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准“思路”才好理解

2016-04-29 00:44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16年7期
关键词:鸬鹚开花思路

【主持人语】

“语文课标”在谈到初中生的阅读时,提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这,该怎么落实呢?

叶圣陶先生曾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那就是作者所想的“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就我们的日常阅读而言,展现在你我眼前的“路”,就是“结构”——作者先告诉了我们什么,后又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思路(也可以称为“结构”),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层次以及一个段落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达到读懂文章的目的。

【考题回顾】

请看安徽省2006-2015十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中涉及“思路”的试题:

2006年《晨》刘白羽

1.填空。第①段依次描写 、沾满露珠的藤树的绿叶、 等景物,表现了早晨的“清新、宁静。”(4分)

2007年《冰心姥姥您好》铁凝

6.本文依次叙述了作者与冰心交往过程中的哪三件事?请简要概括。 (6分)

《从织布机到计算机》

10.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3分)

本文以 为顺序,介绍了雅卡尔发明的用 控制织物的提花机,巴比奇制造的木齿铁轮计算机,霍尔瑞斯发明的被称为 的机器,IBM公司制造的计算机。

2008年《匆匆》朱自清

4.文章开头写了哪些自然现象?请加以概括。(3分)

《系在风筝线上的……》周岩壁

10.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4分)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 )→糊纸涂色→( )

2009年《枫叶礼赞》孟超

9.本文是围绕枫叶展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行文思路。(3分)

《红树林》

10.第一段文字依次介绍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3分)

13.文章在谈到红树林的作用时,先后介绍了红树林的 、 生态学研究价值、 。(3分)

2010年《乌兰巴统草原上的九匹马》阮殿文

10.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根据提示完成内容概括。(4分)

首先写:初见九匹马的印象;接着写: ;

然后写:与中年人的对话;最后写: 。

2011年《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9.依据第④段内容,填写下表。(4分)

2012年《红橘甜了》骆驼

10.阅读全文,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6分)

(1)种红橘的过程中,父亲的态度: 。

(2)等待橘子成熟时,父亲的心情: 。

(3)橘子成熟后,父亲的做法: 。

2013年《远去的乡村》李汉荣

10.根据文中④⑤⑥段的内容,请仿照下面划线的短语,完成填空。(4分)

乡村的诗意在哪里?让我来轻轻告诉你:

她在童年的蛙声中,她在稻田的荷香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她在 中,她在 里。

11.第②段写在田埂上摔跤,第⑥段写听豆荚炸裂声,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悟?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4分)

(1)在田埂上摔跤后的感悟: 。

(2)听豆荚炸裂声后的感悟: 。

2014年《红书包》秦文君

7.依据文章思路和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语句。(6分)

→我找到卖红书包的文具店→我得到了心爱的红书包→

《学者的态度与精神》宗白华

10.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015年《槐花》季羡林

10.文章第三段至第十五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直截了当考整体文章思路的,也有考查一个小小段落内思路的;有的命题是前后联系起来,考查对思路的确认。

试题的类型,主要是简答题,也有不少的填空(2011年化身为填表)题,还有极个别年份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总体看来,主观性明显,但都紧紧贴近选文,难度不大。

因而,我们说,对文章的思路进行分析,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中考语文阅读命题的重要考点之一,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现代文阅读题中,对作者行文思路的考查主要有如下内容:分析结构(划分层次)、编写提纲、填充图表以显示文章思路、指出线索、分析特殊段落(主要指起“总起、收束、过渡”作用的段落)的作用、伏笔与照应等。

文体不同,文章思路是有所区别的。记叙文的思路是指内容呈现和情感表达的线索,如事情发展线索、人物活动线索、情感演变线索等;议论文的思路是指文章阐述观点的内在逻辑联系,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说明文的思路则是说明的顺序。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层次,既要能正确地给文章(包括某一部分)划分层次段落,也要说出划分的依据。

【边读边练】

谁看见了石头开花

张爱国

早春的太阳还没有睡醒,我就背着三年前来时的包走上了崎岖的山路。晨风很凉,虽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却还是禁不住哆嗦着。

转过这座山,三年的一切就要被永远地屏遮了。我不敢回想,三年前,我是怀抱着何等的豪情走进大山的啊。而如今,我却做了一名逃兵——我要逃离我坚守了三年的大山和这群孩子。远处传来了雄鸡的报晓声,我想回头再最后看一眼,却不敢。我催促自己加快脚步。

“老师!老师……”随着叫声,山顶上,几束微弱的手电筒的光一齐向我照来。接着,一群孩子跌跌撞撞地跑过来。

一个说:“老师,陶丽说你又要走了,真的吗?”

