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企业专利风险识别

2016-04-25 09:10王荣汪张林
关键词:风险识别新能源汽车专利

王荣,汪张林



新能源汽车企业专利风险识别

王荣,汪张林

摘要:新能源汽车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定面临专利风险。从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专利市场化等角度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面临的专利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风险来源存在较大差异。在研发阶段,风险识别可以借助对信息的收集,通过与标杆企业的专利现状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异常信息,依托对异常信息的分析识别研发中可能面临的专利风险。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信息保密水平等也是企业研发过程中影响专利风险的重要因素。进行技术保护的企业应结合技术的生命周期和模仿的难易程度,采取专利或对商业秘密进行技术保护。专利申请书的撰写水平和竞争对手的反应等因素,也会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的专利申请。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专利;风险识别

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紧缺,世界各国对降低碳排放、减少化石能源使用达成了共识,汽车产业面临低碳转型。从长远看,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开始于“八五”期间,此后陆续出台了系列政策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十三五”规划中更是明确提出要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逐步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聚集,新能源汽车符合我国“863计划”对高新技术所作的认定[1],其未来的发展需依托科技进步。

专利是以信息公开换取技术保护的一种方式,技术保护需通过授权。这使得专利风险不同于传统的风险。齐荣坤等强调专利风险可能来源于研发申请、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发现风险点是企业专利预警的第一步[2]。漆苏从专利属性的角度出发,分析遭遇海外专利诉讼的专利品质和价值的特点,通过回归分析发现遭受专利侵权诉讼的专利在品质和价值上不同于一般专利[3]。B.H.Hall等将专利风险定义为由于内外因素影响使企业的技术创新不能为其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反使企业可能面临损失或经营危机的现象[4]。将专利风险识别与新能源汽车的特性相结合,一方面对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风险管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一、基于专利信息的技术研发风险来源识别

技术研发对后期专利申请的成败有重大影响,在技术研发时期重视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避免重复研发,从而在源头上保证研发成果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5]。进行技术研发需对技术是否有价值及拟研究领域的现状进行判断,以避免对无创新性的技术研发而造成的损失,同时降低重复研发的风险。新能源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对专利信息的分析实现对风险来源的初步识别,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技术重点、发展趋势、标杆企业的专利申请现状等方面。

新能源汽车是指不依赖传统燃料为动力来源的汽车。现阶段新能源汽车种类繁多,国际上通常将其分为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6]。我们以知识产权局作为信息检索平台,结合新能源汽车的分类,选取“new energy vehicle”、“pure electric vehicle”、“hybrid vehicle”、“fuel cell vehicle”、“纯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为检索式,通过对检索结果的分析,对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的主要国家专利数量进行汇总,结果见图1。

图1显示,在新能源汽车的专利申请数量上,日本拥有绝对优势,中国紧随其后。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应当着重留意日本、美国、德国、韩国等专利强国的已有专利,避免重复研发。此外还应特别注意跨国专利申请,企业在进行研发时应更加重视此类情况。不同于本国竞争者的是,进行跨国专利申请的企业一般具备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和较强的生产能力,重视不足会加大企业研发过程中面临的专利风险。企业还应通过相关专利信息对专利强国和专利持有者进行分析和实时监控。

图1 主要国家新能源汽车专利申请数量图

研发前的信息收集与分析有助于发现技术热点和研发难点,以判别研究的重要性。国际上常采用IPC分类号对技术进行分析,结合IPC分类号对主要国家重要技术领域进行划分,结果见表1。

表1 主要国家IPC基于分类的技术领域专利数量汇总表

结合表格数据,可以发现各国国内B60领域的专利拥有量均最多,可见B60是技术研发的重点。日本在F02、F16、H01领域专利数量也较多,美国在F02、H02领域也拥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各国在相同技术领域的专利拥有量存在较大偏差,但技术侧重点基本相似,主要集中在B60、H02、H01、F16等领域。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重点与国际研究重点基本吻合。汽车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前应结合自身实际,对比国际和国内的技术研发情况,进行自身技术领域的选择。如发现拟进行的技术研发与研发重点不符,应当进一步进行技术评估,调整研究方向和重点。此外,对技术趋势的合理预测也可有效降低选择落后技术进行研发的风险。新能源汽车重点技术领域专利数量变化趋势图见图2。

可以看出,技术领域研发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由于专利申请的滞后性,2015年的数据存在偏差),但专利数量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企业在进入新能源汽车某一特定技术领域时应当结合该领域的技术变化趋势,保证研发方向正确,谨慎进入可能存在落后风险的研发领域。在研发过程中,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是决定研发成果能否获得专利授权的重要因素,企业的技术研发要结合自身的科研实力,切勿盲目追求创新而忽视自身条件,导致无法实现预期目标。通过对收集的专利信息进行初步分析,发现丰田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层面具备较强的优势,可以选为行业的标杆企业进行技术分析。

图2 新能源汽车重点技术领域专利数量变化趋势图

丰田公司涉及IPC分类号共计27个,技术的重点集中在5个领域,B60、F02、F16、H02和H01共占总量的91.64%。其他的22个领域占比不足10%。标杆企业的专利现状可以成为企业的参照。如果在进行研发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研发结构同标杆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则企业技术研发可能面临较大的技术偏差风险。此时,企业应加大对相关信息的进一步分析,明确是否存在风险。

