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优化研究

2016-04-27 07:46马丽卿张馨文
新校园·上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经济新常态人才培养

马丽卿 张馨文

摘 要: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了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旅游业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这就对培养旅游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遵循市场化、国际化的导向,重新定位教学目标,通过改革办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优化师资队伍等方法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

从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下行态势,三十多年10%左右的高速增长已成为过去。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新常态”一词,同年11月,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主席又指出,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速度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2011年、2012年、2013年和2014年,我国的GDP增长率分别为9.3%、7.7%、7.7%、7.4%(见表1),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该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

近几年来,旅游经济的增长率明显超过GDP的增长率以及第三产业的增长率,成为第三产业的领头产业(见图1,图2)。据观察发现,与速度放缓的中国经济总体相比,我国旅游经济却出现了增速更快的发展特征,旅游业应当成为第三产业的新增长点。

新常态的出现促使旅游业的定位和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市场定位从依赖高端客户到挖掘中低档消费者;旅游资源的开发从盲目扩张到有效整合;规划产业发展从观光旅游到休闲体验度假游。这些新的形势和新的特征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对培养旅游专门人才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如何顺应形势发展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二、国内旅游高等教育现状

1.发展态势迅速,办学目标模糊

1992年,国家教育部建议全国部分拥有旅游相关专业的高校创办旅游管理专业,从此旅游专业发展态势迅猛,旅游专业教育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空前发展。至2015年,全国招收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565所,招收旅游管理类高职高专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有1068所,招收旅游管理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有933所。旅游专业迅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在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弊端,比如缺乏系统的理论建设,许多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宗旨不明确,在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上直接照搬其他学校,缺乏特色。在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致使许多毕业生从事非旅游相关工作,这是对国家资源和学生时间的双重浪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2.培养规格不适合行业要求,人才需求失衡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同义务教育一样,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理论课程上,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技能,这种情况导致实用型人才越来越少。旅游院校培养出的大多是为餐饮业和旅行社服务的一般人员,他们理论知识较强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而真正有工作能力及管理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非常紧缺,这就导致了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和市场所需求的人才之间的错位。

3.教师入职门槛低,人员流动性大

与其他的传统学科相比,旅游专业教师在校教学的平均周期较短,流动性大,大批有潜力的青年教师不断流失。据不完全统计,各旅游院校教师在校授课的年限平均不到10年。旅游业发展迅猛,高校旅游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大批学生选择旅游专业的同时,也使得教师资源供不应求。正是这种师资力量紧缺的状况,造成了旅游专业在招聘教师时提出的要求越来越低,一些高校中很多其他学科的教师因为专业相关或相近都被转聘来,他们本身就对旅游专业知识一知半解,讲课毫无新意。

4.校企沟通不畅,实训基地缺乏

旅游业的特殊性要求旅游高校必须走出校门和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旅游发展的新形势。但在我国,高校与企业之间大多只有面子工程,多数院校偶尔聘请业内专家来校开讲座,难以实现良好沟通和交流的目的。此外,旅游高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不重视,学校安排学生实习并没有固定的地点,实践基地建设受到制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三、新常态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定位与导向

1.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定位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时期的旅游从业人员必须兼备理论知识和业务素养。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重中之重。为了培养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对旅游实践教学进行更精准的定位。高校不应单单将实践教学变成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更应该将其定位为系统性和控制性环节,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融合、渗透、制约。旅游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种个性化的教学,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制订完整的培养方案,企业提供相关的实践场所。

2.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导向

面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形势,在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实践能力、突出创新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旅游专门人才理念的指导下,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坚持市场化、国际化、全程化导向。

第一是市场化,为了应对更高的要求,迎接新的挑战,旅游专业教学应当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走市场化的办学之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高级专业人才;第二是国际化,我国正在由旅游大国逐步向旅游强国迈进,作为这样一个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旅游业要求旅游专业教学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思维的创新型人才;第三是全程化,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基地建设的筹备中,必须全方位体现和贯彻实践育人的核心导向,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使实践育人导向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落到实处。

四、新常态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

1.调整培养目标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行业,下至基层的服务人员,上到中高层的管理人员,还有具备前瞻眼光的专业领域研究人员,这些都是旅游业需求的人才。因此,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层次性。各大高校应该将旅游本科教育定位在培养有创新能力、有特色的应用型高素质专业人才上,而将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为强调技能培养的中低层次岗位人才上。在研究生教育上,应在以学术导向为主的基础上,重视职业导向。