“老师,你还回来吗?”又一个问。

晨曦中,看着一个个瑟瑟颤抖、清白鼻涕挂满嘴巴的孩子,我赶紧解开衣扣,将那个最小的孩子拉进怀里。

“老师,你不是说要等到看见石头开花吗?我们正在努力寻找呢。”最大的陶丽像是在埋怨我,“你……你说话不算数?”

“我……我是到镇里……给你们买作业本。”我尴尬地笑着,知道又跑不了了,急忙说,“我梦里都想着看到石头开花呢……”

陶丽看一眼我肩头的包,诡秘地笑了。我不得不佩服这个小精灵鬼,是她,将我“困”在了大山里。半年前的那个早晨,像今天一样,我第一次当逃兵。大概也是走到这个地方,陶丽带着这群孩子“偶遇”了我(其实他们头天晚上就发现我要逃跑)。然后以陪我一起走路为借口,给我讲了那个从她爷爷嘴里得来的石头开花的故事:

很久以前,这儿的人很愚昧,寨与寨之间常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进行无休止的厮杀。直到出了一名大英雄,他教人认字、爱和感恩,于是大山安宁了。天上的仙女知道后,就给大英雄撒花,撒了很多。所以,这儿的石头就能开花了。说完故事,陶丽还顺便拍了一下我的马屁:“老师,你也是那个能让石头开花的大英雄……”

就这样,我的第一次逃跑失败了。

现在,又是她。

接下来,他们依然一放学就到山上找开花的石头。我多次劝阻他们,说:“别相信石头开花了,我查了资料,所谓石花,只是亿万年前的燧石结核风化而成的,全世界也只在三四个地方发现过。你们这儿理论上有石花的可能,但还不知道夹在哪座山石里等着大自然的风化呢……”

可他们不听,尤其陶丽,总是认真地对我说:“老师,你说过,任何人,不论处在怎么恶劣的环境,只要有心,只要努力,就有开花的日子。老师,我相信你的话,也相信石头和人一样,一定有开花的时候……”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不由得一阵心酸——可爱的孩子,知道吗?与其说这是老师在鼓励你们,给你们希望,倒不如说是老师在给自己找个留下的理由,给自己一个希望啊。其实老师的心里,真的难以相信你们有开花的日子,就像老师不相信能看到石头开花一样,因为这里的山太大、太多了……

不久,女友沾满眼泪的信又来了,我再次决定回到她的身边。

这次,我选择了傍晚,我相信他们不会想到我在这个时候逃跑。

山道崎岖,幽暗又寂静,晚风不紧不慢地吹,就像这大山里的人,世世代代不紧不慢地过着日子。风啊,你是从遥远的城市来吗?你为什么不送来城市的灯光、城市的歌声和汽笛?哪怕只是一点点——只要一点点,我也不至于做一个逃兵啊……

“老师!老师……”

我机械地停了脚步,却立即咬紧牙关,大步向前走。

“老师,我看见石头开花了……”是陶丽在叫。

我告诫自己,再不能上这个小精灵鬼的当了。我命令自己加快脚步。

“老师,看一眼石头开花……再走吧……”陶丽哭叫着,一群孩子哭叫着……

我的脚步迈不动了……

暮霭中,我木偶般地跟在这群孩子的身后。不知爬过了多少座山,在一座山腰处,孩子们慢慢停下脚步,站定,不做声,只齐刷刷地打开手中的手电筒。于是,裸露的山石上,一团团碗大的深褐色的石花,在十几束桔黄色灯光的照射下,如牡丹一样,灿烂地笑开了,活像面前这一个个笑开的稚气的脸……

