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刚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中学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计划地渗透挫折教育,运用历史学科得天独厚的资源,教会学生善待挫折。
一、挫折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但现实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却是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一些突如其来的失败和挫折有时会令他们难以承受,引起情绪上的强烈反应,甚至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
挫折教育是意志接受磨砺的过程,也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歌中唱道:不經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悲伤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变得坚强而勇敢。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挫折是难免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待挫折,任何成功都是在遭受多次失败之后才取得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此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与失败。
二、开展挫折教育的主要方式
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的主要途径,因此挫折教育的主阵地也应该在课堂上。对此,教师要灵活运用历史素材,具体形象地教会学生面对挫折。
1.利用历史人物事迹。
初中历史教材中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素材,只要教师深入发掘,俯拾皆是。
例如,西汉的司马迁被处腐刑后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唐高僧鉴真为东渡日本,历经5次失败,直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才获成功;孙中山百折不挠,愈挫愈强,将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民主革命;爱迪生小时候因愚笨被老师赶出校园,但他毫不气馁,刻苦自学,最终成为发明大王。这些历史人物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都表现出了积极、理性的情感反应,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
2.利用学生熟知的名言警句。
例如,在讲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挫折的两面性。一是它具有消极作用,能给我们带来痛苦和烦恼;二是它具有积极作用,适度的挫折可以促使人奋发进取。考试失败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挫折,但如果学生能总结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就能获得进步。
再如,在介绍孟子时,教师可解读名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介绍牛顿时,教师可解读名句“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如何学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便会成功”。在解读这些名言警句的时候,学生自然就会学习到历史人物面对挫折的态度,认识到挫折发生的必然性、普遍性,从而勇于面对挫折。
3.利用学生的亲身体验。
要想让挫折教育达到最好的效果,教师就要让学生亲自体验、感悟历史。对此,教师可以开展微型历史剧的创作及表演活动,让学生在挖掘素材、加工创作和亲身表演的过程中体验历史人物的挫折经历。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资料,使学生认识到实力弱的一方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放弃希望,没有悲观退缩,从而帮助学生养成正视挫折、接受挑战的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我所倡导的挫折教育,是与以虐待和体罚为主的恶性挫折教育有区别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用激励性语言,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让他们获得“苦中有乐、虽苦尤乐”的情感体验,以确保挫折教育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丰富资源,适度开展挫折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