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昆明童谣的传承现状与传承途径研究

2016-04-27 02:01王建陵牛雅兰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传承途径现状

王建陵,牛雅兰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昆明 650500)



老昆明童谣的传承现状与传承途径研究

王建陵,牛雅兰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昆明 650500)

摘 要:童谣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然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作为传承主体的青少年对童谣鲜有耳闻。文章以昆明童谣为例,通过多种方式调查其传播现状,并从传播学角度研究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分析老昆明童谣的传播要素、传播途径、方式,以及影响老昆明童谣传播效果的因素,对老昆明童谣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

关键词:老昆明童谣;传承;现状;途径

“一只螃蟹八只脚,两只眼睛,那么大的壳……”[1]这些荡漾在许多昆明人童年记忆里的熟悉韵调,就是老昆明童谣。如果说翠湖、金马坊就是见证老昆明城变迁的丰碑,那么小锅米线、卤饵丝是老昆明人心中无法抹去的一股家乡味道。而老昆明童谣则当之无愧是无数老昆明人的漫漫成长记忆中的深深烙印,亦是那股童年的昆明味道。

一 老昆明童谣在青少年中的传播现状调查结果

童谣的传播受众毋庸置疑是儿童,但青少年对老昆明童谣有一定认知,相对会更熟悉童谣。因此,笔者选择昆明青少年群体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笔者选择了当地几所老牌公立学校,A小学和B学校(初中部)两所学校的学生、家长、老师和C小学、D(初中部)的老师进行问卷抽样调查,这几所公立学校较其他学校招生范围主要集中于昆明本地的青少年或持有昆明户口的青少年,因此这几所学校的学生对昆明本土文化有一定认知,符合此次调查对象的标准。调查中发放问卷600份,有效570份,作废30份。调查其传播要素,传播渠道以及传播环境和传播效果。

(一)青少年

笔者将青少年群体分为小学的1~6年级(每个年级40份)和初中的7~9年级(每个年级80份)2个整体进行分析,部分结果如下:

图1 老昆明童谣掌握情况

图2 老昆明童谣获取渠道(可多选)

图3 青少年使用昆明方言情况

调查显示,当前青少年对老昆明童谣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首先,大部分青少年对老昆明童谣的知晓数量仅限于1到3首,仅知道“城门城几丈高”和“东寺街,西寺巷”这类广为流传的童谣。而年纪较小的青少年,即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对老昆明童谣较陌生,“一首也不会”的青少年占相当的数量。其次,青少年知晓老昆明童谣的渠道依次为:同学玩伴、家长教授、学校老师、电视节目和网络。同时发现,小学青少年群体获取渠道同学和家长教授的数量不多。

(二)学校老师

对四所学校的40位老师的调查侧重于学校是否开展过老昆明童谣或相关昆明本土文化的学习活动,和教授老昆明童谣的计划等。在开设老昆明童谣的学习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只有一所小学开设过学习昆明本土历史文化的活动,而另一所小学的老师表示学校正在筹备。而初中较小学学生的学习任务更加繁重,所以调查的两所中学,还未开设过学习昆明历史文化的活动,其中一所学校的两位语文老师表示在上课期间讲到过。

(三)家长

对A小学和B学校两所学校学生的80位家长进行的调查,侧重于家长使用昆明方言的情况以及教授老昆明童谣的情况,其中,“你会把你会的老昆明童谣教给你的孩子吗?”是关于从家长角度,传播给孩子老昆明童谣的主动性;“平时你与孩子交流会使用昆明方言吗?”是关于家长在在家庭中构建传播老昆明童谣的环境。

图4 家长与孩子交流使用昆明方言情况

调查显示,当前部分家长会把童谣教授给孩子,但由于方言语境有限,造成老昆明童谣不能得到当代昆明青少年的广为传唱。

白驹过隙,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老昆明童谣的传播情况不容乐观,为捍卫我们异彩纷呈、兼顾民族特色和滇池文化的春城文化,研究老昆明童谣在青少年中的传播效果,以及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具有深远意义。

二 老昆明童谣在青少年中传播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传播效果是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递出的信息被受众接收以后所产生的有效结果。[2]就老昆明童谣在青少年中传播效果而言,影响其传播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播者

在传播活动中,传播者占据主导地位,传播者将其想要传播的信息通过一定媒介就可以传播出去。[3]任何人皆可成为传播者,而在童谣传播活动中,传播主导者分为三种:老师、家长和青少年。老昆明童谣的传承现状也受他们影响。

1.老师在传承和本土文化方面关注较少

有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知晓老昆明童谣是通过老师教授或学校教育数据比例最小,老昆明童谣的教授活动和老师的传授意识也鲜有。现在青少年处于中小学阶段,由于学业虽年龄的增长而日益繁重,他们的大部分时间也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但是现在学校教育在兼顾课本知识教学的同时,更多的是教授我国的中华文化,却对昆明的本土特色文化鲜有传授,导致孩子们对老昆明童谣的获取来源多元性受损。

