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视角下“空穴来风”的实际应用

2016-04-27 22:07徐艺心
青年文学家 2016年5期
关键词:他者应用

摘 要:“空穴来风”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与应用一直受到语言学界一些学者的重视,对其有过许多研究。不过大都是从语言及约定俗成性入手,追溯其来源、解释其含义及表述其用法。本文则通过一个新的视角,即将取得“空穴来风”正统地位的误用意义视为拥有话语权力的“我者”;而其原初的内涵与应用则变为了现实生活中缺少发言权的“他者”。从实际的例证中对比“我者”之强大力量对“他者”的掩盖与误解。

关键词:“空穴来风”;他者;话语权力;应用

作者简介:徐艺心(1989-),女,文学硕士,单位:成都大学,研究方向:文学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5--03

“空穴来风”这个成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书名、新闻标题、电视节目以及中学生的课本中等等。然而能够正确使用“空穴来风”一词的范例少之又少,本文便从语言学溯源,文化人类学的“他者”视角来解读该词的实际内涵、演变轨迹以及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一、“空穴来风”的语言学探源

“空穴来风”一词出自战国后期(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1年)楚国的文学家宋玉的《风赋》。相传宋玉是伟大诗人屈原的学生,在楚怀王、楚襄王的时候做过文学侍从一类的官,他的作品富有想象力,并惯于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事物,属于浪漫主义流派1。《风赋》中写道:“王曰:‘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今子独以为寡人之风,岂有说乎?宋玉对曰:‘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此段对话之意即是:襄王认为风是天地间的一种气,普遍而无所阻挡地吹来,不分人的富贵贫贱与地位高低,都吹到这些人身上。现在宋玉却单单认为这是襄王独有之风,襄王以为另有什么说法。接着宋玉便回答,微臣听老师说过,树枝弯曲之处,鸟即会来筑巢。有洞穴的地方,就有风生成。它们所依托的地方既然是这样,所以形成的风也就各有不同。实则是宋玉借题来讽刺襄王的。此处的“空穴来风”意思非常明显,即为有洞穴之处,必有风形成经过。

“空穴来风”一词在《古汉语词诠》中解释为:“有洞穴才会进来风。比喻传言并非毫无起因。”《辞源》中解释为:“谓户穴通风。《文选》战国楚宋玉《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注引司马彪曰:‘门户孔空,风善从之。唐白居易《长庆集》三五《初病风诗》:‘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后用来比喻流言之乘隙而入。”该意义《辞海》与《辞源》同。

由上可知,“空穴来风”的词语含义显而易见,但为何在实际应用中总是出现这样那样的误用呢?我们尝试着将“空穴来风”四字拆开来做字源探索。“空”字在《说文解字注》中释为:“竅也。今俗语所谓孔也。天地之间亦一孔耳。古者司空主土……是则司空以治水土为职……治水者,必通其渎,故曰司空犹司孔也。从穴,工声。形声包会意也。苦红切,九部。”由《说文》可见,“空”即“孔”也,为一对古今字。再来分析“穴”字,《说文解字注》释为:“土室也。引申之,凡空竅皆为穴。从宀,覆其上也。八声。胡決切,十二部。凡穴之属皆从穴。”在《楚简帛通假汇释》一书中有:“‘,同‘穴。穴熊,楚先祖。《史记·楚世家》:‘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上博藏三《周易·小过》56:‘取皮(彼)才(在)。,帛本、今本作‘穴。”

至此,“空穴来风”之内涵已经完全浮现出来,“空”有“孔”之含义,“孔”与“穴”意近,则“空”与“穴”当为同义连用,皆有“孔、竅”之义。而“空”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衍生出了许多新的意义,在《古汉语词诠》中阴声的“空”有九项意义,分别为:1、虚;里面没有东西;2、不切实际的;3、没有了;4、使空;5、广大;6、空中,天空;7、白白地;8、都,尽;9、佛教用语,佛教认为世界一切皆空。上声的“空”为孔、洞之义。去声的“空”则有1、闲暇;2、闲置,间隙;3、残缺;4、使之穷困;5、可乘的时机五项含义。作为本义为“孔、洞”的“空”延展出如此多的含义,基本上已经把本义所掩盖,这就要引出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了,即文化人类学中“我者”与“他者”话语权的掌控与分配问题。

