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钱谦益诗“诗史互证”

2016-04-27 07:44马语晨赵荣
青年文学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钱谦益

马语晨 赵荣

摘 要:诗史观念对中国古代文人诗歌创作影响极大。清代学者推动诗史观念进一步发展,提出“诗史互证”观点。本文以清人钱谦益“诗史互证”的诗史观为基础,分析诗史观念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钱谦益;诗史互证;《钱注杜诗》

作者简介:马语晨(1991-),女,汉族,辽宁省阜新人,辽宁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2

诗史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唐代孟棨的《本事诗·高逸第三》:“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杜甫以后,也有许多诗人被冠以诗史之称,他们大多经历了故国沧桑、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既朝代更迭,民族内部经过了激烈的斗争与融合。

一、诗可正史,史可证诗

诗史观念自宋代开始被有意地挖掘与阐发,其后各代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清人在前人诗史观念的基础上,推动诗史观念进一步发展——诗可正史,诗可证史。 钱谦益在《读杜小笺》中提出他以史证诗的诗史观,并在笺注中多次运用。如《投赠哥舒开府》诗注引用哥舒翰与安禄山“天宝十一载并来朝”,笺释“受命边沙远,归来御席同”句。这样的笺注,在《读杜小笺》中多达24处,反映出钱谦益诗可传史,史可证诗的诗史观。钱谦益在《读杜二笺》中又深化了其诗史观,在以史证诗的基础上,采用以诗正史的笺注方法,那就是史可证诗,诗也可正史。

钱谦益晚年降清后,经历了故国沧桑、身世荣辱的巨大变故,对杜诗有了更深的感悟,诗史互证思想进一步深化,在二笺的基础上作《钱注杜诗》。陈寅恪赞《钱注杜诗》说“牧斋之注杜,尤注意诗史一点,在此之前,能以杜诗与唐史互相参证,如牧斋所为之详尽者,尚未之见也。”具体表现为以诗补史。

二、钱谦益在“诗史观”的影响下的诗歌创作

(一)“明清之诗史”

自诗经开起,不同朝代的诗人或多或少的用诗记载当世之事,从杜甫开始,身处朝代更替之际的诗人更是不约而同的以诗为史。

杜甫诗作被称为诗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的诗作有强烈的记实性。安史之乱等重大事件对杜甫的个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诗人身处历史巨变的巨大漩涡之中,其独特的体会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之中,以事件参与者的姿态记录下事件的始末,故而格外真实,足以证史、补史。据《杜诗选注.杜甫年谱》记载“天宝十载,安禄山兼领三镇。鲜于仲通南诏,安禄山攻契丹,大败。”唐王朝的“开边”政策多次遭到西部各少数民族的强烈抵抗,朝廷士卒死伤无数。诗人作《兵车行》记之,“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些诗句生动地反映出百姓的辛酸与无奈,对昏君奸臣的抨击浮现于字里行间。

从《读杜小笺》到《钱注杜诗》,钱谦益一直深受诗史观的影响。而前为东林党魁、后为降清贰臣的复杂的经历反映在其诗歌中,与杜甫诗作一样可兼史。

陈寅恪称钱谦益的描写明清之际的诗为“明清之诗史”,以诗人之笔记天地之变,具有强烈的写实性。例如,诗作《一年》是钱谦益故地重游,睹物伤怀,感叹南明政权短暂,大骂奸臣误国。黄宗羲在《华笑庼杂笔》评价此诗说:“金陵一年,久将灭没,存此作诗史可也。”

钱谦益的早期创作多是记述其在明朝的官场沉浮,其中也有不少诗句记述明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以诗为史的观念已经具备,《明史.孙承宗传》记载“时沈、辽相继失……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为兵部添设侍郎,主东事。”神宗皇帝以一己私欲将孙承宗留在自己身边,导致辽东战局节节败退,组诗《戊寅九月初三日奉谒少师高阳公于里第,感旧述怀即席赋诗八章》,详记此事,“种落尽收沙漠部,穹庐直抵贺阑山。”(其六)、“心因忧国浑如醉,鬓为论兵半有霜。”(其二)等诗句均表达希望恩师孙承宗出山挽救辽东边局危机的局面,挽救国家于危亡。沈德潜评价此诗为:“此种诗可以证史。”又如 《群狐行》一首,诗人运用比兴手法,“一狐缢死锁琅珰,一狐缢死悬屋梁。”代指明毅宗将魏忠贤放置凤阳,其党羽崔呈秀畏罪自缢之事。“群狐群狐莫嬉戏,夜半睒乎雷火至”则是诗人对魏忠贤余孽将被一网打尽、走向灭亡的寓言。此诗记明毅宗以雷霆之势整治阉党之事,从中流露出诗人对新帝改革、朝政一新的喜悦之情。

