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2016-04-28 01:24韩术合张寿庭裴秋明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研究综述可持续发展

韩术合, 张寿庭, 裴秋明

(1.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赤峰市国土资源局,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韩术合1,2, 张寿庭1, 裴秋明1

(1.中国地质大学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赤峰市国土资源局,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以来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文献调研的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和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其中,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经历了3个阶段,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理论基础和研究重点各有侧重;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经历了资源型城市研究萌芽阶段、学术讨论起步阶段、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全面研究和转型集中实践研究4个阶段,第三阶段是国内研究的“黄金期”,包括9个方面重点研究内容。研究认为,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体系,创立和引入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创新和总结转型模式与模型,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转型;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全国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占总数的54%、衰退型占27%[1]。很多城市出现了资源依赖严重、地质灾害频发、失业人员安置困难、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接替产业发展艰难和新老矛盾交织汇集等问题,可持续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资源型城市相关研究成为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国多位研究者对大量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从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发展的概念、理论、方法、经验、模式和对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综述[2-10]。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剧烈波动的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相关研究也更加深入而广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总结和分析,梳理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研究阶段,阐明各阶段研究内容,探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研究重点及方向,从而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国外研究概述

西方国家对资源型城市问题的讨论比较早, 20世纪30~50年代为初步讨论阶段,加拿大学者Innis H A等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这一时期的研究多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讨论资源型地区社会发展及稳定问题;20世纪5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国外资源型城市出现衰退,研究集中在单一资源型城市或区域中的多个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城镇人口与社会发展、矿区发展生命周期等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理论基础包括资本积累与国际化理论、依附理论和苏联时期的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等;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多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相结合,讨论经济、市场、就业等问题较多,理论基础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等[5,8,11]。有研究对国外资源型城市研究阶段提出不同的认识[12]。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相关文章大多发表于2000年以前,原因在于国外对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较早,资源型城市的衰退或出现结构性问题多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这一时期的资源型城市由于资源枯竭或低价替代品的竞争,开始寻求转型以实现经济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在这一时期大量出现。而2000年以后,国外老牌资源型城市已完成转型或者彻底衰退,专项研究逐渐减少。国外研究中讨论较多的成功范例包括德国鲁尔区、美国休斯敦、法国洛林和日本北九州等,这些地区主要通过产业成立协调机构、制定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再布局实现产业多元化,从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转型失败的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俄罗斯的巴库和委内瑞拉的波力瓦尔,二者均因油而兴,又因油而衰,主要是由于资源过度依赖和发展前瞻性不强导致的[13-17]。这些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和发展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国内研究概述

国内学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看法,有研究者认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还有认为始于20世纪50年代(图1~2)[3,5,9]。本文在总结前人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将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进一步细化为4个阶段。

图1 资源型城市研究两阶段划分

图2 资源型城市研究三阶段划分

2.1研究萌芽阶段

1949—1980年前后,建国初期我国推行重工业优先战略,资源作为工业发展基础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同时受到苏联时期“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影响,所以这一阶段更多的是围绕资源型城市的选址与布局、规模与时序等国家宏观生产力布局实践,理论研究和公开发表的文章著作较少[3,5,9];以李文彦为代表的经济地理学界对资源型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18]。

2.2学术讨论起步阶段

1981—1996年,这一时期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单纯的资源生产基地建设实践逐渐转向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1983年,“全国工矿城镇建设学术座谈会”就我国工矿城镇建设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学术讨论;1987年,煤炭部牵头召开“全国煤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对资源型城市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1990年,中国矿业协会成立,对矿业为主的资源型城市研究进一步加强;1993年,中国市长协会在金昌召开了有关资源型城市发展的研讨会;1994年、1995年、1996年,中国市长协会和石油城市专业委员会分别在阜新、大庆、东营,组织召开了发展替代产业、促进石油城市持续发展的专题研讨会。多位研究者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开展了针对性研究[19-21]。综合看来,这一阶段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工业粮食的矿产资源需求量剧增,资源型城市的开发强度进一步强化,各种问题凸显,国内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资源型城市的概念、现状、成因、存在问题等方面的初步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初步探讨。

2.3转型及可持续发展全面研究阶段

1997—2013年,1996年我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条重要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到包括资源型城市开发建设的各个领域,专项课题也相继出现,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基金均对资源型城市的相关研究予以资助[17,22-25]。这一阶段,众多专家学者开展了资源型城市全面研究,发表了大量文章著作,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研究。