2.家长的教授精力有限

在调查结果中,青少年知晓老昆明童谣是通过家长的数据占相当一部分比例。现在的青少年的父母大多为70后或80后,而祖父母多为上世纪中叶左右出生的老人,而家长又分为本土昆明人和外来迁入户口的昆明人。针对第一个群体的家长来说,老昆明童谣对于熟知老昆明历史的“老昆明”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他们甚至知道昆明城的“城门几丈高”,甚至因为“茅斯拐拐小楼上”讲一个故事。但由于老一辈昆明人的年级大,对于游戏中产生的童谣没有相应的记载,传到孙辈,童谣传承效果欠佳。另外,家长对昆明方言文化及昆明历史文化的传授重视度不够,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有限。而针对第二个群体的家长来说,他们从外地到昆明生活,因此对昆明本土文化不太了解。

3.童谣在青少年之间的传播过程中内容有所改变

在调查结果中,青少年群体知晓老昆明童谣大部分是通过同学,玩伴之间的口耳相传。大部分青少年不清楚童谣的出处,同学之间玩笑时就学会了。[3]而对于生活在高楼林立的现代昆明城市的他们仅对一些传唱度较高的童谣知晓,而对一些关于自然动物知识或生活常识的童谣几乎不知晓,因为他们接触不到田间地里,因此,对于部分童谣他们就“不需要”了。

(二)受众

受众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终点,受众在接收到信息之后,通过解码过程,或多或少可以表现出信息对其的影响。麦奎尔在《受众分析》中有一个角度侧重强调受众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受众可以对意愿想接受信息的选择全部接受,或部分接受,甚至不接受,这就产生了同一信息对不同受众的不同传播效果。[4]而老昆明童谣传播的受众是青少年和儿童,老昆明童谣在他们群体间传播效果的不乐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青少年自身不喜欢,选择不接受

现代经济飞速发展,衍生出了“快餐文化”,因此现在的青少年接触的讯息相比以前是成无数倍增长的,孩子们的游戏方式多样,面对老旧的本土文化,早已远离了那个使用环境,因此,涉及到一些老旧文化的老昆明童谣都被他们“自动屏蔽”了;而关于自然以及生活常识的童谣,例如:“又出太阳,又下雨,青蛙出来讲道理”[1]以及“ 月亮公公,打把鸡枞,鸡枞满满……”[1]青少年几乎不知道,很大的原因是青少年自身不太喜欢,不太感兴趣。

2.青少年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

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之为“从众效应”。它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7]青少年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里度过,他们的兴趣爱好大多相似,而对于接触到了老昆明童谣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可以在玩耍中,知晓、学会玩笑类的童谣,而在大多青少年的主要兴趣导向作用下,老昆明童谣这类小众文化,就处于弱势,因此,青少年受众的接受的主动性大大减低,传播范围也缩小。

(三)传播媒介

传播媒介是传播活动中至关重要的要素,它是链接传播者与受众的桥梁,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产生的传播效果是各异的。老昆明童谣现如今的传播现状,重要原因是传播媒介的问题。[8]

1.单纯的口头言语传播方式,导致老昆明童谣内容准确性受损

口头传播是人类最早的传播形式,也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息传播形式。[9]虽然口头传播是童谣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也赋予童谣有很大的生活趣味,以及实用性(可以直接用于游戏中),但是,毋庸置疑口耳传播的准确性会大大减低。在调查中,对于“城门城门几丈高……”这一童谣,有不少青少年却念为“城门城门鸡蛋糕……”。可见,童谣仅靠孩童玩伴、师生、亲子之间口耳相传,会导致老昆明童谣的传播再度陷入瓶颈,这样“失真”的老昆明童谣的传播也会使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和准确性受损。

2.出版物和电视节目的传播,使老昆明童谣的传播推向高潮

2005年《街头巷尾》这档昆明电视台的名牌节目重新亮相昆视荧屏,它保留了节目的片头曲老昆明童谣,用老昆明人最熟悉的旋律播送昆明人的生活,同时也为我们掀起了一阵老昆明童谣,老歌新唱的热潮。老昆明童谣融入新式曲风制成音乐专辑发行;学者整理编著的《老昆明童谣集》也相继出版。老昆明童谣随着电视节目的走红,瞬间也使万千昆明人陷入了“复古”热潮。霎时,不少青少年,儿童也竞相在大街小巷哼唱、游戏。但是到如今10年过去,《街头巷尾》还是昆明电视收视率超高的节目,但是老昆明的宣传势头早已退去,10年后的青少年一代没有了权威性媒介——电视的“导向”,再次与老昆明童谣渐行渐远。

