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摘 要】 精彩的课堂源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有效思考,也源于老师的有效提问和适时引导。
【关键词】 数学活动;激发兴趣;数学思考;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今天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很简单,找6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12个点,20个点呢?找出规律。由于很多学生做了课前预习,“6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15。”我的问题一抛出来,很多学生脱口而出了答案,而另外小部分学生则一脸茫然。是让这部分预习过的学生带着我走?还是让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身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真正地了解这种规律?我在思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选择让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能真正地经历探究的过程,真正了解这种规律。为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我突破教材的束缚,问:50个点能连成多少条线段呢?100个点呢?1000个点呢?10000个点呢?按照刚才的方法,这节课你们能一一的连出来吗?刚才很活跃的那几个学生开始陷入沉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到此状,我伺机激发:“连线实践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是个很好的方法,但在我们本节课中可能不是那么太适应,该怎么办呢?数学家华罗庚老爷爷告诉我们,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我们要学会知难而‘退,要善于退,足够的退,退到最简单又不失关键的地方。那么,你就已经找到这道题的精髓了。”这时,我又引导学生:“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该退到什么时候为止呢?”有思维敏捷的同学说:“退到我们能够发现规律为止。”我说:“既然这样,那你们开始吧!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同学小组合作,先利用小的数据找到其中的规律,然后利用规律来计算。同学们在连线,分析增加的线段条数,计算总的线段条数的过程中发现6个点连成的线段就是前面连续的5个自然数相加的和;8个点连成的线段就是前面连续的7个自然数相加的和;……50个点连成的线段的总条数就是前面连续49个自然数相加的和;……规律发现了,后面的问题就不太难了。
学生们由于是自己探究出了用点连出线段总条数的规律,一个个兴奋不已。这节课如果到此结束,好像还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看到他们一个个意犹未尽的样子,于是我继续深入引导:“算式都列出来了,这么长的算式我们该怎么算呢?”学生独立思考了一会儿后,开始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1+2+3+4+5=(1+5)×2+3=15,也就是把最中间的一个数拿出来,然后首尾相加再乘以他们个数的一半”,利用这种规律很快算出了刚才几个问题的答案。这确实是个比较好的方法,同学们能利用思维迁移,灵活地使用高斯算法,让我感到很是欣慰。这时刘成义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办法,如:1+2+3+……19他们的个数是奇数,我就想先把19放在旁边,前面共有18个数相加,再利用高斯算法:首尾相加再除以他们个数的一半,这样前面共有9个19,再加上最后一个19,这样总共就有10个19,就是190。”如果说前面的方法让我欣喜,那这种方法则更让我称奇,利用这种方法,同学们又很快算出了1+2+3+……49=49×25=1225,1+2+3+……99=99×50=4950,这时我顺势引导:“这么长一个加法算式利用刘成义的方法,就直接变成了两个因数相乘,多方便啊!那么你们看看这两个因数与加法算式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分析同学们很快发现:第一个因数99(或49等等),就是最后一个加数,第二个因数50(或25等等),就是要求的点数的一半;这个发现让同学们欣喜若狂,汪韦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利用这个规律我几乎能够口算了。”“哦,那我们试试!”同学们几乎脱口而出我所报点数所能连出线段的总条数。当同学们都沉浸在发现算法的喜悦之中时,张云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还是有些遗憾,我们算到这里都是奇数个数相加的和,偶数个数的和该怎么求呢?”刘宁说:“很好解决,直接利用高斯算法就可以了”。其他同学都纷纷点头,看到他们一脸的得意样,我有意让他们接受再难一点的挑战,“从1连续加到N,他们的和是多少呢?”片刻的沉默之后,向梅说:“(1+N)×(N÷2)=N×(N+1)÷2”。“既然这个数可以用未知数N表示,它可以表示奇数吗?可以表示偶数吗?”经过这么一点醒,同学们恍然大悟,“当然可以”,“那刘成义的方法也……”我的话还未说完,他们马上接着说:“也能利用向梅发现的这个公式进行计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真理!,那我们……”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试试!”不一会儿同学们都验证出了,利用这个公式计算的得数和前面的结果完全相同。我说:“这个公式既能算从1连续加到某个奇数的和,也能算从1连续加到某个偶数的和,我们就把这个公式命名为今天的——‘万能公式吧!”全课总结当他们说到收获时滔滔不绝,就连平时数学成绩一直都不太理想的徐强同学都说了自己的收获。
这节课学生精彩的表现和教学上的成功,我个人认为源于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不是课下了解到学生大多知道一到六个点能连出多少条线段,及时调整教案,增加难度引发思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而是按照教材内容教学,引导学生研究6个点、8个点最多能连出多少条线段,寻找规律,就无法有效激发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跳一跳摘桃子,兴趣更大。”巧设导入问题,增加思维难度,让基础较好的同学接受挑战,而那些不会的同学也在和小组成员研究规律的过程中通过画一画、想一想,知道了较少的点数能连出的线段条数,达成基本学习目标。
二、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点出发。”这是数学新课标多次提到的理念。由于大多同学课前经过预习他们大多知道比较简单的答案,到底为什么这么列式、这么计算,他们根本没有经过深入地思考,也根本不会沉下心来认真研究。所以我在课的开始直接抛出比较大的数据,他们就没有办法一下子知道答案,这让很多课前预习过学习内容,而又没有真正理解透彻的学生不得不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师适时引导下,知道从比较小的数据开始探究,静下心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这样,有了点想法,大家在一起交流,经过思想碰撞,点燃一个又一个智慧火花,学生也在交流的过程中收获多多,有些同学甚至因为别人的一点提示而想到了更好的方法,得出规律,然后由规律算出结果。全班同学都在探究、交流的过程中,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三、适时点拨引导,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节课从导入到结束,学生一直是学习的主体,但是也缺少不了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华罗庚老爷爷的话照亮了他们思维的路径,教师的适时引导也撩拨起孩子们思维的火花,万能公式的得出既是学生思维的成果,也是教师的总结与提炼。
当然,由于这节课是临时更改学习内容,没有经过课前的巧妙设计、认真打磨,难免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以后我将更深入地钻研教材,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做到依据学情确定教法和学法,让学生真正经历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享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