(二)钩沉史事

诗歌必须承担钩沉史事之责,通过诗人之眼、之笔再现大大小小的历史图景。

杜甫不是史官,但由于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承担起史官的责任,做到了如史官般“不虚美、不隐恶”。但由于他特殊的身份——虽为朝廷官员,却地位低下,又由于各种原因“游历”各地,广泛的与百姓进行接触,在他的诗作中所展现的历史比史官记述的历史更为广阔。

杜甫的诗作中,无论是对当时诗人所处时代发生的重大事件的描述,还是对统治集团糜烂生活的揭露与批判、对百姓的艰苦生活的描绘,都是从自身亲历的情境出发,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描写,缘事而发,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虽然这些诗作中带有诗人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却也做到了客观评价,与史家无二。

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称:“《投笔集》诸诗,摹拟少陵,入其堂奥,自不待言。且此集牧斋诸诗中颇多军国之关键,为其所身预者,与少陵之诗仅为得诸远道传闻及追忆平居者有异。故就此点而论,《投笔》一集实为明清之诗史。”

钱谦益在清朝任职六个月后,告病归里,密切关注、甚至秘密参与反清活动,有关这段经历的诗作展现出比正史记载更广阔的历史。明朝遗民抗清等活动在清史之中未见详细记载,如《清史稿·世祖本纪》中对郑成功的多次抗清活动均一笔带过“九月甲寅,故明将郑成功寇潮州,总管兵王邦军击走之。”、“十三年己亥,郑成功将犯台州,副将马信以城叛,降于贼。”“九月丙午,官军败郑成功将于夏关,又败之于衡水洋,随复舟山。”《投笔集》从郑成功的反清胜利写到桂王被杀,详细记载了明朝遗民浩浩荡荡的抗清失败的始末。第一叠是为郑成功等人反清复明的胜利而作的凯歌,如《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之一“扫穴金陵还地肺,埋胡紫塞慰天心。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碪。”,记述郑成功成功进军南京,对其成功和当地百姓的支持进行热烈的歌颂;钱谦益在郑成功取得抗清初步胜利之时,正在秘密游说马进宝反清,《有学集·庚寅夏五集》小序写到“岁庚寅之五月,访伏波将军于婺州。”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称“寅恪案,此夏五集可称为第一次游说马进宝反清复明之专集。”

又如《后秋兴之二 八月初二日闻警而作》一叠是听闻郑成功兵败的消息后作,他以棋为喻,“小挫我当严警候,骤骄彼是灭亡时。”、“换步移形须着眼,棋于误后转堪思。”对前方士卒进行宽慰。“顺治十八年正月丙辰,世祖崩,帝即位,年八岁,改元康熙。”钱谦益再次看到了反清复明的大好时机,在《后秋兴之十》第四首中,他以愉快的心情写到“毳帐喧呼夜赌棋,朝来剺面枕尸悲。”;第六首“而今好击中流楫,已有先声达豫州。”、第八首“日吉早时论北伐,月明今夕稳南枝。”这些诗句都充分表现出钱谦益满怀复国之望的愉悦之情。

钱谦益降清、反清的独特经历使他笔下记叙明清之际的诗作比一般的明末遗民诗人的诗作展现了更加广阔的历史画面,而降清的忏悔、积极参与反清而失败的复杂情绪也使得钱谦益入清后的诗作的情感更加细腻、丰富。钱谦益在《有学集》、《投笔集》中记叙现实的诗作也是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写成,抒发了其对于江山易代的特殊感受。

三、结语

诗史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根深蒂固,随着历代学者的不断阐释,诗史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对钱谦益诗史观及其诗作的分析发现,诗史观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影响极大。虽然诗史由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生活境遇的诗人创作而出,但诗史的创作者都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展现了特定历史中比史书记载更为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了时人对社会动乱、江山易主的独特情感。

参考文献:

[1][清]钱谦益.钱曾笺注.牧斋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陈寅格.陈寅格集.柳如是别传.[M].北京:三联书店,2001.

[3]丁功谊.《杜诗三笺与钱谦益诗史观的深化》.明代文学与科举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猜你喜欢
钱谦益
《柳如是别传》研究综述
钱谦益“转益多师”诗学思想的实践
浅析钱谦益的诗学主张
钱谦益的乡居书写及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两朝领袖』钱谦益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士与仕:推开钱谦益隐秘的心灵之门
钱谦益“别裁伪体亲风雅”文法思想析论
杜诗三笺与钱谦益诗史观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