二、从人类学“他者”视角解析“空穴来风”的实际应用

能够赋予符号意义的过程被称为表征(representation)。通过再现,抽象的概念和思想观念有了实体的形态。因此,“印度人”这个概念或符号就有了特定的思想内容……在殖民地文学中所描写的那样──懦弱、女人气、没信誉。这种在自体以外“再现”的存在物──一个人性别、社会群体、阶级、文化之外的实体──被称为他者(other)2。“他者”在这里是被视为一个阶级、一个群体或者说一种文化类型。我们姑且在此进行大胆地类比尝试,将“空穴来风”在实际应用中的误用当成一种“我者”文化观念,即“我者”就认为“空穴来风”是“毫无根据”之义;而将“空穴来风”一词的原初历史内涵视为一种被掩盖、被遗忘的“他者”表述,即认为“有根据”之义。虽在许多词典、辞典中为“空穴来风”正名,但错误的用法俯拾皆是,且用得心安理得。这个用法从古至今由正确使用发展到错误表达,到底是中间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是什么力量促使错误的使用方法战胜了正确的?“空穴来风”从“有根有据”变成“无根无据”的内涵转向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最明显的原因当是词义的发展演变与社会的约定俗成性。我们这里暂且不论“空穴来风”的真实含义,我们只从这种使用现象的普遍情况着手,这种语言学中所谓的“约定俗成”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权力话语?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另一个问题──权力是什么?丹尼斯·朗在他的《权力论》的开篇就“定义权力的问题”,他认为“权力(power)一词,在英语中通常用作能力(capacity)、技巧(skill),或禀赋(talent)的同义语……应用于人的能量,权力就等于潜能(potency),或参与者成功地作出表演的一般能力。”3在他看来,权力是一种“潜在的能量”。而对于伯特兰·罗素来说,权力则是“预期效果的产生”4。福柯说:“权力无处不在,这并不是因为它有特权将一切笼罩在它战无不胜的整体中,而是因为它每时每刻,无处不在地被生产出来,甚至在所有关系中被生产出来,权力无处不在,并非因为它涵括一切,而是因为它来自四面八方。”5福柯的权力理论,强调权力的生成性与普遍性,权力总是伴随着复杂的关系而产生与变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似乎可以把“约定俗成”看做一种变形的权力话语力量。

“约定俗成”最早见于《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6名称之所以称为名称,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人们的共同约定中产生的,违反了此公约而另为别称,就是不合宜的。“空穴来风”在形成之初,人们就是把有洞穴、孔洞之处则会形成风的现象命名为“空穴来风”,这个在当时的“约定俗成”以及使用中都没有任何疑问。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空”字词义的衍生与变化,“空穴来风”一词的内涵又在“约定俗成”这一大多数人的权力话语的规约下,改变了含义,变成了“毫无事实依据”之义。即便在各种词典、辞典中依然可以很轻易地查到“空穴来风”的真实意义,但是依然无法阻止错误用法的泛滥成灾。

三、“空穴来风”误用情况及处理办法举例

在鲁中石主编的《中华典故──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中对“空穴来风”的释义为“穴:洞。有洞穴就会招来风。形容事情凭空发生,没有根据。”7聂凌风编著的《有一种弯路叫成长》中写道:“古往今来,嘲笑者总是层出不穷,他们总是能够利用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恣意开一些空穴来风的恶意玩笑。”8新浪财经报道标题“深港通并非空穴来风,留意科技板块”;百家网新闻标题“但愿‘三大运营商合并只是空穴来风”;凤凰网资讯“宋楚瑜反驳不分区‘立委传言:空穴来风”。以上实例中的“空穴来风”皆为“毫无根据”之义,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非常之多。以这样的发展趋势,在“约定俗成”话语权力的规约下,“空穴来风”看来是要改变其原初含义了。

