的这一头望过去是一望无垠的绿,小路的那一头望过去是开满了油菜花,远处还有桃花的那个景象,所以我给这组图片起了一个名字叫“春天的路径”,“春天到来,小路的景色”,这是字面意义。字面背后的意义是“春天走过的路径”,他有两层含义,是不是?我想问问大家:“‘春天比我先到家’好在哪里?”你来。
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嗯,好的,手法他就知道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意之深。
师:嗯,春意之深,春意之浓。实际上他也表现了我到家忽然看到满园春色的那种惊喜之情,表达了人物的情感。所以,这句话,很短的一句话,意蕴非常的丰富,你知道它好,你还要知道它为什么好。好,那在《紫藤》中还有不懂的吗?
朱老师花了一些时间给学生们讲述了自己与生机盎然的春天之间的趣事。由这些具体、生动的景物出发,她将“由单词变成物质”这句话的解释巧妙地融在了这些唯美动人的照片解读中。从这些照片的解读中,她也一直在向学生传递着这样的信息:生活处处有语文,只是需要学生有一双发现语文美的眼睛。在这段讲评课中,学生不但能够听到春天的美丽动人,更能很好地参与其中,与老师一起鉴赏、品味春天,了解春天的美。别看朱老师说了大量的生活体验,但是可以说,她时时紧扣语文课程的性质根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应当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朱老师有感情的阐述一张张照片,并配上唯美的诗句时,实际上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汲取生活中诗意语文的氛围。在解析家门前那条通往春天美景的小路时,她又对这句话中蕴含的两层意思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春天的路径不仅仅是小路上美丽的风景,更是体现着,这条路是春天走过留下的,满载春天美景的小路。虽说这层内涵并不深刻,也不难读出来,但是这句话的解读,实际上已经可以算是老师在引导学生领略文本深层结构中的内涵了。
“三维目标的内涵就是要求教师完成由关注学生所学的知识向关注学习知识的学生转型,这是知识本位向学生本位的根本性转化”没有学生参与的生活语文自然不能算是真正的生活语文,借助生活唤起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必须要有学生参与其中,朱老师讲述“春天比我先到家”时,不忘让同学对这句话进行简单的鉴赏,这不但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春天故事中来,更是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情况的关注,是生本教学的具体展现。
生活化语文走进课堂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对于语文习题讲评、训练的兴趣。归结到这节习题讲评课上,则更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对阅读的一种专业修养。“和文本作深度对话,是要有学养作为本钱的”而这本钱从何而来,来自这种点点滴滴的训练与培养。这种培养需要一个载体,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而生活化语文便很好的承担了语文素养培养的载体,让生活化语文走进语文教学,学生能愿意去接触文本,解读文本,在点滴中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与意识,到最后,一定能建立起这种与文本深度对话的能力!而习题讲评课,以其文本容量大,内容丰富,题型多样的特点,正渐渐成为学生提升文本素养的另一园地,将生活化语文带入习题讲评课中,学生学得开心,学习质量也得到了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艳.初中语文教学与生活的链接研究[J].语文天地,2015(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卞修梅.基于三维目标的初中语文习题课教学的探讨[J].才智,2011(2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