2.3.1概念界定研究

资源型城市存在广义和狭义之分。较多研究认为广义的资源型城市是指以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资源型产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作用的城市[10,11,26-27]。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出产值和从业人员等指标用于界定资源型城市。

狭义的资源型城市是指以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矿产资源产业在当地经济结构中占有较重地位的城市。有研究认为矿产资源的初加工包括钢铁工业、有色冶金工业和石油工业等[28]。统计看来,我国大多数是针对狭义资源型城市的研究,相似的概念有工矿城市、矿业城市等[13,29]。

2.3.2问题成因及发展阶段研究

资源型城市产生问题的成因分析多运用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生命周期性。有研究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符合诺瑟姆S型曲线模式,必然经历勘探→开采→高产稳产→衰退→枯竭的过程[30]。要结合其周期性规律,适时调整思路和目标,推进产业转型和完善城市功能[31]。

总结看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消费具有初步利用、快速增长、稳定消耗和需求下降的过程。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是资源型城市产生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源。资源型城市的发展一般要经历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或转化期,资源型城市因此可以划分为成长型、成熟型、转型或衰退型。处于不同阶段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2.3.3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发展对比研究

对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研究进行系统认识可追溯到21世纪初,焦华富等归纳和总结了西方资源型城市主要研究内容和理论进展[11]。随后多位研究者对美、加、澳、日、欧盟等国际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进行了比较,主要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①改变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重视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产学研结合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发挥是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关键[13];②合理选择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科学制定转型与发展规划和成立专门机构保障规划高效执行是成功转型的保障[32];③财税政策、产业调整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投融资政策、人才利用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等引导和扶持是成功转型的支撑[33];④资源型企业在政策引导及效益驱动下,充分发挥其盈利创收、自主创新、吸纳就业和改善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是成功转型的核心[14];⑤职业培训与个人创业是成功转型的重要补充。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有其自身的特色与特点,人口是国外资源型城市的几十倍甚至上万倍,所以要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重点结合地方实际考虑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问题。

2.3.4转型模式研究

根据产业转型特点,可以划分为3种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①产业链延伸模式,即对原优势资源产业进行改造升级,不断发展上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工业附加值,例如美国休斯敦延伸石油产业链和德国鲁尔区延长其煤炭开采产业链;②产业替代模式,以日本北九州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由于资源逐渐耗竭,完全放弃原有资源型产业,重新选择替代产业,植入新的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③产业多元化模式,结合前两种模式,即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延伸产业链,又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发展替代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14-15,17,23]。总体看来,第一种方式仅为城市发展的“权宜之计”,可以有效缓解资源型城市在短时间内衰退,但不是根本解决途径;第二种模式多为“无奈之举”,资源型城市已经进入衰竭期,只有通过政府的大力投入来改变现状,植入和培育新型产业,保持城市生机;第三种模式较前两种模式更为全面,在城市转型初期采用第一种模式,中后期在产业链延伸的基础上发展替代产业,并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持续繁荣。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何结合中国资源型城市实际,定量化的选择切实可行的转型模式必将成为热点问题。

根据主导主体不同,转型模式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和市场主导型模式,前者可进一步划分为专门委员会负责模式和产业政策引导模式[16]。

根据对待转型的态度不同将转型模式划分为主动模式和被动模式,前者转型成本低、难度小、效果好,后者成本高、难度大、效果差[34]。

2.3.5可持续发展研究

2000年以后,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观念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增多,形成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认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变具有时序性、突变性和可控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把握矿业生命周期、适时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替代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完善资源市场体系,实施资源保护与节约战略、再定位城市职能、发展城市区际联系、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9,35,36]。2006年以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多与城市转型结合起来,且数量较多,与这一时期我国大部分资源型城市步入成熟期并部分出现衰退和国家更加注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有关。

2.3.6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

自2000年以来,资源型城市实证研究剧增,多针对单一城市或区域内若干个城市,2010—2012年研究数量达到顶峰。经统计,研究类型多为成熟型向衰退型发展的资源型城市,如大庆、焦作、白银、阜新、大同、攀枝花、克拉玛依等资源开发较早的城市和内蒙古的包头、鄂尔多斯、乌海等新兴资源型城市,这一特点与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阶段主体处于成熟型后期是紧密联系的;研究地区多集中在西北地区的甘肃、陕西,东北地区的黑吉辽三省,华北地区的山西、河北、内蒙古,华东地区的山东、安徽,华中地区的河南,西南地区的四川等地,这与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征是息息相关的;研究的热点多集中在具体某个资源型城市存在的问题与成因、转型模式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基本上都针对性地提出了转型和发展的策略与思路,包括主导产业、接续产业、替代产业等的选择及转型方向问题,在探讨其他类似城市时可以借鉴和参考[37-38]。

