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状态,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不但是经济发展长期存在的一个难题,更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症结。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转方式、调结构。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求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对“十二五”开局之初的山东而言,首先要解决的是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偏重、产业链条偏短、处于价值链低端等影响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是多年来阻碍山东发展的根本症结。因而,脚踏实地凝心转方式,坚定不移聚力调结构,既是保持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当务之急,更是保证山东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长远战略。
整个“十二五”期间,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山东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自身实际,做出了一系列定位准确、路径明确、目标清晰的战略决策部署。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对于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打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基础至关重要。
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五年前的2011年2月12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时任省长姜大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以《山东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做出以上表述。这其中,“转方式调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是引人瞩目的亮点。
而在2011年12月召开的山东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省委再一次旗帜鲜明地强调:“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硬仗,有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有力提升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水平,有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有力提升节能减排和环保工作水平,有力提升园区转型升级水平,着力提高经济质量和竞争力。”
2012年5月28日,在中共山东省委十届一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姜异康代表新一届省委领导集体在讲话中强调:“坚持把握主题主线和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突出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
2012年和2013年,十届山东省委历次全会,以及在不同时期先后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山东省“两会”,“转方式调结构”,一直都是频繁出现在会议公报和见诸省内各大主流媒体的词汇。
最值得关注的是,2014年12月召开的山东省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十二五”重要时期山东经济工作的“风向标”:“做好新常态下的经济工作,要牢牢把握‘一个定位、三个提升”。“一个定位”,就是在全国经济处于“新常态”的背景下,山东要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而针对自我加压的“三个提升”新标杆,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提升发展标杆,努力在经济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上争当排头兵”。
2015年1月27日,在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省长郭树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提出,“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
2015年7月27日至28日,在山东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姜异康在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充分认识稳增长调结构是一个重大战略任务,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走在前列指示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要充分认识稳增长调结构的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打好稳增长调结构的主动仗,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在这一讲话中,“稳增长调结构”多次被强调,并成为这次会议的亮点。
五年的实干告诉人们,这些定位准确、路径明确、目标清晰的战略决策部署,就是施政承诺。转型发展中的“十二五”山东,向历史、向人民兑现了凝心转方式聚力调结构的承诺。
2015年11月26日闭幕的山东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会,是被视为“充分肯定了省委十届十次全体会议以来省委常委会的工作”的一次会议,也是被视为评价山东“十二五”成就,为“十三五”定调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全委会高度评价了“十二五”时期我省“有效应对新旧动力转换带来的压力和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全力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成就。
五年过去了,在岁末年终和新年伊始,从省内外各大媒体对山东“十二五”时期总结盘点报道中不难发现,山东牢牢把握“一个定位、三个提升”,实现工作指导重大转变,确保稳增长调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亮点实例层出不穷,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始终“走在前列”。
在此之前的2015年4月13日,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钱焕涛,在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二五”以来,全省工业增加值比“十一五”末增长34.4%。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3万亿元、利税1.43万亿元、利润8763亿元,均居全国首列。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14年,轻工、化工、机械(含汽车)三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万亿元,装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27.8%。
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为实现转型升级的新跨越,山东还绘出工业转型升级蓝图——《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和《山东省22个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出炉,并给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这一蓝图的绘制,契合了三个月前省委提出的“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决策部署。特别指出的是,转型升级成绩的背后,凸显着全省各地在解决“产业结构偏重、产业链条偏短、处于价值链低端”等薄弱环节上,个案突出、亮点颇多的发展成就。
以西部经济隆起带重镇济宁市为例,“十二五”期间,该市加速膨胀信息产业,设立2亿元引导资金,按产业链布局进行专题招商,惠普、甲骨文、中兴通讯等150家知名IT企业集群式落户,2015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幅高达203.7%。目前,济宁已被确立为省级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力争用5年时间把信息产业做到千亿规模,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新硅谷”。
