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珂
(红河学院商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基于社会需求的国贸专业人才能力体系培养研究——以红河学院为例
杨珂
(红河学院商学院,云南蒙自 661199)
摘 要:国贸专业能力体系的构建基于不同的层次和目标,本文章从社会需求的角度,考察用人单位对国贸专业人才四个方面的素质即思想道德、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借此分析了国贸专业人才能力体系培养的三个阶段。并以红河学院为例提出西南地区地方院校在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体系的培养中,应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合作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国贸专业;社会需求;人才培养;能力体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经济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浪潮,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称国贸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并对专业素质的要求越来越具体。国贸专业人才综合能力体系的培养和构建也成为目前国内众多高校专业建设的重点,然而各高校由于综合实力和生源质量的不同,对于国贸人才培养的层次和目标的设置必然不能千篇一律。西南边疆地区的地方高校在教学软硬件条件上相对落后,生源质量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地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而长期以来,对于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一直是以供给为导向的,这使得外贸人才多而不精,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甚至出现了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选择非对口行业就业,另一方面是外贸企业招人难的现象,学而无以致用的矛盾逐渐显现。因此探索地方高校在国贸专业人才能力体系的培养中应如何有效避免综合实力上的劣势,以当地外向型企事业单位的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本地区经济贸易特点、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对于推动地方高校国贸学科建设,还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层次
根据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四年制本科培养计划要求,国贸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法律与惯例,掌握经济外贸类知识及技能,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和较强交际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贸易、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
具体来讲,对国贸人才的培养又可分为三个层次[1]:第一个层次是培养具备扎实的对外经贸理论的研究型人才,侧重于对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国际市场运行规则,以及各国对外经贸战略和前沿理论方法的研究,毕业生具有独立从事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的能力,能够胜任专业相关的研究和管理工作,这类人才主要由一些重点高校培养;第二个层次是培养外贸领域内决策、管理、研究和实务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把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政策和实务,同时具有良好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技能,能从事外贸专业领域的工作,这类人才主要由财经、外贸类院校培养;第三个层次是培养掌握业务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外贸人才,主要要求毕业生较为系统的掌握国际贸易理论以及贸易营销、单证、结算、报关报检等实务技能,结合地方经济及外贸企业发展需要,能在海关、及外贸、物流报关等企业从事外向型工作,这类人才主要由各地方高校培养。
(二)西南地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
东中部地区的重点院校和财经院校由于综合实力强、基础好、起点高,侧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研究型的高端人才。而对于地处西南边陲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设置过高的培养目标希望与东部重点高校相竞争显然不切实际。[2]就这些地区对国贸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而言,多数用人单位倾向于实践能力强、上手快并且熟悉当地经济贸易特点的专业人才。如果能直接面向当地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结合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特点来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操作能力,所培养的人才才能显现出最大的价值,才会有利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当地本科院校应基于第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来培养国贸专业人才。例如目前云南省仅有红河学院、玉溪师范学院等少数几所地方本科院校开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面对的主要是滇南、滇东南地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而这些地区和越南、泰国、老挝等东盟国家都有着密切的经贸往来,因此这些地方院校在培养中除了要强调基础的贸易理论外,应切实了解云南与东盟国家贸易发展的特点,熟悉当地企业和习俗,甚至能用当地语言进行交流,让毕业生具备自身的突出特点,同时与东中部地区院校的毕业生区别开来,避免放大综合实力弱的劣势。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地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及国贸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笔者对40余家云南及红河州本地的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些用人单位包括了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各类企业。由于近年红河学院国贸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各类企业,因此在调查中我们选取的企业数占到总数的90%,而且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技能的要求更高更准确,可以使调查的结果更有针对性。我们最终整理的有效和有用问卷为31份,其中有11家外向型企业,即有进出口业务或主营为国际货运、报关等的企业,另有5家为金融类企业。
在问卷的设计中,除了了解用人单位国贸人才需求的总体状况外,我们把反映专业人才综合能力体系的四方面素质,即思想道德、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调查的问题。[3]虽然对于不同的社会需求,四种能力素质的重要性不尽相同,但在人才培养中都不可或缺,是衡量一个人才专业发展的综合性指标。对于云南省特别是红河州本地企业来说,其所要求和侧重的专业人才的能力,与东部发达地区有着较大的不同。
总体上看,在考察这四方面能力素质的重要性比重时(图1),本地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专业能力”,被赋予了33%的权重,其次是“思想品德”30%,而“基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重则相对较低。
图1 您综合能力体系四个方面的比重应为
认为用人单位对四种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如下:
(一)对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
思想道德素质,反映的是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道德修养、社会品德等思想品质,是评价和判定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良好的思想道德体现在工作当中就是爱岗敬业、踏实工作;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团结互助、真诚待人等方面,这些素质虽然不会直接提高一个人的工作效益,但是对于整个公司和团队来说,这是可以依靠和信任的,也是一个职场新人长期发展的基础。很多用人单位开始都希望招聘思想道德好,能够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贡献的人。
从调查来看,目前大学毕业生不安心本职工作频繁跳槽,究其原因,有近半的受访企业认为是“不愿吃苦,追求享受”造成的,这就是道德品质不高的体现。而用人单位招聘时最看重的基本素质中(表1):选择较多的 “团队合作精神”(58.1%)、“责任感”(51.6%)、“职业道德与忠诚度”(25.8%)等也都属于思想道德素质。
表1 您更看重国贸专业人才哪方面的基础素质(多选)
(二)对基础能力素质的要求
基础能力素质,集中反映了国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人文、自然科学、外语、计算机以及社交礼仪等方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一个人才全面发展的保证,是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国贸专业毕业的学生只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能力,学什么都相对较容易,也易适应。正是基于这一点,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基础能力也格外重视。