2.3.7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研究多集中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就业政策和政府行为等研究较少。

财税政策方面,多项研究认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应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并建立长效机制,主要方式包括专项补贴、财政贴息、税收返还、设立发展基金、以政府信用为基础建立财政投融资体系等;并大幅度提高所得税等税费的地方分成比例,为政企转型资金大量投入奠定基础;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试点,降低资源型城市中企业的实际税负,以鼓励各企业参与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行税费合一,适当增加资源税,并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以鼓励矿山企业提高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效率[39-41]。总之,财政政策应大力扶持产业升级和转型、鼓励多元化的企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和投入、推动科技水平提升和人才引进工作和适时推进资源税费改革,以促进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42]。

就业政策方面,资源型城市转型应确立就业优先的长期发展战略、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调整利于扩大就业的产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加强再就业培训等[43]。

政府行为则多体现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方面,研究认为,推动和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需要政府的大力介入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才能得以实现[44-45]。同时应建立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指标的政府行为综合评判体系,对政府行为及时考评并适时调整[46]。而杜辉等则对传统上采纳的以政府政策为中心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思路提出了质疑,认为政策性保障路径带来的沉淀成本不可估量,应转变为以法律为主导的法制化路径[24]。新形势下,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应在政府政策调整的基础上,逐渐走向法制化轨道。

2.3.8研究方法探讨

资源型城市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定量研究中多进行定量模型构建,很多研究者尝试了以模型构建为基础的“SWOT”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研究方法。

(1)数学模型构建法。通过构建和应用动态SSA模型等,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演化特征和生命周期规律,研究转型必要性[47-48];结合多目标优化理论等,建立转型最佳时机数学模型,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时效性[49-50];通过构建转型主体定位、内部产业优势、替代产业选择、生态足迹变化的数学模型,建立博弈、协调性弹性和生命周期优化调控等理论模型等,研究转型的方向性[47,49-54];建立回归方程、结构方程评价模型等,对转型政策效果、经济指标效果等产业转型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绩效性[55-56]。

(2)“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资源型城市的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建立相应的矩阵或模型,来研究其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抉择,分析产业发展模式合理性与可行性,讨论人才、资源和环境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57-58]。

(3)层次分析法。通过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社会实力、转型绩效、接续替代产业选择、生命周期优化调控等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方向及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对策、转型效果、接续替代产业选择方向和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的提升机制等[47,59-62]。

(4)模糊综合评价法。主要通过将模糊的、难以量化的政府行为和经济综合发展状况等进行量化处理,运用综合模糊评判法进行有效分析[46,63]。

(5) 其他方法。很多研究还尝试了结合运用其他方法,包括变异系数法、德尔菲法、能值分析法、相关分析方法及区位熵分析法等,均取得较好效果[47,51,61,63-64]。

以上研究方法中以单一应用某种方法为主,少数研究将多种方法结合用于研究和分析。

2.3.9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焦华富等较早的对西方资源型城镇研究的理论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指出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应结合社会学和统计学,注重理论性的规范研究及构造模型[11]。沈镭从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演进、城市功能发展与完善、城市空间扩张3个角度阐述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30]。樊杰等将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理论归纳为哈特威克-索洛法则、矿城发育规律理论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阶段理论[22];于光系统阐述了矿业城市转型的传统理论和现代理论,前者包括基于城市发展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经济发展的传统理论,后者包括基于循环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和谐发展的现代理论;结合科学发展观,创造性的提出区域和谐发展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理论[65]。王开盛总结了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的理论基础包括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结构演进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56]。

还有研究者结合协同学理论、城市经营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论等对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模式、政策建议进行研究[66-68]。总体看来,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与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需求,新理论缺乏大量验证,传统理论很难因地制宜的良好运用,需要结合中国特色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69]。

2.4转型集中实践研究阶段

从2014年起到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制定了《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未来141个成熟型资源城市将面临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具体城市某个城市根据成熟的理论方法,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转型方向的研究将更多地应用于实践。

