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明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的讲话,号召“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他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典出《孟子·公孙丑上》,其中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乘”,意思是待、依靠、凭借。“势”,指情势、趋势、时势,指各种有利的态势或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镃基”,指犁锄之类的农具。这是孟子与公孙丑的对话,孟子借助齐国谚语,认为即使有智慧,也不如凭借时势;正如在农业生产中即使有好的农具,也不如不误农时。这里是强调抓住时势的重要性。孟子认为,无论从土地、人口,还是时机,齐国都应推行“王道”政治,靠“仁政”统一天下。孟子说,道德的流行,比驿站传递政令还要迅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古人一直强调对“势”的把握,体现了高超的智慧。中国古代经典《周易》充满了“时”的智慧,著名易学家王弼就说“卦以藏时”,每一卦都表达一个“时”。所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知时者知势,如《易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大地之势是阴柔,品德醇厚能致养万物,君子应效法地道,修养自身。商鞅认识到“托其势者,虽远必至”; 荀子则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韩非子》分析说:“夫势者,名一而变无数者也”,势千变万化,既体现在自然状态,又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该书描述“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能取得如此效果,一定是待其时势而动。
中国思想家强调“善弈者,谋势”,在古代兵学智慧里,处处可见对于时势的强调。《六韬》记载姜太公说:“用之在于机,显之在于势,成之在于君。”《孙子兵法》中有“势篇”和“形篇”两两相应,强调“责人而任势”,以为“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淮南子·兵略训》则说“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所有这些,无一不是主张顺应事物规律,把握时势、时机,创造和利用有利态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势”存在于《尚书》所告诫的“无依势作威”的政治层面,也存在于《文心雕龙》所倡导的“即体成势”的文化层面。“势”的含义很丰富,老子认为,事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文心雕龙·定势》认为“形生势成,始末相承”,无不强调以形势取胜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讲话,引用“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乘势而上,因势利导,抓住机遇,积极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走向世界领先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