3.新媒体的冲击

现今互联网时代,智能电子产品琳琅满目,新技术,新功能的亮相,早已把孩子们的眼球赚足,青少年儿童把课外活动时间花在新奇好玩的高科技上。[10]孩子们接触讯息的渠道早已不单纯是图书,电视广播,而是网络,传统文化遵循传统的书刊传播,传播效果早力不从心,不少名著更是退出网络电子书的形式,更何况是老昆明童谣,在传播手段匮乏的前提下,更是被挤到了金字塔底端。

(四)传播环境

传播环境是传播活动得以进行的平台,当代青少年的成长需要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环境,老昆明童谣的传播同样也需要这样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其的传播效果放大,得以保护和传承下去。但是有两方面因素冲击到了老昆明童谣的传播环境。[11]

1.外来文化的入侵,本土方言文化传播受到阻碍

老昆明童谣是用昆明方言念诵的,内容中也包含着昆明方言的俗语和俗话。[12]因此,倘若没有一定昆明方言基础和文化背景以及具体的实践,青少年是很难听懂的,那更别论把它传播出去。在调查中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是不会说昆明方言的。首先,昆明作为省会城市有大量的外地人口迁入这一事实毋庸置疑,很多昆明的土话外地人不能听懂,因此在使用频率上就减少,从而影响到了老昆明童谣的传播。其次,国家推行普通话的教育,本土方言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成长环境远离了方言的语用环境,因此老昆明童谣就不会念诵。

2.学校未创造良好的学习本土文化的环境

在调查中发现,学校教育在教授本土文化的环境创造上不容乐观。老师对教授本土特色文化的意识也较浅。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地点,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如果学校不充分利用,对其进行本土文化教育,而只顾及单纯课本上的知识教授,对青少年的成长是不利的。

3.新媒体的信息时代,信息爆炸影响青少年正常接受信息

当代青少年处于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电子设备,漫画等充斥了他们的课外时间。网络方便快捷,信息量大的的优点,使青少年儿童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13]然而,在这样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自控力弱的孩子们会很快在成长航线上跑偏,耽误学业。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也在增长。此外,孩子们长期在“快餐文化”的环境下视听,孩子们的审美也偏向于大众,庸俗。因此,对于相对“小众”的本土昆明文化的学习自然则无暇顾及。[14]

综上,影响老昆明童谣传播效果不容乐观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因此,保护和传承昆明本土文化,将是老昆明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昆明童谣的保护传承下去的任务刻不容缓。

三 优化老昆明童谣传播效果措施

老昆明童谣是昆明本土方言文化的一块瑰宝,我们务必采取行动将老昆明童谣文化保护并且传承下去。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最具有教育性的,是来自与学校的教育;最具延续性的,是来自于家庭的世袭传承;最具传播性的;是来自于社会的传播媒介和传播环境。因此,可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

(一)学校教育

对现今学校教育倡导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五彩斑斓的民间文化溪流汇成了中华文化的浩瀚海洋。[15]因此,昆明本土的文化可以与教学充分结合,为老昆明童谣的教授开设单独的课外兴趣课;定期在学校内开展关于昆明历史文化以及涉及老昆明童谣的游戏的游园活动等;在常规的课程教学中涉及传统文化的课文可以穿插老昆明同学的教授;在校园内开展昆明文化学习活动学习昆明历史和昆明童谣或在校园广播站内播放老昆明童谣,老师用老昆明童谣的图书与同学们交流;学校还可以准许青少年们在下课后使用昆明方言交流,让孩子们熟悉方言文化等,建设注重民间本土文化的校园。

(二)家庭教育

家长重视教育孩子本土方言,了解本土的民间文化,同时对青少年接触的信息把好关,创建老昆明童谣传播的健康环境。如果童谣的传承离开了方言的使用,它的趣闻,意思和韵调等元素都会有所缺失。[16]首先,现在部分青少年失去了昆明方言的语感,老昆明童谣的传播就大大受阻。例如,游戏“石头剪刀布”,如果青少年们学会了昆明方言“揍揍包”和“脑糟包”等昆明方言词汇,就能很好学会“揍揍包,你出锤来我出包,输了支的弹脑糟包”[1]的游戏童谣,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再如“正月正,狮子闹龙灯……十月十,十个老倌偷食吃;冬月冬,家家围着向烘笼;腊月腊,吃稀饭来煮嘎嘎”[1]孩子们既可学习民风民俗,也可学习自然变迁植物生长的规律。其次,家长还应对青少年接收到的信息把好关。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长要创造学习民间方言文化的机会。这样也能使老昆明童谣的传播效果大大优化。[17]