3讨论与结论

国外资源型城市的研究开始较早,成熟案例较多,指导理论丰富,但多集中于21世纪以前,且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等条件与我国差别较大。全球经济动荡的新形势下,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实现资源型城市的成功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较晚,阶段性较为明显,以第三阶段最为突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阶段可进一步划分和总结。

国内研究的内容方面,对资源型城市概念的定量界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可选取资源型产业对GDP和财政收入贡献率、带动就业和固定资产投资比例、社会与环境效益等界定指标;需加强21世纪以后国外资源型城市对比研究,对我国的研究和实践更具指导意义;资源型城市转型模式研究中的3种模式中以产业多元化发展模式为最优,但如何因地制宜的选择和改进转型模式将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重点研究的问题;资源型城市转型前、中、后期的区分、各阶段产业选择和发展策略、符合地方实际产业政策的制定将成为核心问题;研究方法上在前阶段以定性分析的描述性研究占多数,后阶段逐渐出现定量计算的实证研究,应不断强化定量研究,将研究成果精细化;在不断将已有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运用到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实际中外,应更多地结合中国特色,强化创造性理论规范研究,理论结合实践将大力推进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社会等多个方面,国内外均有较多专题研究。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国内第三阶段的研究内容,并对文中各部分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后续的研究中应不断建立和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体系,创立和引入更加有效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不断创新和总结转型模式与模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Z].2013.

[2]李国平,黄国勇.产业转型的国内研究综述[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2): 54-58.

[3]刘海滨,孙秀静,曾祥渭.我国矿业城市产业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煤炭经济研究,2006,(11): 8-10.

[4]闫丽珍,闵庆文,成升魁.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模式研究进展[J].矿业研究与开发,2006,26(3): 1-3.

[5]赵景海.我国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进展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6,13(3): 86-91.

[6]钱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24): 37-43.

[7]王联勋.国内资源型城市旅游业发展研究综述[J].经济师,2009,(3): 287-289.

[8]曹芳萍,丛艳,秦涛.基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综述[J].管理科学文摘,2007,(9): 115-117.

[9]赵西三,王中亚.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24(9): 28-31.

[10]王开盛.我国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的发展模式文献综述[J].时代经贸,2012,(2): 45.

[11]焦华富,陆林.西方资源型城镇研究的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3): 291-296.

[12]柳泽,周文生,姚涵.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1): 161-168.

[13]李晟晖.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德国鲁尔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4): 94-97.

[14]黄溶冰,刘国禹,丁艳.休斯敦、鲁尔和洛林的转型策略及启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 592-594.

[15]余际从,李凤.国外矿产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可供借鉴的做法经验和教训[J].中国矿业,2004,13(2): 15-18.

[16]马洪云,汪安佑.发达国家矿业城市经济转型模式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9(5): 18-20.

[17]纪玉山,赵天石,贾成中.国外石油城市的经济转型及经验借鉴[J].经济纵横,2006,(1): 41-45.

[18]李文彦.矿产资源条件对形成地区工业体系与工业基地特点的作用.中国地理学会 1978年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集[C].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1.

[19]樊杰.我国煤矿城市产业结构转换问题研究[J].地理学报,1993,48(3): 218-226.

[20]刘随臣,袁国华,胡小平.矿业城市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6,9(5): 16-20.

[21]沈镭.河西走廊矿业城市资源多元化开发战略初探[J].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5,8(6): 16-22.

[22]樊杰,孙威,傅小锋.我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与策略[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 68-77.

[23]汪安佑,余际从.老年矿业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思考[J].资源·产业,2005,7(3): 72-75.

[24]杜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保障的策略转换与制度构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2): 88-93.

[25]黄溶冰.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资源诅咒”[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25(3): 92-96.

[26]焦华富,赵静.科学发展观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J].城市问题,2006,(1): 61-65.

[27]尹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研究[D].长春: 吉林大学,2012.

[28]宋月君,吴胜军,冯奇,等.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回顾与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7,9(6): 8-11.

[29]张茂胜,张茂忠.西部资源型工矿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12(1): 56-59.

[30]沈镭.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与案例研究[D].北京: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5.

[31]丁湘城,张颖.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8,17(3): 70-76.

[32]李猛,张米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 16-20.

[33]朱青,罗志红.国内外矿业城市转型政策的比较与借鉴[J].中国矿业,2007,16(12): 15-18.

[34]张冬冬.国外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与产业,2009,11(3): 8-11.

[35]郑伯红,廖荣华.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演变与调控[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3(2): 95-98.

