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新期待 着力惠民生

2016-04-29 00:44
山东画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惠民民生山东

“国之兴以厚民生为本”,惠民生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由此可见,民生是个动态的概念,经济社会越发展,民生工作就越扩展。

“十二五”以来,山东在加快经济转调转型,持续推进创新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顺应百姓新期待,着力普惠民生,注重加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努力实现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加快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民生内涵和外延随之有了更深层次的亮点变化。

以“统筹城乡社保”为例首先来观察。山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发布的有关信息显示,“民生难题”变“改革亮点”,山东统筹城乡社保体系在全国走出“几个率先”,给出了一个下沉基层、深接地气、深得民心的成绩单。

这是一组组普惠城乡的社保改革和老龄事业大数据:

2009年以来,山东开始试点实施新农保,如今正持续改变着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2013年7月,山东比国家提前近一年出台《关于建立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意见》,意见出台后,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省、市、县三级完整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2014年又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实现居民全覆盖。此后,在全国率先建立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开展城乡一体、全省统筹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率先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率先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试点……

截至2015年10月底,全省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518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为1405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147亿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率和基金结余额,3项指标数据均排在全国前列。

据了解,从2012年到2014年,山东实现了基础养老金三连增。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1月,山东省财政提前下达2016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支付资金78.8亿元,支持各市县为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城乡参保居民按时足额发放基础养老金,保障全省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

在关注山东统筹城乡社保体系亮点成就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范围。

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山东省级财政资金对老龄养老事业的投入也步入了“快车道”。据来自山东省财政厅公开数据显示,2013-2015年,省财政共兑付养老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4.74亿元,带动市县政府和社会投入223.2亿元。三年以来,通过财政资金补助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等养老机构、城市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建设,补贴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运营,培养养老服务人才,对养老事业拉动效果明显。仅养老床位上,山东省三年间就新增床位22.3万张,带动投入194.4亿元。

如果说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百姓共享改革红利最普惠的利益问题,那么就业问题,则是老百姓长期关心的民生话题。

两年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见出席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企业家代表时就曾表示:“就业是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

一年后的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想。几个月后,又被写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加以推动。延续至今,“双创”驱动活力和创新动能,推动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以至于“双创”这个新词,也频繁出现在包括山东在内的各省市的行动计划里。

让我们重温一条与山东有关的过往新闻:《山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方案 首创“创业大学”鼓励创业》。2015年9月1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对省政府近期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和《山东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行动方案》进行深入解读,将“就业与产业转型升级互动融合”作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点之一。据与会的山东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夏鲁青介绍,“山东省在全国首创专门进行创业培训实训的创业大学。目前,全省已经建成10所各具特色的创业大学。年底前,每个市将至少建设1处创业大学。山东省创业大学创建以来,已培训3.9万人,其中青岛、淄博、威海等市的年度创业培训任务全部由创业大学承担,其他市的培训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他还表示,下一步,创业大学创建要实现“顶天立地”和“铺天盖地”。

这条新闻的背后,外衍的信息丰富。“十二五”期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山东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问题,坚持把创业作为就业工作的主攻方向和新的增长点,创业成为拉动就业增长新引擎,“双创”氛围日趋浓厚。

这是一组截至2015年10月下旬公布的就业数据:山东全省城乡就业分别实现107.9万人、122.6万人,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城乡就业连续12年实现“双过百万”已成定局。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就业稳,成为全省经济社会运行总体稳定的重要标志。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百姓对民生的诉求也向着更高层次、更多元的方向发展。“十二五”时期,在全国有着诸多“率先”和“首创”标签的山东社会保障体系和就业优先战略,只是民生要义中最起码的诉求,是解决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劳有其业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而逐年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支出和扶持力度,积极改善民生,强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让百姓共享改革成果,则是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关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山东财政支出中有很大比例用到了和百姓相关的民生领域。以2015年为例,山东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00亿元,完成5529亿元,全省财政支出突破8000亿元,完成8249亿元,增长14.9%。其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完成6440亿元,占全部支出的比重达到78.1%,惠及民生比例已近八成,财政保障民生的能力比五年前显著提高。这其中,“三农”作为最重要、最关键的民生,财政对其支出和扶持力度也在逐年增长和提升。在对于关注困难群体,尤其是脱贫工作方面,山东在“十二五”期间已经连续四年每年减贫100万人以上。

以2015年山东省“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00亿元”和“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万亿元”为参照,折射出“十二五”期间山东经济发展逐年增量、稳中有进,民生期待也在逐步提升的客观现实。

五年来,从“关注民生”愿景,到“重视保障”落实,从“物质需求”增量,到“精神需求”丰富,人民对生活有了更全面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民生需求不断提档升级。这其中,“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背景下,一幅幅温馨的文化盛景在齐鲁大地和谐舒展,让山东百姓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路径中,充分共享着改革发展的“红利”。这一点,山东自2012年实施推行的“文化惠民、服务群众”活动,给出了最佳注解。

