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让中国人重新学会唱自己的歌

2016-04-29 00:00:00张虹霞
课外语文·上 2016年7期

【摘要】吟诵是我国诵读古典文学作品特有的传统方式,它既遵循语言的特点,又根据个人的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顿挫的声调表现出来。令人遗憾的是,吟诵被人为割裂,一度淡出了现代国人的视野。本文就为什么在丽水学院推广吟诵,如何实践吟诵教学及在实践过程中碰到的一些困难提出个人见解,希望吟诵古典文学作品能成为丽水学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吟诵;实践;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吟诵,是介于念读与歌唱之间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种口头表现方式,是吟诵者通过声音形象来表达自己所感悟的诗文内容与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既是古人的一种读书方法,又是欣赏和创作古诗文的手段,有着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代代相传,人人皆能,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中华经典诗词和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怎样继承这份文化遗产,中国人在历代的传统教育中积累了很多有效的方法,吟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央宣传部王世明副部长在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开幕式讲话中说:吟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吟诵是当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不仅要及时抢救发掘、整理研究传统吟诵,同时也要在社会和学校中积极推广普及[1]。

一、在校园中推广吟诵的目的

(一)吟诵是引导学生读中华经典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我们止步于经典的扉页前,轻易不敢翻开。甚至身为语文老师,不少人已经连章回体小说都读不动了。”[2]确实有这样的现象存在。推广吟诵,表面上看是学习诗词文赋,或者说是在“唱”诗词文赋,但在“唱”的同时,就把经典的“歌词”记在了脑海深处。通过这种读书方法读了、背了(就像唱歌一样唱出来了)我国五千年积累的经典之作,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我在校园中推行吟诵的初衷。吟诵是作者创作、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也是读者学习、欣赏诗词文赋的最佳途径。在吟诵里面,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让学生吟诵经典的传世佳作,就是为了补上人文文化教育这一课,使学生在吟诵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3]。一位学习吟诵的学生说:只有通过学习吟诵才能体会古代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

南怀瑾先生也不止一次袒露自己的心得:“我们以前都开心地背,唱歌一样朗诵。所以叫做‘读’书,读是开口读。”“我们以前读书是这样读的,会背来的……不要讲理由,老师说读啊,我们就开始吟唱了……这样读书有一个好处,心里会记住,一辈子都忘不了。”[4]南先生所说的这句话,有“读”“背”“吟唱”,其实就是以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吟诵”,因为吟诵让现代人听就像是唱,所以说是“唱”着把书读了,背了,并且是把那些“具有种子能量”的“歌词”背到肠子里去的。

(二)吟诵是进德修身的重要方法

中央宣传部王世明副部长在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开幕式讲话中还提到:吟诵,让心理喧嚣和社会浮躁静下来。我们用它来构筑中国人的精神高度,提升中国人的灵魂[5]。叶嘉莹女士也曾说:“事实上在中国古典诗歌之传统中,都还有另外一项更为微妙的感发作用,甚至比前面所提的几种感发作用,更为值得注意。那就是孔子与弟子问答中,所显示的兴发感动之重点,主要乃在于进德修身方面的修养,而这也就形成了中国所谓‘诗教’的一个重要传统。”[6]

学习吟诵后,一位学员说:“听到张老师吟诵时,我感受到一种豪情、乐观、豁达,一种激情与自信的情感,透过一个个汉字活脱脱展现了出来。而在听陈琴老师吟诵《上邪》时,我突然体会到一种凄婉、缠绵的心痛。所以,虽然我并不了解《诗经》中所有诗的意思,却从吟诵当中真切地体会到了其中的情感,对我而言,吟诵会成为我调整情绪、人生观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很直接表达情绪的方式。”这就是因为中国诗歌透过韵律所传达出来的感发力量可以陶冶学生性灵、变化其气质。吟诵诗歌主要贵在能将古人诗歌中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已。这就是中国诗歌的吟诵之妙[7]。正如陈琴老师说,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8]。

二、吟诵教学实践

(一)搭建实践平台

1.举办兴趣小组。

2013年9月开学后,作为小学教育113班的班主任,首先向自己班的学生传播这种中国式读书法——吟诵。然后又向当时自己任课的班级,小学教育123班和小学教育124班学生传播。3个班中喜欢这种读书法的学生聚在一起,大家一起观摩、学习。当时手头资料十分匮乏,大家都是因为纯粹喜欢,就确定每周四中午学习一小时,一起学习了《蒹葭》《枫桥夜泊》《春宵》《渔家傲》《苏幕遮》《橘颂》《陋室铭》等古典诗词的吟诵,吟得不亦乐乎。