所以时代稍微近一点的词典在编撰“空穴来风”词条时,都采用了将其历史意义发展脉络一起呈现的方法,似乎颇为合理。2004年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先注释“空穴来风”的本义,即“有洞穴的地方,风就能透进来”,然后指出“原比喻出现的传言都有一定原因或根据;现指传言没有根据”。2005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语出宋玉《风赋》)。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依据的,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对此,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第一,有把“空穴来风”的两个义项都视为正确的。如杜永道在文中指出:“在社会语言生活中,使用‘空穴来风的时候,不论是采用‘有原因的说法,还是采用‘无根据的说法,都是可以的,都不能看做错用。至于这个成语在文章中的具体意思,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但是,采用现在社会上普遍流行的‘无根据的用法,似乎更合乎一般人的使用习惯。”9第二,有认为就顺应时势,将“空穴来风”的“无根据”意义直接规定为正确的意义,取得正统地位,“‘空穴来风的用法为什么就不能应时而变、应势而变呢”10?第三,有人建议表达义项为“无根据”时,使用大家已经习惯的“空穴来风”,而表达“有根据”之义时,则使用替代词语“孔穴来风”,“我们大可不必否定‘空穴来风的今义,对于指代无根据的传闻的用法予以认可,鼓励使用;而对于古义所指的有根据的传闻的用法不再使用‘空穴来风,而一律改为‘孔穴来风”11。

针对以上种种处理建议,本文倾向于采用第二种办法,即顺时顺势,坦然接受“空穴来风”的词义及语用改变,虽则有点“弱”(他者)服从“强”(我者)的意味,但终究得承认一个事实,不管持“空穴来风”本义的执着者多么坚持自己的原则,随着时间推移,且在“约定俗成”强大力量的支配下,其误用义也终会取得正统地位,而事实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点。虽带有些许无奈,但也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注释:

⑴宋玉著,萧平编著:《风赋及其它》,上海·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页。

⑵齐亚乌丁·萨达乐著,苏静静译:《文化研究》,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版,第9页。

⑶丹尼斯·朗著,陆正纶等译:《权力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⑷Bertrand Russell. Power:A New Social Analysis[J].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38(1).25.

⑸Michel Foucault.The Will to knowledge,The History of Sexuality[J].Penguin Books,1990(1).93.

⑹荀子:《荀子》,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⑺鲁中石:《中华典故──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年版,第577页。

⑻聂凌风:《有一种弯路叫成长》,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153页。

⑼杜永道:《缺失的语文课──那些被你轻视的常识》,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⑽周建成:《为“空穴来风”申请新义项》,阅读与写作,1999第五期,第15页。

⑾马广东:《论“空穴来风”的古今义及其规范》,语文学刊,2008第三期,第120页。

参考文献:

[1]宋玉著,萧平编著.风赋及其它[M].上海:中华书局,1959.1.

[2]许威汉主编.古汉语词诠[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510-512.

[3]辞源修订组.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324.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4105.

[5]许慎撰,段玉裁注,许惟贤整理.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603.

[6]刘信芳编著.楚简帛通假汇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87.

[7]齐亚乌丁·萨达乐著.苏静静译.文化研究[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9.

[8]丹尼斯·朗著.陆正纶等译.权力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9]荀子著.荀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222.

[10]鲁中石主编.中华典故──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3.577.

[11]聂凌风编著.有一种弯路叫成长[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153.

[12]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4]杜永道著.缺失的语文课──那些被你轻视的常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1.9.

[15]Bertrand Russell. Power:A New Social Analysis[J].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1938(1).25.

[16]Michel Foucault.The Will to knowledge,The History of Sexuality[J].Penguin Books,1990(1).93.

[17]周建成.为“空穴来风”申请新义项[J].阅读与写作,1999(05).15.

[18]马广东.论“空穴来风”的古今义及其规范[J].语文学刊,2008(3).120.

猜你喜欢
他者应用
女性主义视角下《武媚娘传奇》的解析
“他者”眼中的“她者”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他者视域下曹保平作品的文化反思
为“他者”负责: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