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承论语,开启人生

2016-04-29 00:00:00丁思瑶
课外语文·上 2016年7期

【摘要】“君子”在《论语》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孔子通过塑造君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在政治、道德上的思想诉求。通过《论语》中的君子和当代大学生的对比,说明传承儒家文化的人生意义。

【关键词】传承论语;君子观;对大学生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积累沉淀之中形成了以儒、道、佛为主要代表的文明特征。其中,又以儒学传播最广、影响最深。然而近代以来,思想界、文化界风云激荡,激进主义思潮汹涌澎湃。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被看作是阻碍社会进步的旧文化,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猛烈冲击。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有识之士一直在为传统文化奔走坚守。梁漱溟先生就曾在1974年2月,两次作《我们今天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的长篇发言。柳诒徵先生的“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的思想”更是振聋发聩。正是像梁先生这样的文化大家的呼吁,中华的文明才不至于丢失,宇宙间的大智慧才得以流传!

现今,人们越来越发现传统文化中的隽美与睿智,儒学也被人们重新定义和发掘。“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提升我们的人格,活化性灵、解脱烦恼、缓冲内心紧张、超越物欲的执着,复活人文理想的追求,使人真正过着人的生活。”《论语》作为儒家代表作之一,其中蕴藉隽永的智慧值得我们用一生品读。而在《论语》中,有人读出了治国之道,有人读出了仁爱正义,有人读出了孝悌忠厚……而我,则想就《论语》中的君子观探讨其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论语》中的君子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道”并不缥缈,它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实践中,对于一个想要有尊严而体面生活的现代人来说,了解、学习、体悟孔子之道,是大有益处的。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共出现了107次,尽管在上古时君子的含义是指与平民相对的地位高的上层统治者,但在《论语》中,君子的定义更多是指良好的知识修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论语》之后,君子一词更是作为德才兼备的代名词而被广泛使用,成为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文化品质和行为境界。对《论语》中的君子观,我们可以大致分为言行、才学、品德几个大方面来研究。

在言行上,孔子认为君子行事必定谨慎周到,言行一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言行要谨慎迟钝,行动要勤快敏捷,即“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古哲的睿智常常令人倾慕,让人常叹今人不学且冥顽不灵。今日之社会,夸夸其谈者大有人在,只说不做亦成为常态。大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已成为普遍问题,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一味地指责批评抑或煞有介事的反思都不如静心潜读《论语》,以君子之道规范自身,学习经典之中的高妙智慧,“耻其言而过其行”谦逊安稳,先言后行乃是为人正道。

在才学上,孔子强调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和“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等都是围绕学习、思考、实践这三者关系来谈的。“求道”才是学习的主题,学问不是君子装饰自我的门面,而是对宇宙大道的一种心向往之。这让如今“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我们豁然开朗,有醍醐灌顶之感。同时,“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也表达出孔子认为君子不应该像器皿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诚然,真正的君子应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不求精通,但广泛涉猎确实必要。正如毛峰教授所言,今日的大学将知识细化分割,学生接受的都只是破碎片面的内容,又怎么培养出大师呢?钱学森之问可谓振聋发聩。的确,这种规划打破了人类完整浑一的生命,各种似是而非的原理、方法让人无暇注重对内心、人性、自然、社会的透视和思考。唯有从一切陈规陋习支离破碎的学科划分中解放出来,回归经典,与大师对话,我们才会获得真正彻悟完整的人生。当然,君子在才学上的品格最值得称颂。凡为君子者,在学习上,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甘受寂寞和贫贱方能得大道、成大器。这才是我们应当坚守的姿态和人格。