我们遴选了基础能力中四个较为重要的方面:“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文字功底”、“社交礼仪”来进行考察,从选择结果看出(图2),社交礼仪排在第一,说明大学生在与领导、同事及客户的沟通交流中,良好的社交礼仪是工作事半功倍的基础。此外,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由于其适用性和功能性也很受关注,在各类证书的认同度中,用“英语四六级”证和“计算机等级证”认同度都非常高,这两者的成绩受到关注的程度也仅次于专业技能课成绩。可以看出,这些工具性的基础能力是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
图2 除专业技能外,您认为人才最应具备的基础能力(多选)
(三)对专业能力素质的要求
专业能力素质是毕业生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水平的反映,是能否适应和胜任国贸专业实际业务工作的核心与关键。专业能力分为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专业基本理论主要通过相关理论课来完成,专业技能则通过实务类课程以及各种专业实践课来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学习成绩中(图3),“专业技能课”成绩最受用人单位所关注,关注率达71%,尤其在外向型企业中,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图3 用人单位关注的学习成绩的类型(多选)
此外,用人单位认为国贸毕业生最欠缺的能力中(图4),“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外贸业务能力”排在前列,这些能力的缺失无疑都和专业能力的薄弱有关。对于当前大学生难以承受当前工作频繁换岗的原因,除了不愿吃苦追求享受外,由于专业技能难以适应现有的岗位工作,从而觉得工作压力大的比例也很高。
图4 用人单位认为国贸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最欠缺的能力
(四)对创新能力素质的要求
创新能力在本次调查中的企业中认为重要的比例并不高,主要是因为创新能力在毕业生就业的初期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一般要经过一段时期的业务磨练,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十分熟练才会激发进一步的创造性思维,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新能力就不重要。从调查结果看(图5),“社会实践调查”,“毕业实习”以及“各类学术竞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调查活动能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和阅历,以及对事物的感知;实习则能即时的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再把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求助于课堂;而学术竞赛能使学生们更加创造性、竞争性的运用专业知识,这些培养方式和渠道都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
图5 您认为哪些渠道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多选)
从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本地用人单位最注重的还是专业能力,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这在实务型的外贸企业中体现尤为明显,他们非常需要立即能上手的专业人才如报关员、单证员等。另外,除了专业能力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尤为重视,它对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有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学习阶段切不可忽视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养成。基于社会需求导向以及国贸本科专业学习的特点,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基础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为刚入学的前二至三个学期。主要通过通识课如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社交礼仪、文献检索等课程来进行训练。这些课程由于不涉及专业知识,容易被学生所忽略,往往认为通过就好,到了后期接触专业课后才发现基础不够牢靠。而国贸专业自身的特点又决定了英语、计算机应用、社交技巧等素质都是以后发挥专业特长的基础。比如许多双语课程必修具备良好的英语应用基础;外贸、物流等实践操作离不开互联网;而在国际商务谈判中沟通技巧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在学生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就强调基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教和学两方面有意识的注意基础能力的训练。
第二阶段为专业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时间一般为第三至第七个学期,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两部分。专业基础主要由各专业理论课程来构建,是专业发展、知识技能运用的基础,主要由微、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世界经济概论、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合作等课程来承担。专业技能主要由一些实务类课程来训练,如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国际结算、商务沟通等,这类课程在于强化操作技能,从而能够很好的与今后的就业相对接。
第三阶段为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阶段,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业务拓展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上,通过教学实践各个环节的学习和训练,包括学年论文、科研项目、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时间集中在第四学年。创新能力往往不受重视,但其对个人的职业生涯能达到何种高度有很大影响,因而如何合理安排好各个环节的时间非常关键。此外,平时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科研、实践项目来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
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从课程上看主要由第一学年的“两课”来体现,时间上应属于第一阶段,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往往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不以前期“两课”的结束而完成。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理论性太强,往往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点滴积累、潜移默化。“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互助……”这些优秀品质的养成必须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入手,教师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学生随时自省,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由师生共同塑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师风、学风,并通过课堂、公益活动、道德教育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4]
根据社会需求的导向,红河学院这类边疆地方院校的国贸人才培养目标应是致力于培养掌握贸易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熟悉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贸易惯例,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针对国贸专业人才能力体系培养的各个阶段,结合红河学院“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应重点考虑以下培养思路和建议:
(一)根据社会需求状况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
首先,当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参照国内重点院校,而由于培养目标层次上的差别,有些课程未必具有普适性。在保留国贸核心理论课程的基础上,有必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状况和自身特点,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使得课程体系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增加部分口径较宽的课程、实务类课程,调减内容重复的课程、与国贸专业相关性较低的课程。