2015年12月29日,山东省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2015年山东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完成情况。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致福介绍说,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牵头的8件实事已全部完成。其中,建设文化特色示范镇、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 建立完善“善行义举四德榜”,扶持“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收徒传艺,为农村(社区)免费送戏,配备便携式广场舞音响设备,扩大“五馆一站”免费开放范围,扶持农村文化大院(综合文化中心)优化升级,理论政策惠民进万家,向困难家庭和农民工赠送电影优惠卡等10件实事超额完成任务;扶持24个试点单位进行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为20家抗战主题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布展、农家书屋更新升级、“一村一月一场电影”、建立网上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为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提供健康查体等6件实事,也已按时完成任务,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普遍欢迎。

据本刊从新闻发布会上了解,我省“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活动自2012年开展以来,已连续开展了4年,截至到2015年12月,本年度16件实事已全部完成。 据统计,2015年“文化惠民、服务群众”16件实事,山东省级以上财政资金共投入7.15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资金投入24.78亿元。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夫子的话,正是“十二五”以来的山东文化惠民事业的真实写照。

在全国叫得响的“乡村文明行动”“善行义举四德榜”“尼山书院”“乡村儒学”“乡村记忆工程”等文化惠民行动,则是这个真实写照中深得民心的一项项民生创举。

另外,“十二五”期间,适应社会发展新形势,让民生工程在互联网延伸,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并推动实施网络文化惠民工程,紧紧抓住服务群众这个出发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网络文化惠民”的坚实路子,形成了品牌。网络文化惠民工程,抓住服务群众这个“出发点”,抓住促进群众民主参与这个“切入点”, 抓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这个“基本点”,抓住提高群众素质这个“着力点”,抓住促进社会和谐这个“落脚点”,注重疏通引导,注重互动参与,注重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注重掌握社情民意,拓展网上先进文化传播空间,唱响网上先进文化主旋律,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营造浓厚的网络舆论氛围。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既是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题中之义,又是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还起着加大投资拉动增长的作用。“十二五”以来,从“文化惠民、服务群众”落地办实事,到“网络文化惠民”拓展先进文化传播空间,山东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根植齐鲁乡土的文化惠民事业,走出了独具“山东特色”的路子,开创出极具“山东标准”的平台,形成了别具“山东模式”的体例。

回眸五年来,值得铭记的是,2013年在山东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作为一项展示国家最高艺术水平、国家最高等级的综合性艺术活动,历届中国艺术节均以独树一帜的艺术气质及群众参与的普惠广泛,而同时贴有个性鲜明和亲民惠民两个独特的文化标志性符号。山东延续这一伟大传统,继续传扬历届中国艺术节这个文化标签,把筹办过程变成文化惠民、共建共享的过程,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成为了全省上下的共识。早在2012年秋天,遍布全省的“喜庆十八大、相约十艺节”活动,拉开了基层群众享受艺术节“变现”成果的序幕。接连不断的优秀剧目展演、文艺院团百团下基层、为全省农村免费送戏一万场等系列文化惠民活动相继推出,普惠基层百姓的好戏可谓一波接一波。

更加普惠山东百姓的是,山东以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重大机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升级。2011年以来,全省各级投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300多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最集中、投资量最大、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把公共文化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全省乡镇(街道)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平均覆盖率达90.85%,其中11个市达100%,在全国率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死角”。

回眸五年来,更值得铭记的是,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发祥地,还是全国最早提出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省份之一。在经济新常态下,山东各级党委、政府熟知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需求相生相谐的真谛: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增强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是强省建设的软实力,也是民生幸福的真需求。

五年以来,山东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全省各地文化创新亮点纷呈,使得经济社会发展与文化惠民协调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自信,在全国创造了多个标杆式的“山东经验”:从全国首家社区“孔子学堂”,到面向城乡的“尼山书院”和“乡村儒学讲堂”,再到风行乡土的“乡村文明行动”和遍布齐鲁大地的“善行义举四德榜”……山东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时代主旋律过程中的一系列创新实践,凝聚着民心向上向善的和谐力量,为经济文化大省向强省转变,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从文化活力里管窥社会发展进程,在文化惠民中体察改革共享高度。过去的五年,山东持续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继续稳居全国前列,收入比进一步缩小;强力推动就业优先战略;高标准开展扶贫、脱贫工作……以不断提高的协调发展水平,加大改善着民生工作力度。共享发展中的山东,保持着“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战略定力,正以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共享感和获得感大踏步迈入“十三五”。

(本专题图片均源自本刊图片资料库)

猜你喜欢
惠民民生山东
图说山东
家中电器要“焕”新 这波惠民操作别错过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舰』入列一周年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坚定不移抓教育 践行初心惠民生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山东的路幸福的路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