二是应变性。旅游行业具有较大的动态性,单纯的技术型人才或理论型人才已经不符合市场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是每个从业人员的最终目标。旅游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储备的基地,必须积极面对新的挑战,时刻保持良好的应变能力,从而制订出符合新形势的人才培养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优质的综合素质人才。

三是多样性。旅游业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的旅游业对人才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制订培养目标时要重视多样性,充分利用自身的特点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

2.完善课程体系

一是夯实专业基础。旅游业的综合性决定了它的课程涉及多种专业,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基础课程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今后学生学习专业核心知识提供了能力和动力。目前我国的旅游高校将这些基础课程设置在低年级,但大多学生考过就忘,对后来的核心课程学习起不到帮助作用。因此,就如同理论知识要联系实际一样,应在基础课程中穿插安排专业课程,两者保持一致,使学习事半功倍。

二是合理编排课程。当前我国多数旅游高校开设的必修课程都远远多于选修课程,并且对选修课程的重视度过低,这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旅游业作为一个多元化的行业,每个学生又对于未来职业去向的选择都不尽相同,过多的必修课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提供一种自由的教学模式。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旅游专业的课程设计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虽然教育界已经认识到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性,但由于中国传统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旅游高校应当拓展实习实训的教学内容,面向新业态开辟新的实习点,将学习模式从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变为学生主动走进社会、深入行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优化师资队伍

一是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改进教师招聘机制是优化师资队伍的重要方法,聘用双师型人才为主力,同时聘请各个层次的教师为辅助。此外,旅游高校还应当聘请一些旅游行业的专家学者来校兼职教学,便于学生把握行业动态和旅游业的走势。同时引进国外的优秀教师来充实师资队伍,带动学生和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发展。

二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旅游高校要想和国际接轨、和新的旅游发展新形势接轨,必须将教师团队向“双师型”发展。首先,要加强在职培训工作,对教师进行行业技能再培训,在实际操练中磨炼已经许久不用的基本技能;其次,鼓励教师去企业中挂职,深入行业学习,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最后,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外考察进修,加强国际间沟通能力,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国际思维。

三是强化教师科研意识。身为教师,教学和科研需要齐头并进。一方面,在课堂上通过和学生的互动发现自己在教学中产生的问题,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研究得出的成果又可以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解决问题,这种良性循环会激发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热情,促进教师的发展。

4.改革办学模式

一是校企合作。当今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同时用人单位也因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如果旅游高校与旅游企业签订协议,将会大大缓解双方的烦恼。学校将目标放到规模大或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并对其进行全面考察,两方派出专家根据市场需求制订培养计划。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企业派出专业人才就实践对学生进行指导,从而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综合素质人才。

二是区域合作。旅游业区域化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或合同,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它包括区域之间的旅游合作和区域内部地区与地区间的旅游合作。旅游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可以共享各地区的优势资源,同地区间结成联盟相互补充,共建大型实践基地。

三是跨国合作。经济新常态下,高校为寻求优势互补的机会,必须和国际接轨,走国际合作的发展道路。中外合作办学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趋势,改变封闭办学的理念,跨出国门,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留学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旅游新模式,培养出更多的国际化优秀人才。

5.端正学生心态

旅游业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其就业前景大好,但相较于其他层次的毕业生而言,本科生进入旅游行业的概率是最小的。究其原因在于,旅游业是一个服务性突出的第三产业,很多大学毕业生自视甚高不愿为他人服务,这种偏差观念的影响下,本科生毕业后大多选择考研、出国或从事其他行业。基于以上的分析可知,学生在报考前和在校时根本不了解旅游业真正的行业内容,也没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加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刻不容缓。

首先,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一次职业教育,让学生在刚入学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旅游行业以及成为一名旅游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摆正学生对旅游业的认识;其次,在学年中段学校安排学生进入酒店、旅行社实习,让学生清楚工作和学习的区别,让学生体会什么叫做顾客才是上帝;最后,在即将离校前,结合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就业心态,不好高骛远。

五、结语

经济发展新常态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形势,也对旅游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应用型较强的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应该顺应时势,找准教学的目标,准确定位,优化教学体系,按需培养人才,为旅游业输送高质量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14[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2]田里,马勇,杜江.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关俊利,吕观盛.高等院校旅游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思考[J].旅游论坛,2011(6):133-135.

[4]钱雨.旅游区域化——中国旅游业发展新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08(18):192-193.

作者简介:马丽卿(1962- ),女,上海市人,教授,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海洋旅游开发、旅游教育等的研究。

张馨文(1991- ),女,浙江海洋大学2014届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经济新常态人才培养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