“老师,我们只是想让你相信,石头真的能开花。”一个说。

又一个说:“老师,你走吧,别让城里的阿姨……伤心了。”

“老师,走吧,我们送你。”陶丽平静地说。

“不!我还要等到你们开花的时候……”我哽咽着,却异常坚定地说。

(载于《辽宁青年》2009年6月B版)

【练习】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2.请说说“我”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情感变化过程。

【解析指导】

1.此题主要考查以下几方面的阅读能力:

一是对文章结构的梳理能力;

二是概括语段主要内容的能力;

三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

对于大家来说,能准确梳理出文章叙述的主要事情,也就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

2.阅读时抓住统领全篇的线索,这样能对文章的结构有更清楚的认识。记叙文或以时间转移、空间变换、思想感情发展为记叙线索,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或景观景物贯穿全文。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我”的情感变化。答题的关键是依据内容的推进而理清思路,准确找出相关线索。

【参考答案】

1.支教的“我”两次动摇想返城均告失败:第一次因为学生的挽留而“失败”;第二次,因感受到孩子们的内心呼唤而决心留下。

2.三年前,“我”满怀豪情;

半年前,“动摇”而“逃跑”;

现在“尴尬”,“异常坚定”。

【相关链接】

从形式方面分析文章思路的一般方法。

(1)重视具有前后衔接、关联、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关键词语主要有下面几类:

表指代性的词语,如“此”“这”“即”等;

表示语法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相反”“与此不同”表语意转换;“更加”“而且”表示递进;“一方面”“另一方面”表示并列;“首先”“其次”等表示承接;“因此”“总之”“由此看来”表示因果等。

(2)掌握文章因文体不同而具有的不同的结构规律。如: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议论文常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来论证事理;

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式或并列式结构来说明问题。

(3)分析段内表达方式。有的语段,语言表达方式较单一;有的兼用多种表达方式。对这种语段,可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

(4)要抓住语句间的组合关系。文章是由段落层次组合而成的,其内容是根据语段的大意来综合的。各语段间、层次间,不管怎样排列,它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要围绕中心的,各个语句间都有一定的语脉。我们在阅读时,要注意把握住这种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小试牛刀】

鸬鹚罢工

一群鸬鹚辛辛苦苦跟着一位渔民十几年,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腿脚不灵便,眼睛也不好使了,捕鱼的数量越来越少。不得已,渔民又买了几只小鸬鹚,经过简单训练,便让新老鸬鹚一起出海捕鱼。很快,新买的鸬鹚学会了捕鱼的本领,渔民很高兴。

新来的鸬鹚很知足:只干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主人就对自己这么好,于是一个个拼命地为主人工作。而那几只老鸬鹚就惨了,吃的住的都比新来的鸬鹚差远了。不久,几只老鸬鹚瘦得皮包骨头,奄奄一息,被主人杀掉炖了汤。

一日,几只年轻的鸬鹚突然集体罢工,一个个蜷缩在船头,任凭渔民如何驱赶,也不肯下海捕鱼。渔民抱怨说:“我待你们不薄呀,每天让你们吃着鲜嫩的小鱼,住着舒适的窝棚,时不时还让你们休息一天半天。你们不思回报,怎么这么没良心呀!”一只年轻的鸬鹚发话了:“主人呀,现在我们身强力壮,有吃有喝,但老了,还不落个像这群老鸬鹚一样的下场?”

【练习】

1.请用简单的语言说说文章所述故事的大致情节。

2.文章第二段说的“主人就对自己这么好”,到底指什么?本段里好像并没说,是什么原因?

【参考答案】

1.渔民杀掉老鸬鹚,让新鸬鹚开始反省自己的将来——生活待遇得不到保障,最后导致了它们集体罢工。

2.这里的“好”是指“每天让你们吃着鲜嫩的小鱼,住着舒适的窝棚,时不时还让你们休息一天半天。”

第一段写鸬鹚老了,失去捕鱼能力,渔民才增加小鸬鹚;第二段写老鸬鹚的遭遇,是延续上一段内容而言的。

猜你喜欢
鸬鹚开花思路
不同思路解答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鹗VS鸬鹚,真正的“鱼鹰”之战
《一棵开花的树》
雨开花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思路一变 轻松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