2.成立社团——行知吟诵团。

随着学生学习热情与日俱增,在2014年10月正式成立了“行知吟诵团”。成立之初,社员以之前兴趣小组成员居多。大家仍坚持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如吟诵规则、入声字的识别和处理、观摩名家吟诵古典诗词、自主学习吟诵经典诗词等。

3.开设全校性讲座——《活色生香的汉诗文吟诵》。

时光流转,眨眼到了2015年。2015年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活色生香的汉诗文吟诵》的讲座。将近200位学生参加,讲座后,学生反响强烈,学生在教师教育学院学习委员群里的留言:“今晚讲座很精彩”“讲课的老师多才多艺啊”“求现场直播”“我以前从未知道这种吟诵方式,收益颇多,也想参与学习中”。

4.开设开放实验项目——《中华经典吟诵》。

2015年初、2016年初开设开放实验项目《中华经典吟诵》。学生报名人数出乎意料得多,课程安排在每周四中午12:00—13:50,共计32课时。项目极其成功,学生不仅到课率高,而且勤于课后实践,每位同学都留下了学习吟诵古典诗词的感悟及各自吟诵的音频文件。

在实验报告中,有学生这样写道:参加吟诵课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让我知道了一种新的读诗方式,并且发现吟诵不仅是在教学上有指导性作用,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通过吟诵一些国学经典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来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知道如何与人和谐相处,培养自我的优良品德。但现在知道吟诵,了解吟诵的人不是很多,我觉得可以在大学里开设这门课程,让学生受到吟诵的感染,然后传播出去。还有同学如此表达:“我参加的是中华经典吟诵课程,十分喜欢将古代诗文吟出来的感觉,很悠扬,像跨越了时空一样。能够参加这样的项目我很开心。”“通过张老师的中华经典诵读课学习,我觉得收获了许多:学会了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中华经典文化,感受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财富。正是张老师的课,我了解到了古人独有的韵味,感受到了古人在生活中的消遣方式,明白了古人之所以不无聊的原因了。有这么有趣的诵读方式又怎么会无聊呢?所以我希望张老师的这门课能够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学生来感受着中华经典,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等等。

读着学生的留言,心中充满感激之情。很感谢学校教务处开设这个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供吟诵课程施展。“万事开头难”,断了100年的吟诵,再次拾起已经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我会坚持着。吟诵是汉诗文的一种读法,只有学习了吟诵,你才能正确理解经典诗文,进入古人的世界。

5.举办校级首届吟诵比赛

2016年初,申报了丽水学院第一届吟诵比赛,学生报名积极,10月份将举行决赛比赛。

(二)主要吟诵内容

蒙学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声律启蒙》

四书五经:《大学》《论语·学而篇第一》

《诗经》:《木瓜》《桃夭》《鹿鸣》《东方之日》《淇奧》《击鼓》《卷耳》《蒹葭》《黍离》《蓼莪》等

《楚辞》:《橘颂》《国殇》《东皇太一》《离骚》(节选)

汉乐府:《上邪》《长相思》《行路难》《将进酒》《木兰辞》等

古体诗:《所见》《悯农》《望岳》《月下独酌》《金陵酒肆留别》《春江花月夜》等

近体诗:《池上》《江南风李龟年》《枫桥夜泊》《凉州词》《出塞》《秋思》《春日》《春宵》《别董大》《过故人庄》《赋得古原草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登金陵凤凰台》《登高》等

词:《一剪梅》《浣溪沙》《声声慢》《江城子》《渔家傲》《忆江南》《水调歌头》《青玉案·元夕》《长相思》等

散文:《诫子书》《五柳先生传》《爱莲说》《归去来兮辞》《兰亭集序》等

(三)吟诵实践教学方式

1.教师示范,激发兴趣。吟诵是一种读书方法,千百年口口相传。首先认真听教师或音频的示范。

2.带领学生吟诵,掌握技巧方法。带领学生吟诵原文,让充满律动的读书声滋润学生的心灵。吟诵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3.学生自主吟诵,巩固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次反复吟诵,既能把吟诵调熟记于心,更重要的是把经典记在脑子里。在熟练的基础上,达到声我两忘的境界,自然会发现声音和经典内容意境的相符之处。吟诵的规则也在循序渐进中慢慢渗透。

(四)实践教学成

1.录制并保持了吟诵诗文的音频文件。

每位学习吟诵后的学生,都留下了他们吟诵古典诗文的声音。虽然每个学生都是从零开始,但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精神,以及学有所悟后的喜悦,都留在他们的音频和文字文件中。

