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919.3亿斤,已连续十二年增产。
农产品出口157.3亿美元,连续16年全国居首。
农业机械化与产业化水平全国领先。
农业机械总动力13100.8万千瓦时,比2011年增长8.3%。
农业龙头企业9220个,销售收入1.5万亿元。
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642个。
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百强的农业品牌有17个,
其中“烟台苹果”和“威海刺参”进入前十强。
2012年以来,全省GDP总量开始由5万亿元向6万亿元跨越,2014年达到594216.6亿元。但受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三期叠加”的影响,经济增速逐步放缓,2012-2014年三年分别增长9.8%、9.6%、8.7%。
产业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先进制造业不断提升
三次产业构成由2011年的8.8:52.9:38.3调整到2014年的8.1:48.4:43.5。其中,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2015年上半年达到45.6%。
第三产业地区生产总值(2011-2014年):17370.89、19995.81、23221.51、25840.12(单位:亿元)。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2011-2014年):2088.4、2141.1、2224.2、2289.1(单位/万人)。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12年的29.1%提高到2014年的31.4%,2015年上半年达到32.1%。装备工业加快发展,2014年产值占比为28.2%,比2011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绿色发展
在全省率先实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制度。
实现淮河流域治污和海河流域治污考核“七连冠”和“六连冠”。
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生态补偿制度。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共享发展
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率先建立覆盖全省的大病保险制度,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并轨。
产业发展
粮食实现“十二连增”,棉花、油料、蔬菜、水果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均居全国第1 位,其中,食品工业等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均稳居全国第一。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2011年以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放缓,201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495.55亿元,2011-2014年四年分别增长21.8%、20.2%、17.7%、15.5%。
出口结构明显改善
2014年,全省进出口总额2771.2亿美元,
2011-2014年四年分别增长24.9%、4.1%、8.8%和3.7%。其中,进口增速分别为30.1%、6.0%、13.5%和-0.2%,出口分别增长20.7%、2.4%、4.5%和7.6%。出口结构明显改善。
区域发展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省域区域战略全覆盖,蓝黄“两区”建设被推荐为全国唯一的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典型案例。
201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
2014年城镇化率达55.01%,高于全国水平。
区域经济发展成果显著(2014年经济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半岛蓝色经济区 27715.4亿元 增长率8.9%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 8499.8亿元 增长率9.1%
省会城市群 20879.3亿元 增长率 8.7%
西部经济隆起带 17386.0亿元 增长率9.8%
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
半岛蓝色经济区 66664.0亿元 增长9.5%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 27721.9亿元 增长8.7%
省会城市群 52063.8亿元 增长8.48%
西部经济隆起带 45138.7亿元 增长14.5%
固定资产投资
半岛蓝色经济区 20529.8亿元 增长15.8%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 6030.3亿元 增长15.6%
省会城市群 13855.8亿元 增长15.8%
西部经济隆起带 284409亿元 增长9.0%
农民人均纯收入
半岛蓝色经济区 15623元 增长11.3%
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 13912元 增长11.6%
省会城市群 12975元 增长11.5%
西部经济隆起带 11603元 增长11.7%
四大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均超过11%
青岛西海岸新区上升国家战略。
青荣城际铁路建成通车。
济青高铁获国家批复。
我省被确定为国家“一带一路”规划海上战略支点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沿线重点地区。
国家同意列入中原经济区的聊城、菏泽市和东平县享受国家中部地区有关优惠政策。
济莱协作区交通、通讯、户籍、公共服务等同城化顺利推进。
省会城市群旅游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用。
(数据统筹/王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