[36]张耀军,成升魁,闵庆文.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 249-258.

[37]鲍超,方创琳.我国矿业城市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战略思路与模式——东营、焦作、克拉玛依市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与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6,21(6): 900-909.

[38]郝戊,仇欣欣.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研究——以内蒙古为例[J].发展研究,2012,(5): 113-116.

[39]钱勇,赵静.促进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税收政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5): 487-489.

[40]田金玲.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沈阳: 东北财经大学,2006.

[41]祝遵宏.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8,(6): 37-40.

[42]胥洪婷.促进我国成长期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D].北京: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43]苏力特.西部资源型城市就业政策研究[D].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2010.

[44]侯振明,张晓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政府的作用与职责[J].理论界,2005,(2): 193-194.

[45]侯振明.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及政府作用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2): 68-70.

[46]李建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大庆: 大庆石油学院,2006.

[47]朱爱琴,曾菊新,唐承财,等.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测评[J].人文地理,2013,(5): 69-75.

[48]刘海滨,刘振灵,张天森.基于动态SSA模型的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演化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12): 15-18.

[49]汤天滋.我国煤炭产区产业转型新论——借鉴法国洛林和我国辽宁经验开拓煤炭产业转型新路径[J].中国软科学,2000,(10): 75-79.

[50]辽宁工业转型研究课题组.区域(辽宁)煤炭产业转型理论与数学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2,(5): 92-97.

[51]樊杰,孙威,王玉平.“矿产资源-基础工业”发展战略的综合集成研究——以中国东部地区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4,33(4): 462-467.

[52]臧淑英,智瑞芝,孙学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以黑龙江省石油城市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2006,26(4): 420-425.

[53]任玉琨.基于博弈模型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分析——以油气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9,(4): 55-60.

[54]李春林,何成辉,张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性弹性模型[J].商业研究,2005,(19): 10-12.

[55]程嘉怡.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政策的实证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3): 56-59.

[56]王开盛.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 西北大学,2013.

[57]姚晓艳.高新区建设和关中经济带产业转型与空间重组[D].西安: 西北大学,2004.

[58]王拥华.基于SWOT分析的石油城市人才发展战略研究——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J].科学与管理,2007,(5): 28-30.

[59]张宏军,高志刚.基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资源性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28(3): 409-413.

[60]余际从,郭巍.层次分析法在西部矿产资源接替选区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09,18(1): 50-54.

[61]车晓翠,张平宇.基于多种量化方法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评价——以大庆市为例[J].工业技术经济,2011,(2): 129-136.

[62]周丽娜,焦华富.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选择研究[J].中国煤炭,2013,39(5): 15-20.

[63]马强,洪定军,冯立刚,等.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时代经贸,2011,(17): 150-151.

[64]张耀军,成升魁,闵庆文,等.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3): 218-222.

[65]于光.矿业城市经济转型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2007.

[66]黄溶冰.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中的熵与自组织[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5): 64-68.

[67]黄溶冰,王丽艳.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城市经营视角的解读[J].中国行政管理,2009,(2): 75-78.

[68]姚致祥,陈怀录.系统论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金昌市为例[J].规划师,2007,23(12): 84-88.

[69]杨振超.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论研究述评[J].上海经济研究,2010,(6): 67-73.

Review of Studies on Sustained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HANShu-he1,2,ZHANGShou-ting1,PEIQiu-ming1

(1.School of Earth Science and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2.Chifeng Municipal Bureau of land and resources,Chifeng 024000,China)

Abstract: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and transi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issues in the resource research field since 20th century.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the study clarified the research process and contents of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broad research process which started in the early 1930s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with each stage holding special research contents,theories,emphasis,and so on;the domestic research process could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such as initial research stage,further academic discussion stage,comprehensive study stage and resource-based cities transition and practical research stage.The third stage is the golden phase which has nine aspects for research contents.At last,this study concludes and foresees there are follow-up research emphasis,such as 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study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s,use of more efficient and effective quantitative analysis,innovation of transition mode and model,which will meet the resource-based cities’ requirements in China.

Key words:resource-based cities;transition;sustained development;review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16)01-102-08

作者简介:韩术合(1985—),男,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从事资源产业经济、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科研工作。E-mail:hanshuhe@cugb.edu.cn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652014112)

收稿日期:2015-06-30;改回日期:2015-07-30

doi:10.3969/j.issn.1009-4210.2016.01.014

猜你喜欢
资源型城市研究综述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