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不锈钢锅,该扔了吗?

2016-04-25 19:31朱毅
中国新闻周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废品不锈钢重金属

朱毅

市面上不锈钢食用容器,标注不锈钢种类和牌号的并不多,就标识缺失这一项,

都不用检测重金属超标问题,就可以实施召回。这是加强生产加工后续监管的有效措施,也相当于提高了行业准入的门槛,淘汰无力承担召回责任、揣着侥幸挣快钱的企业爸妈进京安营扎寨时,锅碗瓢盆都一齐不锈钢了。

一年不到,除了一口高压锅历久弥新,其他都暮气沉沉,不再亮晶晶、银闪闪了,不锈仅只初相见,相处之后锈原形。虽说不锈是相对的,锈是绝对的,不锈钢只不过被腐蚀的速度慢而已,但这一年半载就锈起来,着急了一点。

贪便宜买来的炊具餐具,被收废品的鼓捣一番,断定算不得不锈钢,卖不起价格的。妈妈有些不服气,不是夜市里淘的,是超市里买的,吸铁石试过了,没磁性呢。

收废品的耐心演示,不锈钢未必无磁,无磁未必不锈钢,高锰无镍的不锈钢,磁是没了,锈可就更快了。收废品的还叨叨,这超市的不锈钢盆,15块一个吧?真的不锈钢,加工费都不够。

所谓真的,就是铬镍比合适。用不久就锈,不只不养眼,还提示铬少了,镍少了,锰多了,不锈钢表面铬的氧化保护膜极易被破坏,重金属们没了约束,想出来就出来。岂止一个对人畜基本无害的锰超标而已,铬超标也很常见,镍、镉、砷超标也有发生。

重金属迁移超标是表象,不锈钢材质不过关是本质。不锈钢制品用料中铬的重量比达到12.5%以上,才有资格叫不锈钢。铬含量为18%、镍含量为8%,才担得起不锈的名声。

不锈钢制品的安全问题,就在于重金属迁移。2011年出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锈钢制品》规定,在重金属析出量要求上,和德国接轨,还添了砷这一项,可谓更严苛。这彰显了末端检测上的高标准严要求。

但,这强制性标准,我猜想是在多方博弈中,取消了对不锈钢具体型号的规定,放宽了对材料材质的要求。合格的优质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测出来的。新国标出台后,这几年,出口的,内销的,抽检的,送检的,被相关部门检出重金属溶出量超标的批次,年年有,材质标准的语焉不详,算一个重要原因。

厂家宣称自己的锅在重金属迁移实验中析出量不超标,但是不难想见,厂家送检的锅是新锅。

我是实证派,严格按照国家标准,4%醋酸溶液浸泡,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检测各种新的,旧的,合格的,不合格的不锈钢餐厨具中各种金属的迁移量。实验表明,即使是材质不合标准的器皿,在刚购买时迁移值大部分还能符合标准,但随着使用时间推移,迁移量不断倍增,旧锅可以达到新锅的数十倍,优质不锈钢则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超市买的不合格产品尚且如此,那些十块钱三样的,自不待言。

二战时镍不足,德国人试着用锰代替部分镍生产不锈钢。上世纪50年代,美国人研发出铬依然为18%,镍少一些的不锈钢。这些年,为了降低成本,中国居然向印度学开了,将铬降到13%,锰升为13%,镍则基本没了。

2003年,不锈钢产品生产许可证的行政审批制度取消了。自此,大大小小的不锈钢生产企业是遍地开花,按着印度低标准,成本怎么低怎么来的小企业,不在少数。有市场影响力的一些大企业,也不爱惜自己的羽毛,找空子就钻,没空子就创造空子钻起来。

经过十年高速增长,现在中国已成为不锈钢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普通钢铁的产能过剩已经是棘手问题,不锈钢的过剩问题,也不能假装看不见。

消费者和媒体对锰超标的高度关注,就是需求侧对优质不锈钢的呼唤。不锈钢材质标准,也应该和重金属迁移标准一样,够高够严。

另外,这些年,检测出这么多批次的不合格产品,最多只是处罚,厂家召回是没听说的,基本上是收废品的做了“召回”这桩事。

市面上不锈钢食用容器,标注不锈钢种类和牌号的并不多,就标识缺失这一项,都不用检测重金属超标问题,就可以实施召回。这是加强生产加工后续监管的有效措施,也相当于提高了行业准入的门槛,淘汰无力承担召回责任、揣着侥幸挣快钱的企业。

最后和我爸妈再说一句,站在环保的高度,买足够好的是首选。如果你非得买那不够好的,就得让收废品的多跑几次啦。

猜你喜欢
废品不锈钢重金属
沉淀/吸附法在电镀废水重金属处理中的应用
小区里的“狗”
鱼头中重金属含量真的很高?
吃蘑菇不会重金属中毒
重金属的优雅
不锈钢器具安全吗
卖废品
礼品变废品
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