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祥
摘 要:心理学是一门运用广泛且实用的科学。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心理学应用于教学工作中,知晓学生的心理需求,运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心理需求;小学语文;教学
需要,是所有人的本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美、自我实现。对于小学生来说,需求心理主要是爱、求知、尊重与自我实现。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着许多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学内容
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结合教学实践,以设定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项,很多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大多来源于学习。学生期望轻松地学习知识,课堂任务繁重、气氛压抑却严重违背了他们的心理预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和素材都是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而精心编排的。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钻研新课标和教材内容,寻找切合小学生心理需求的切入点,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及求知欲。例如:选择经典的故事,通过故事的发展走向,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出学生的思考。再逐一根据人物语言、故事发展及人文思想等,为学生逐步解答,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使他们在不断的求知中,获得知识。
小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未知事情充满好奇与疑问。在教学中,只要教师细心发现、合理利用,就可以抓住各种教学契机。教师可以将心理学与教育学相结合,为学生设计“激发—求知—探索—已知—总结”的教学结构,先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创造,得出已知,再经过总结,得出科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建立学习信心,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使学生的需求心理与学习能力相互渗透和促进,提高学习效率。
二、依据学生需求心理,建立合理的学习期望
在教学过程中,设定合理的学习期望,这对于学生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过高的学习期望,会造成学生学习过度紧张,学生压力过大,心理负担过重,久而久之,学生会丧失对学习的热情;过低的学习期望,会使学生的心态过于松散,学习进程缓慢,反而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因此,在建立学习期望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心理,依照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知识,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巧妙地引导他们的思维。教师不能只以自己的节奏为主导,自己讲得慷慨激昂,不顾学生的教学反馈。教学是一项技术,而善于运用心理科学的教育,是更高超的艺术。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幽默的语言,让学生身心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善于运用艺术性的教学技巧,以多种方式巧妙地影响学生,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懂得言语的巧妙应用。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语文教师不能以自己对文学的理解程度来要求学生,要知晓语言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发挥语言的暗示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制定合理的学习期望,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自我提高
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除了求知需求以外,还有被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他们希望被爱、被尊重,并且渴望展示自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在授课方式及目标设定方面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更要在最终评价时运用科学化、人性化的鼓励方式,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体验,通过适当、正确的评价,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隐藏着强大的潜能,教师的责任就是去细心挖掘这些潜力,给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成功的奖励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满足感,这种喜悦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从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创造轻松、平等的环境,给予学生最大的理解和宽容,并在这一过程中,查找学生的不足,提出有效性的改进策略,以肯定、赞扬、鼓励的评价方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通过相应的指点,激励学生健康向上地全面发展。
健康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进而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要善于分析小学生需要心理的特点与发展,从而通过满足需求、预测需求及引导需求等方面入手,运用现代的科学教学方式和合理的评判方式,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5(8).
[2]余静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J].江西教育,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