济宁信息产业发展仅仅是山东解决薄弱环节的一个缩影。从“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到2013年以来山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指示,推动转方式调结构,都是朝向这一薄弱环节集中发力,实施路径不尽相同,但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结局。比如济宁信息产业是以自己的高科技性,通过拉长产业链,为山东产业结构变轻、提升价值链做出贡献。而身为传统制造业的广饶金泰集团,则集中资源做本企业最擅长的供应链环节,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发力,实现了上述转变。多年来一直生产橡胶、机械制品的金泰,2014年通过自主研发,开发了橡胶产品的“数字化生产车间”,由卖产品转为卖设备、卖技术、卖服务,利润提升3倍。
无独有偶,与广饶金泰集团这样的传统制造业有着相同转型经历的企业,在山东比比皆是。
2015年10月14日,2015山东企业100强发布会在济南召开。这一行业会议,是针对上一年度我国经济处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特殊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山东省诸多企业主动适应新常态,深化改革,把握机遇,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为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百强企业进行的一次表彰。
在100强榜单中,威海市的金猴集团与威高集团、三角集团一起上榜。记者通过当地官方发布的信息了解,就在几年前,金猴集团还面临着出口贸易下滑、军品订单锐减、鞋业服装行业低迷的困境。然而仅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金猴集团瞄准皮鞋、皮具和服装等主业转型升级,并在电子商务领域成功试水,将“金猴”这个老品牌再次推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前沿。
威海市除了传统制造业在转型升级方面的成功实例,在工业技改领域,还折射着山东“十二五”期间在这方面的作为。近年来,威海市在“产业强市、工业带动”战略引领下,依托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强化技术改造带动存量优化,加强招商引资强化增量带动,加快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入,带动企业规模膨胀,走高端高质高效之路。预计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在2015年年底实现收入4300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63%,较“十一五”末提高4个百分点。
公开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技改投入年均增长20%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6%,高出规模以上工业5个百分点,其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从2011年的27.3%,提高到2015年上半年的32.1%。2014年,全省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比“十一五”末增加52%,实施省级以上技术创新项目4113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居全国第一、利润居全国第二位。
在这一利好背景中,难能可贵的是,威海市还瞄准“高、精、尖、强”,以规模化、集约化为目标,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领先的领域,突破关键技术,形成规模效应,在新医药、新材料和新信息产业内,培育出医疗器械、智能终端及打印设备、碳纤维、激光打印机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涌现出威高集团、北洋集团、拓展纤维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
窥一斑而知全豹。“十二五”期间,山东一方面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其中一个大动作,是按照“敲开核桃”的要求,采取“一行业一对策”,对包括“传统”和“新兴”在内的22个行业进行转调升级,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4%左右。2015年,继续推行这一方案,并将“敲开核桃”的经验延伸至服务业。
2014年12月28日,以“网商+电商+电商服务商”为产业发展模式的临沂商城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园揭牌。该产业园是我省“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注重按产业链上项目”的一个缩影。
按产业链布局产业,能最大程度地实现集约化生产、销售,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各地的发展更是自觉遵循这一思路:临沂发展现代物流业,不但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节点布局,而且还在引进高端物流企业,强化、培育扶植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及加快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等方面升级优化这一业态;济南发展金融业,不仅注重引进中、外资银行,还注重引进为银行服务的电子、财会机构。
这个发展理念和转型思路同样适用于园区建设。青岛蓝色硅谷,济南新材料工业园,威海南海新区……一个瞄准高端海洋产业,一个发展国际新材料,另一个打造临港现代制造业基地和滨海度假新区。这些被赋予产业升级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的园区(新区),无一例外地都是从项目、人才、平台,到技术转化一条链条引进、落地、生根……
由行业和领域到区域和园区,是由点到面,由传统行业向上下游服务业延伸、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拉长多元化融合发展产业链的全面转型,无异于一次新旧动力转换和发展转型的博弈。
转调这手棋活了,“提质增效、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全盘棋皆活。
“十二五”期间,山东在发展中抓转调,在转调中推动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从201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4.5万亿元,到2014年的5.94万亿元,山东经济相继跨上了4万亿和5万亿两个台阶,并实现向2015年的6万亿跨越。期间,虽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三期叠加”的影响,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十二五”前四年,年均增长9.75%。与之前动辄百分之十几的增速相比,如今的增长质量更加难能可贵。
一个“可贵”的产业结构优化单:转型发展过程中,山东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三次产业构成由2012年的8.6:51.4:40调整到2014年的8.1:48.4:43.5。工业比重下降,但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服务业占比却明显提升,2012-2014年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达到45.6%。
一个“可贵”的经济运行成绩单:在经济下行压力下,2015年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712.6亿元,是2010年的1.16倍。截止到2015年底,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4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00亿元,粮食总产937亿斤、实现“十三连增”,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个“可贵”的环保监测数据单:转调在提升经济建设质量的同时,有力促进了生态建设。据环保监测数据表明,2015年前三季度,全省“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平均为173.8天,同比增加了21.4天;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平均为6.97,同比改善14.2%。
经济新常态是对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科学判断,单纯以GDP论英雄的时代早已是过去式。这一新形势下,赋予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理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谋划转型发展。
五年“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转型发展,山东科学把握区域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相继制定实施了“一蓝一黄”“一圈一带”等发展战略,初步形成了“两区一圈一带”区域战略发展新格局,加快融入“一路一带”“环渤海地区核心区域和对外开放战略前沿”“中原经济区规划”“中韩自贸区”建设,有力促进了不同区域和板块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有效破解全省发展的诸多深层次矛盾,促进全省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开辟了新的路径,正以不断提高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大踏步迈入“十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