其次,选修课的设置应具有广泛性和可选择性,并应加入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课程,并设成限选课。这些课程能让学生在就业前就对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进出口情况、对外经贸合作现状等有一个概括性了解,毕业后能更好地为地方对外贸易发展服务。如以“中国东盟经贸关系”、“中越边境贸易概况”等为内容的课程很有意义,但由于对自己专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定位的认识存在偏差,这类课程往往不受学生重视。学院应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准确定位。
再次,增设小语种课程。在外向型企业中,对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运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红河学院国贸专业已开设了商务泰(越)语课程,根据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学生还是用人单位,都提到希望能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尤其是利用面向东盟的区位条件,学好越语、泰语、柬埔寨语等小语种能为以后在外向型企业就业加码,这也应该是红河学院毕业生专业能力的特色。
(二)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红河学院国贸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性学分的比重偏低,目前仍不足50%,而结合社会需求和往届毕业生的情况来看,实践学分应在60%以上为宜。而且尽管有不少实务类课程开设了实践课,但这些课程之间存在相互脱节或是内容重叠的现象,学生对整个国际贸易流程的系统性、完整性训练不够。从调查结果来看,国贸学生要体现其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实务操作能力如报关、报检,外贸函电,信用证开立与审核,进出口成本核算,制单填单等能力都十分重要,这些都需要在实践教学环节来培养和锻炼。学院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再适当增加实践学分,同时形成“实验、实践、实习”多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模拟实验是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即时认知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初步的操作技能;实践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步骤,通过有效的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使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同时通过实践反馈予课堂,补充自己欠缺的能力;实习则可以让学生在步入社会前充分的对整个工作过程、业务流程进行学习和体验,学生不仅要在实习中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还要学会如何与人沟通,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学院应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外企业的资源,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派遣学生到外贸企业实习,使学生提前接触工作岗位,熟悉工作流程,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积极把企业请进来,通过聘请企业专家人员以讲座、模拟课堂、开放式交流等形式来指导学生,增强理论与实践间的互动。特别要争取与红河州本地专业对口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经常性的收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反馈意见并以此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本地外贸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岗位较为固定,不可能接纳大量的实习生,所以学院应挑选部分有志于从事外贸工作的毕业生进入这类企业实习,并且须有时间和内容上的保证,这样有利于企业选人用人,也可以给学生真正锻炼的机会。同时,应根据专业的扩展性来选择合作企业和实习实践基地,除了外贸企业外,还应选择一些物流、报关、金融等类型的企业,这些企业也符合国贸专业学生的就业面向,可以丰富其就业结构,缓解同质竞争压力。
(四)建设一支“多功能型”的师资队伍
好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力量,红河学院的国贸专业教师大多来自高校,虽然理论知识过硬,但都普遍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这样的情况下教授外贸实务知识,难免对业务操作中的实际困难和理论的适用性把握不够到位。学校可以派出一些专任教师前往外贸企业以及相关部门去学习或是兼职,利用和用人单位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来熟悉企业的日常运作和业务处理情况;也可以安排去职业培训学校进行短期进修,以此增强教师业务操作的实际水平,使其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此外要鼓励培养和引进“双师型”和双语教学型人才,促进专业教师从单一教学型人才向教学、科研、实践的综合型人才转化。“双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教师缺乏业务操作能力的问题,能够很好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把握社会需求的最新动向。因此应大力鼓励教师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高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鼓励学院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5]把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成功经验引入课堂教学和实训环节。双语教学的改进一方面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另一方面也需从师资的角度进行调整,让双语教师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找到外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契合点,提升对双语课程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雷洪.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改革[J].肇庆学院学报,2005(8).
[2]吴海兵,李丹.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2011(6).
[3]胡俊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4]余茂辉.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J].池州学院学报,2013(6).
[5]朱德开,周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合肥学院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13(1).
[责任编辑 贺良林]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Based on Social Needs——A Case Study of Honghe University
YANG Ke
(Business College,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99,China)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ability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is based on different levels and objectiv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need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four specific requirements—thought morals,basic ability,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by employers,and analyzes the three stages of ability system in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 cultivation.As a case study of Honghe University,the paper put forward that in the cultivating of ability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alents,the local colleges in southwest regions should carry on the setting up of curriculum system,practice teaching,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teachers troop construction to reform.
Key words:International trade major; Social needs; Talents cultivation; Ability system
作者简介:杨珂(1983-),男,云南石屏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红河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社会需求导向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YJG1317)
收稿日期:2015-10-12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2.032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6)02-01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