在品德上,君子注重独立的人格追求和人格修养的濡染和养成。“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即说君子庄矜自重而不争强好胜,易于合群而不结私党。这种不拘泥于团体、党派的超然之姿值得我们学习。而今日的大学中,拉帮结派已司空见惯。大学生深陷团体党派之争,却忘记了先哲的教诲,不争不党方为正道。真正的君子必定行为正直,光明磊落,不蝇营狗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也是君子为人的一种态度。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多少人被名声所累。很多人喜欢曝光在镁光灯之下的感觉。人们内心的自我膨胀导致对名利的大肆追求。人不知而不愠,内心真正放下的又有几人。然而追名逐利之辈却不知真正有志者,都是深入简出,埋头于茅舍之中,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能人志士。梁漱溟先生在二十几岁成名之际辞去北大教席成为社会贤达;马一浮先生在盛年辞去高官,隐居西湖,遍读四库。大儒必有大智慧,他们的追求也为当今大学生提供了新的选择:潜心问道,远离纷扰,自能开辟另一方天地。

同时,君子与小人截然不同的道德选择的对比更彰显了君子高远的胸襟抱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的言行标准是义,以义衡量是非,决定取舍。同时君子舍弃富贵,箪食瓢饮也自得其乐。小人则以利为本,追名逐利,一切以利己为中心。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对待富贵贫贱也应以义为先,同时用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取财富,切不可为蝇头小利行鸡鸣狗盗之事,出卖自我良知。坚守住底线和原则,方可达到君子品格的本质。“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用以形容我们大学生可谓再恰当不过。中国的应试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将学生的自我创造、自我学习的能力磨灭的消失殆尽。我们自小便接受“填鸭式”的教育,导致我们对权威有着非理智的盲目迷信。中国的教育弊病已经积压太久,那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学会求诸己,凡事不假手他人,在自我探索和钻研中得到真正的快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即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经常忧惧休戚。的确,真正的君子绝不张扬跋扈,行为举止坦率大方。“忧道不忧贫”,目光专注于高尚之事,而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难以安定。今天又有多少人每日忧戚自己的考试和论文、工作与前程,又有谁能真正定下心来忧心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和未来?我们都是碌碌无为的庸人,要成君子,必要有一颗宽广坦荡的胸怀,抛却世俗之事,投身于大业之中。

君子,坚守着温良恭俭让、信奉着仁义礼智信,匡时救世、兼济天下、忧国忧民、积极入世,堪称有担当、有责任的大丈夫,也是孔子“仁”的精神道德的核心。这既是孔子的自律自况,也是他构拟出的愿望,负载着他的人生理想。这一理想的人格典范无疑是对我们立人立事的最高追求。以君子自况,一生唯追求君子之道,与陈寅恪、辜鸿铭、熊十力等大家为友,岂不美哉快哉!

当然,“我辈纵有所见,亦无废先贤的糟粕而已,真是何足道哉!”南怀瑾先生尚且如此,仅以我们双十年间的苍白经历更加不能体味尽先贤智慧的精妙和广博,所得仅是沧海一粟却仍值得我们回味一生。现代文明在物质大扩张的过程中,失落了绝大部分合理的、美的生命感知,西方的僵化的分科体制将我们的生活生生割裂,昏聩的世界愈发需要中华文化的光明。我们对儒家智慧信念的坚守也就尤为重要。传统需要传承,论语需要推广。“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的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民族发育、生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子斩断,那么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没有可能了。因此,我们只能在适时地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

翻开《论语》,重溯中华文明的源头,重建中华文化的根本,我们尽可以遨游其中,折服于精妙绝伦的感喟和洞明凝练的箴言。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可见的将来,必是中国文化的复兴!信哉!诸生奋勉以助家国之兴!敬承《论语》,重扬经典,在经史子集里收获真谛,在天地君师中开启人生。

参考文献

[1]王秋生.生活之前从精读《论语》名句开始[M].北京:时代出版社,2011.

[2]强光中.全球史观下的孔子学说[M].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

[3]南怀瑾.论语别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6]汤一介.论儒学的复兴[N].人民政协报,2009-10-12.

作者简介:丁思瑶,女,1994年4月生,吉林人,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