(三)社会传播

昆明本土的各传播渠道充分利用传播媒介扩大老昆明童谣的传播范围。10年前,昆明电视台的《街头巷尾》将老昆明童谣的传播推向了高潮,现如今老昆明童谣又被搁置旁,因此各项传播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各自长处,继续传播老昆明童谣。报刊杂志可以定期留有板块教授老昆明童谣,或是将游戏场面绘制成漫画,与游戏类的童谣结合增加趣味性。一方面,报纸类的忠实读者——老一辈的群体,勾起了对过往童年的回忆,也激起了向儿孙一辈的教授欲望,另一方面,也让更多不了解老昆明童谣的受众了解学习。[18]广播电视可以多开设一些方言节目传播昆明方言,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开设老昆明童谣的学习交流版块,例如在《大口马牙》中开设“老昆明童谣小讲坛”,或在《都市条形码》的《封面》中开设“老昆明讲昆明”,在讲述昆明历史文化之中,教授老昆明童谣。网络媒介可以开设相关老昆明童谣的网站,利用微信,微博平台,定期发送老昆明童谣的趣味漫画配相应的童谣,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同时也针对现在青少年对网络的兴趣,向广大受众传播老昆明童谣。出版单位可以出版青少年儿童感兴趣的漫画图书将老昆明童谣作为题材,一方面教授青少年方言文化,另一方面教授孩子们“复古”的游戏。

(四)学术界研究保护

学者和民间文化研究者,再次加大老昆明童谣的搜集力度,同时也可适当的对昆明方言童谣创新。老昆明童谣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对老昆明童谣的传播现状实时调查,而一种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要完好无损的将内容保存下来,更重要的是将昆明方言文化创作的方法继承下来,在原有老昆明童谣的保护的基础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脍炙人口的符合现代昆明青少年的昆明方言童谣。

综上所述,作为昆明方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老昆明童谣,老昆明童谣反映着老昆明的历史变迁,老昆明童谣的产生与传唱也反映着老昆明人勤劳质朴、热爱昆明的思想感情。然而在现代信息爆炸的时代,老昆明童谣的传播应该充分考虑传播者传播意识的培养,传播媒介的充分利用,传播环境的构建以及“继承的创新”,才能让当今青少年在学习生活的同时继承民间本土文化,将我们昆明特色的老昆明童谣变成不仅是老一辈的,还是陪伴所有昆明青少年成长的好伙伴。

参考文献:

[1]罗英华,丁云松.老昆明童谣集[Z].昆明:晨光出版社,2007:13-84.

[2]张微,冯玲丽.诚信童谣传播的影响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23(8):35-37.

[3]穆昭阳.大众媒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6(4):25-28.

[4]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第五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10-245.

[7]余人.从传播视角看中国儿童文学的推广与发展[J].观点,2012(8):61-63.

[8]王倩.传媒时代的儿童文学创新与传播[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33(5):165-169.

[9]王瑞祥,等.童谣与儿童发展——以浙江童谣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7.

[10]黄春梅.不尚雕琢,意趣盎然——论潮汕童谣的语言特色[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1):24-26.

[11]黄春晓.南宁白话童谣的地方特色及传承保护[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2):16-19.

[12]马超.昆明童谣的分类及其文化价值[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1):70-73.

[13]侯颖.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9.

[14]苗书涛.论校园童谣的德育价值——关于灰色童谣与德育童谣比较研究[EB/OL].(2011-07-04).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050b9b0100ss84.html.

[15]赵婉平.白族传统童谣德育化特色及其在德育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大理学院学报,2009,8(1):16-21.

[16]段鹏.传播效果研究——起源、发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2-33.

[17]郑薏苡.温州童谣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43-146.

[18]张美燕.大众传播对青少年受众的影响——“双错位”假说[J].知识经济,2012,30(3):13-15.

[责任编辑 龙倮贵]

Researching on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he Ancient Kunming Nursery Rhymes in Teenagers

WANG Jian-ling,NIU Ya-lan
(School of Media,Yunnan Nornal Universit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Nursery rhyme is a very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ity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It is necessary to protect the nursery rhyme of the ancient Kunming.However,with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as the main audience,teenagers seldom know the nursery rhymes of the ancient Kunming.This article takes the nursery rhymes of the ancient Kunming as an example,researching on its communication element in many kinds of ways.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munication Studies,we are going to research its transmission effect in teenagers,analyze the communication elements,communication ways,methods and the reasons of its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the nursery rhymes.Finally,giving some advice and suggestion to protect and transmit the nursery rhymes of ancient Kunming.

Key words:The nursery rhymes of ancient Kunming; Inheritance; Present situdation; Way

作者简介:王建陵(1976-),女,湖南湘潭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

项目基金:云南省哲社项目:当代景观社会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研究(YB2013076)

收稿日期:2015-07-31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2.022

中图分类号:I2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6)02-0080-05

猜你喜欢
传承途径现状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