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重的背景之下,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出现心理冲击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一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尚待解决。本文在探讨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心理状况的同时,提出学生自身心理调适、改变传统的就业认识以及教育教学改革这三方面缓解这一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美术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美术相关专业被多次列入黄牌甚至是红牌专业中。众所周知,学业、就业和失业问题是环环相扣的,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便将形成恶性循环,有碍社会进步。就业不仅仅是普通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工作的问题,更是涉及到美术专业的学科发展与高校的发展问题,甚至是涉及到社会的发展导向问题。就业问题在欠发达的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其是社会与个人对高校教育认识的最激烈的矛盾交点,一方面,对于社会或用人单位来说,持有本科学历的年轻人俯拾即是,选择空间非常大,另一方面,对于家庭或学生来说,他们期待苦尽甘来、有所收获。双方对大学生就业的期待反差形成了矛盾的冲突点,因此说就业问题值得社会所有人深思和研究。当下情况如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社会与高校三方通力协作去缓解。
首先,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心理调适是基础。学生在大学期间的茫然现状导致学生往往处于焦虑之中,这种焦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盲目乐观,不了解本科生在社会发展中的处境,沉浸在大学无忧无虑的生活中,没有忧患意识,大学生们在未感受到社会压力时容易表现出过于乐观的心态,无视自己要面临的就业问题,最终在毕业之际心理落差极大,导致身心受到冲击,这也是部分高校学生在毕业时段出现轻生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过于悲观,在大学刚开始就看到学长们毕业就待业的现状从而自暴自弃,几乎完全否定高校教育或所学专业,因此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这些问题在地方高校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表现得更加严重,原因是地方高校学生的竞争力有限,已有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滞留,导致了在读大学生的恐慌。这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心理调适尤为重要。内在调适和外在引导共同作用,在学生认识和了解就业形势的同时,通过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找到自己的定位。高校教育本身是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共同体,因此,除了实用性以外还有培养和提高全民素质的目的。对于美术专业而言,尽管在接受高等教育后的大学生不能立即看到回报和实效性,但就长远的审美能力和视觉效应的探索与实践来说,是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式转为提高全民素质的普及性的大众化教育,大学让人衣食无忧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现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是一个人生阶段,更是一段人生经历,它让大学生们在多方面得到尝试和锻炼,使之进一步地认识自我,找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闪光点,由此树立做事的信心。另外,通过高等教育,可以使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其次,纠正固有的认识是关键。以往对就业与工作的认识是寻找“铁饭碗”,即寻找有编制的“正式”工作,对于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去中小学或文化馆、文联等就职是比较理想的,但是目前来看,这类单位多数逐步饱和或早已处于饱和状态。有些乡镇的中小学仅有一两名美术教师就足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事业单位的吸纳量是非常有限的。今年新的人事改革制度出台,以北京为先行试点,取消事业单位(高校和医院)的编制。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启示人们,编制问题已经不再是衡量工作性质的唯一尺度。为了便于更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北京在今年内实行高校取消编制的改革。编制不再是是否“正式”和是否“稳定”的评价标准,因此,在美术专业学生就业时应该打破固有观念的局限,从而有利于拓展就业的范围,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应鼓励和支持年轻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将自己所长所好发挥出来是最好的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坚定信念,积极奋进。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供年轻人选择的就业机会,大学生应该有学识、有胆识地积极拼搏。以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为例,大学生可以结合地方经济特点与民族特色去寻找就业的立足点,如在服饰上手绘图案或进行有创意的设计或烧制陶瓷用品及饰品等,将民族元素融入商品中,这类商品大到家居饰品和服装,小到首饰与玩偶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实践证明,民族风已吹遍大江南北,这些带有民族性审美与文化内涵的物品色彩浓烈、鲜明,风格野逸、朴厚,深受大众青睐。此种形式在拓宽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范围的同时,弘扬了民族文化,彰显了民族魅力,可谓是一条可行而有意义的特色就业之路。
再次,高校教育教学是保障。普通高校受到职业院校的冲击后要重新审视和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其中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键点,忽视了这个因素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生源流失。就业问题关联着教育问题,更关联着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孩子读书是培养他们走出家庭、迈向社会的主要方式,而不是走出家庭、重返家庭,成为“剩余劳动力”。尤其是对于农村家庭或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来说,家长希望“知识改变命运”能够实现,面对长久以来的大众认同,高校教育因负有如此重任而急需与时俱进,在此基础上查找问题源头,研究解决方案。国内目前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多数沿用原有的教育方式,改革速度跟不上社会对美术专业学生的要求变化,从而出现了就业难的现状。近些年来,民族地区高校在引进人才方面力度加大,注重引进人才的地域差别和文化融合,这些举措无不是为了提高民族地区高校的师资水平。高校的教育教学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应以教育发展规律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不断调整和改革。所以,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除了對专业知识“传道、授业、解惑”以外,还要关注知识的更新与实用性,使知识成为一个不固守的活态的传承体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其个人的人生价值。
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就业由于地理因素和经济条件所限确实有它的弊端,这些地区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对于美术专业学生的需求非常有限,导致了边疆地区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难上加难,因此,矛盾的冲突更加突出,这个矛盾不容忽视,对这个问题的研讨十分有意义与价值,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地域优势和民族特色是异常显著的,这个亮点可以无限发扬光大而不可小视。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了解和认清当前的形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寻找自己和所在地区的长处,强化创业意识,增强就业实力与竞争力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加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实施方案等教学体系变革的辅助,相信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美术专业学生就业问题通过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战略能够得到缓解与改善。
(大理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大理学院第五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JGV-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