2.社团学生指导小学生节目获奖。

郑约丹同学,行知吟诵团社员,小学教育113班学生,2013年在莲都区大洋路小学401班“双导师”教育教学实践,当年5月30日莲都区教育局举办的全区中小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该生指导该班学生编排的《三字经》部分、《百家姓》部分和《声律启蒙》部分的吟诵节目,最终获得全区第二名的好成绩。

3.学生毕业论文开始涉及吟诵教学。

教师教育学院小学教育113班张梦婷同学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吟诵教学的研究,题目为《吟诵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运用的策略研究》。作为论文指导师,本人尽心尽责指导,同时学生自己也高标准要求自己,不仅身体力行学习吟诵,而且翻阅了大量前人关于吟诵方面的文献,论文成绩优良。该生在其后的就业中,因有这一特长而被用人单位提前录取。

4.出现了立志成为传承和推广经典教育的老师。

教师教育学院中文132班钱兰兰同学爱好古典文化,当她学习了吟诵课程后,就立志成为国学吟诵教师参加大学生职业规划比赛。虽然没有获奖,但吟诵,一种读书方法,在学生中已经有一定的影响。

5.毕业从事小学教育的学生在活动课程领域初显身手。

2015年9月,接到一位2015年6月毕业的学生电话,她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学校让她开设一门活动课程。她就向我讨教如何教小学生吟诵古诗词。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她告诉我,她惊叹孩子们无穷的模仿能力、创造力和记忆力!孩子们在课间休息时间,也常常哼着刚学的吟诵调,教学内容也就在这样唱唱跳跳中学会了。

三、吟诵实践三年,反思及建议

(一)多渠道向更多的学生推广

搭建更多的平台,或寻找更多的途径,向学生推广吟诵。如果只了解一下吟诵半天时间即可,学会一二首诗词吟诵也只需一二天时间,但吟诵得好需要一生时间。古代读书人是跟着老先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慢慢形成的,是长期熏陶的结果。其实吟诵也不只是“唱”经典,它里面包含了许多东西,套用叶嘉莹女士的话语:现在大家都不学吟诵,所以真正的诗歌的微妙的地方,就很难体会。你如果真的学了读诗,你也常常吟诵,就让你的感觉更细腻,更沉稳,更具有人性化,你就懂得怎样品味人生,怎样品味人生的道德境界,感情的苦乐。你学会了声音,你就会对于人生有更多的体会,对于吟诗有更多的体会[10]。

(二)作为教学技能亟待普及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在在中小学各年级段,都有经典诵读本。本人2014年在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小)学112班和211班实践中华经典素读,学生都很喜欢。下课后,有送我小礼物的,有送我小点心、蜜饯之类的。礼物虽小,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喜欢的程度。2015年11月至今又在丽水市实验学校106班实践中华经典素读,每天晨读后,学生都是满心愉悦地期待明天见。并且也有家长加入到清晨素读经典的行列。

吟诵是中国古代文人数千年来总结并传留下的宝贵的学习方法,既是愉悦身心的方式,又是教育学习的手段,真正可以做到移风易俗、寓教于乐。现在从中央到教育部,再到中小学,都在开展经典诵读。但怎么愉悦地读,还是要靠吟诵。在《吟诵与诗教》一书中指出:如果能在师范生中开展吟诵教学,不仅仅是人文素质的培养问题,也结合着专业素质的训练,乃至技能的获得。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不言而喻[11]。那么教师教育专业学生,特别是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语文方向)、汉语言教育的学生,是不是需要掌握这一技能?

虽然我不是中文学科背景,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使命使吟诵流传下去。吟诵的普及度远远不够,若要吟诵重新融入现代教学活动中,深入人心,还需各界人士共同探索、共同努力。

吟诵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留给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它使我们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和辉煌灿烂的成果得以更真切地了解,已经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人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5]王世明.第三届中华吟诵周开幕式上重要讲话——吟诵与传统文化教育[DB/OL].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EwNTAyMQ==mid=569843408idx=1sn=93d89146e292faa781009da1a4f7a7c9;scene=5#rd

[2][8]陈琴,华一欣.经典即人生——文字是修正灵魂的良药[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11]陈向春.吟诵与诗教[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

[4]南环瑾.南怀瑾讲演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6]叶嘉莹.迦陵文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7]叶嘉莹.吟诵,让古典诗歌生命延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06-07.

[9]徐健顺.吟诵与教育[DB/OL].http://pan.baidu.com/s/151qV9.

[10]叶嘉莹.“名家论吟诵”系列——叶嘉莹先生论吟诵整理稿[DB/OL].:

http://www.yinsong.org/bencandy.php?fid=42id=807

附注:课题来源:2014年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评审类),序号:6。

作者简介:张虹霞,1975年生,浙江萧山人,讲师,本科,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实践。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