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
摘 要:在信息化社会中,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作为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却逐渐式微。这与社会的发展状况明显背道而驰。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现状可以用三个缺失来形容,在重负中惨淡经营,奄奄一息。要让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活起来,就要从课堂入手,从课堂的要素入手,大胆“放权”,盘活整个课程。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放权;实践
随着科技的发展,资讯传播迅速,高等院校计算机课程的职能也在悄悄转变。计算机课程由专业课变成了每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由单一的计算机基础,逐渐向编程类、应用类课程深化。这说明,计算机技术是今后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
一、当前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的现状
1.学校不重视
像计算机基础课程一类的公共基础课,在有些学校中隶属于公共基础课部,与语文、素质教育课、体育在同一个建制下。对于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学校一般采取的都是得过且过的态度,因为公共基础课确实不是一项能摘金夺银、创造荣誉的课程,不能成为学校的“拳头产品”。因此,学校对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造成了投入少、更新少、评奖少、管理少的局面。
2.师资水平不高
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么是临近退休的老教师,要么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要么是行政人员兼课。那些正当年、技术上有专长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或者不被允许教计算机基础课程。老教师有经验,缺新意;新教师有新意,缺经验;行政人员有心而无力,或者有力而无心。这样的师资水平,限制了计算机基础学科的协调发展,整个学科死气沉沉,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学研统一。
3.学生无兴趣
嚼过的馒头不甜。学生在高中时期已经上过信息课程,对于office的应用已经有初步的基础,那么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高中的信息技术课有什么区别呢?在高中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大学仍居庙堂之高不进行改革,势必在某些方面有些落伍,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样的教学当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即使是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在高中阶段也已经见识过了,没法再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对策
1.提高教师的重视程度与投入水平
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与引领者,要提高课程的水平,必然要提高教师的水平。有些教师不是没有水平,而是没有兴趣。对于这部分教师,要用多种手段激发其重视程度,诱发其投入热情。如何提高教师的投入水平呢?
笔者认为是要放权,让教师自己去组织课堂与考试。以往的做法是全校都用同一本计算机基础教材,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样的教材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师来说,可能是几年都不变,也可能是看了根本不感兴趣。教师都抱有这样的看法,怎么能提起兴趣教学生呢?每个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可以自己编写讲义,让教师教他们擅长的,教他们想教的,教他们认为比较重要的。每个教师可以选择舒服的教学进度,在其擅长的领域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讨论,让学生得到实惠。让教师自己选择考试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不拘泥于一种,随心所欲。放权,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身的力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2.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
很多新教师,有冲劲有想法,希望在自己入职的头几年中就崭露头角。这是很好的想法,学校就是需要这样的新鲜血液不断滋养、激励。但是这些教师的问题就是教学基本功不扎实,好意气用事,应对突发的课堂事件有些力不从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改革创新的勇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必须引导这些新教师进行学习,通过理论的学习、自身的观察以及实践的锻炼快速成熟起来。学校或者学院,可以对新教师进行职场规划教育,开办“青年教师学校”,指派有经验的老教师一帮一、一对一进行指导,这些都是有很多成功案例的好办法。
3.引进实践型人才,拓宽学生视野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中,纯用书本理论灌输明显不符合学生的胃口。从目前学校的用人机制来看,并不利于实践型人才常驻学校,因为“逢进必考”与“35周岁”的门槛还是更有利于年轻人。而在IT企业中摸爬滚打、千锤百炼出来的业务骨干,一方面在考试方面毫无优势可言,另一方面也没有到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需求。
虽然不能长期引进,但是可以与企业长期合作。在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技术员/教员”的身份界限就模糊化了。学校可以赋予技术员更多的自治权,为学生展示最新的技术,而达到提高学生兴趣、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总之,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改革要从课堂入手,重视师生的心理特征,运用“放权”的手段,淡化理论,强化实践,还课堂给教师,还兴趣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宋艳.如何加强高等院校计算机实践教学[J].福建电脑,2015(11).
[2]庞国莉.《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5(12).
[3]艾肯吐迪.浅谈中职学校计算机实践教学法[J].科技教育,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