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少梅
【摘 要】《基础会计》是会计及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专业课程,是学习会计的入门课程,但其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都很强,导致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入门困难。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几个能让学生快速入门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职 《基础会计》 教学策略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授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后续会计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学生初次接触到这门集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于一身的专业课程,多数感到抽象空洞、难理解,感到学习思维与初中的课程迥异而导致会计学习入门困难。如果教师不想出一套可行的策略,扫清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使之快速入门,则会磨灭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从而影响到中职生整个中职三年的学习。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快速入门,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是每个《基础会计》任课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笔者经多年不断的教学尝试,认为以下几种教学策略对中职生会计快速入门是比较有效的。
一、恰当处理教材
(一)把握教材重点难点,删减不重要的、与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
正确把握整本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一步,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只有明确了整本教材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才能科学确定教学重点难点。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我们要在展开教学前通读各部分内容,联系会计学和整个学科体系,确定该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教学,对于一些不必要的与今后所学内容有重复的知识能删减就删减,否则众多的内容会让刚入会计之门的中职生感到巨大的压力,也找不到学习的重点,迷失了学习的方向。
《基础会计》重点的教学内容是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账户和复式记账、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和财务会计报告等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技能,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掌握编制会计分录的基本规则与方法、填写会计凭证和账簿的基本要求与方法等,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他与此关系不是很紧密的都可作为非重点知识,可以不讲授。
(二)合理调整授课内容顺序
我们应遵循人的“从感性到理性”的基本认识规律,中职生动手能力强而理性学习能力弱,我们更要遵循这一规律。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学生先看到学习内容的相关会计资料,对于学习会计理论有很大的帮助。但有时教材为了体现系统性,常先介绍理论再展示相关的会计资料。此时,我们可以调整教材的教学内容顺序,把可以用实物展示给学生的部分内容进行教学,从简单的感性知识入手,让学生在心中先对将要学的知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那么学生对今后讲的理性知识自然就不再感到不可想象、不可触摸的了。
对比分析了许多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会计》,发现多数第一章都是先介绍会计的概述,讲会计的概念、特点、职能等,第二章、第三章又分别介绍了会计要素、账户、复式记账等,前三章都是抽象的文字描述。要完成三章教学任务估计要一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如果就这么按教材顺序讲,学生最有新鲜感、最好奇的第一个月全部接触到的是抽象、不可见、不可触摸的理性知识,抽象思维学习能力极差、理性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都被这些知识吓倒了,更不用说提起兴趣了。在此,我们可把第四章内容《会计凭证》调到第一章进行教学,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实物,如票据和账簿等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会计的学习内容与要求。教师把日常接触到的车票、发票等原始凭证发给学生看,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多的原始凭证,点明这些就是业务发生的证明及表达方式,再展示历年学生做的记账凭证和账簿给他们看,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会计学习是为了什么,是如何做的,用的是什么东西。有了这事先的学习与认识,再讲会计科目与账户,学生才不觉得抽象,知道编制会计分录的目的实际为正确编记账凭证,是学习会计的核心内容,知道正确入账、正确编制报表的目的,从而明确了学习会计的目标。
(三)教材内容生活化
1.导入知识生活化
《基础会计》课程有许多概念、原理、规则等理论知识,如果我们教师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学生往往会感觉陌生和抽象。设想一下,如果认真分析教材,结合教材内容构造一个来自生活的话题展开新课,学生自然会感觉有吸引力,从而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原始凭证”时,我们可以先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原始凭证,并且布置任务让每位学生搜集自己生活中所涉及的原始凭证,如交学费的发票、车票、购物小票等。通过这个搜集过程,学生对原始凭证的内容、用途等有了基本的认识,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基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上课时,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兴致勃勃,这时,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让几个同学各自说明原始凭证的来历、内容、用途等事项。发言后,教师可进行简单扼要的总结。通过展示、讨论、总结的过程,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有关原始凭证的知识要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不是靠教师单一的讲授,而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分析的结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例子,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参与生活的过程中较好地接受了新课。
2.课堂案例教学生活化
《基础会计》教学离不开案例分析,而案例的选择范围很广。教材中的案例有时离现实生活较远,直奔主题很难让学生理解与掌握。因此,选择案例要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教师可先选择一些既能够与理论知识相配合,又能够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因为案例来自于生活,学生自然感觉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讲到材料采购成本的计算时,举某同学为班采购劳动工具花了100元,而运费花了10元,则劳动工具的成本就是包括运费在内的110元。又如讲到运费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等分配问题时,先举生活案例:A、B两组人分别有20、30人,分别筹款60、40元买水果,如何分比较合理?教师提示学生采取按人头分配及按筹款金额分配两种分配方法进行计算。在讲评时,归纳出分配率及分配额的算法。如此贴近生活的例子,学生有兴趣、有能力计算。由此及彼,教师再借用这个例子讲运费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等问题时,学生自然感觉不陌生了。设想一下,如果将案例换成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其他案例,或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学生刚刚接触这门课,肯定是不能理解的。但这个过程是不一样的,因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有所不同,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教师通过选择一个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目的是以此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过渡”,让学生由浅入深,从而举一反三,通过生活实例讲解,学生不仅对所讲内容有了直观的理解,而且感觉到会计活动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学习兴趣。
二、遵循技能目标先行的原则
技能目标先行,是指教师在提出问题(任务)时,应随机提出与这一尝试问题相对应的技能目标,学生在解决尝试问题完成任务的同时,必须达到该技能目标。对于理论学习能力差的中职生来说,学习基础会计的理论过程是比较枯燥无味的,如果教师单讲理论,那整个课堂就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但基础会计的理论大都是指导操作的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相融合,如果我们适当遵循技能目标先行的原则,让学生先尝试可操作任务,让其在操作过程中感受所需操作理论及标准,学生自然会根据实际操作所需探索到相关理论知识。
比如,在讲授记账凭证的要素与填写要求时,传统的做法是先花一节课的时间一步步讲清记账凭证的八大要素及其填写要求,然后再进行填写训练。如此一来,形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理论与实践分开的。但如果按照目标先行原则,先发放记账凭证给学生试着填写,并要求不懂如何填写的学生到课本中查找相关理论指导知识,学生在操作的同时,根据自己的操作需要自觉学习理论知识,既达到了理论与实操技能双丰收,又避开了沉闷的理论课堂。
总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中职生快速地进入会计学习之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为未来的会计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玉森.基础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有效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