技术研发过程中公司也应当注意防止研发信息的泄露,在研发过程中关键信息被竞争对手获取,会加大企业面临的“恶意抢注”风险[7]。从全球范围看,新能源汽车技术还不成熟。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新能源汽车的全球专利布局但并未占据绝对优势。在研发过程中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如能把握时机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便可以在传统汽车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获得优势,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新能源汽车企业进行研发的过程中可以从技术重点、发展趋势、标杆企业专利现状等方面对专利信息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发现异常信息,并对异常信息进一步分析以识别可能的风险来源,从而帮助企业选择自身研究领域。在此过程中,需对专利信息持续关注,并建立一定的制度实现对关键信息的保密。

二、专利申请风险识别

企业进行专利申请的目的是为了对技术创新进行保护,常见的技术保护方法主要有2种。除进行申请专利外,还可以商业秘密为由对技术进行保护。当竞争对手具有较强的技术模仿能力时,选择将技术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会面临较高的风险。一旦技术被对手成功模仿,企业将丧失技术优势,且无法获得补偿。成功的专利申请可以避免这种风险。但是,专利的排他性受到时间的限制(通常发明专利为20年),且进行专利申请必须将技术公开,这可能会给竞争对手提供技术改进的机会。因此,企业进行专利申请前应当对技术进行衡量。新能源汽车企业在对技术进行保护时应选择适当的方式,将短期内难以模仿且拥有较长生命周期的技术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以最大限度地延长对技术的独占。对可能被对手破解的技术应进行专利申请,实现技术垄断;或将2种技术保护方式相结合。对专利的申请应当同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战略相结合,使专利申请行为符合企业的战略规划。一旦企业决定进行专利申请时,在审核阶段需对技术进行公开,一旦申请失败将面临技术公开且不能获得保护的风险。

通过专利进行技术保护,需撰写专利申请书,这也是审查员进行初步审查的主要依据。专利申请书的水平会影响初步审查的通过,高水平的专利申请书能够较好地表达创新点,更容易获得通过。但是,高水平的专利申请书并不总等同于通过专利初步审查,专利审查的认定归根结底是对专利“三性”的认定。前期具备创新性的成果是保证专利获得授权的不二法宝。专利审查员对相关领域的熟悉程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专利授权。专利的授权还要经历复审环节,这一过程中专利的有效性也面临较高的风险。这一阶段,申请人可以对专利局驳回的申请提出复议,同时通过初审的专利将受到复审委员会及法院对其“三性”的再次认定。在认定过程中,无效认定的材料来自于当事人。考虑到对技术领域的熟悉程度和打击竞争对手等因素,当事人对专利无效证据的收集更具有针对性,使得在复审中专利被无效化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对标杆企业的专利法律状态进行评估。对丰田新能源汽车专利相关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发现其专利有效率高达50.94%,失效和驳回的专利数量占比较低。企业再识别风险时可以将自身法律状态同标杆企业进行比照,如有效率远低于标杆企业则在专利申请过程中面临较高风险。企业还应考虑对比行业平均水平,以评估自身在专利获取上与同行的差距。

进行专利申请的动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技术保护,获取法律赋予的排他性所带来的垄断利益。专利的保护范围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专利制度的保护对象具有创新性的特征,技术创新离不开现有技术的支撑,在确定专利保护范围时企业面临着两难选择。一方面保护范围过大则可能通不过审查并且更容易受到专利无效性的攻击;另一方面保护范围过小则可能无法保护关键的创新点。专利的申请环节涉及到策略的选择,企业在进行申请时应结合研发成果的重要性、新颖程度、企业的预期收益进行选择。

以专利作为技术保护手段进行专利申请的过程中,审查员对相关领域的熟悉程度属于专利制度的内生风险,超出企业的能力范围难以控制,但企业可以从申请书的撰写和研发成果的质量上进行改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专利授权率明显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其原因,一方面来自技术研发的差距,另一方面也受到申请过程的影响。

三、专利市场化的风险识别

专利获得授权后除面临专利无效诉讼的风险外,还面临着能否将专利市场化的风险。如不能成功将专利市场化,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将无法收回,同时还将丧失保有专利所需缴纳的年费[8]。企业通过对包含专利技术的产品进行生产和销售,回收前期投入并取得收益。可以说,专利市场化直接决定了专利能否带来收益。

企业专利市场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来自企业内、外2部分。企业内部的分销渠道和生产能力等因素会影响到专利产品的销售;外部竞争对手的实力,竞争对手的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专利产品所处的技术生命周期,替代性技术的出现也会对产品的市场化产生影响。此外,国家的宏观政策是否鼓励行业的发展,是否存在相关补贴也会影响产品的销售和推广。

我国新能源汽车是国家大力扶持的战略产业,政策上享有较大程度的倾斜。从事相关研究的企业可以领取一定补贴,新能源汽车销售上也会获得税收优惠。例如,2010年出台的《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中对购买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提供补贴。国家政策的鼓励在客观上改进了销售效果,降低了新能源汽车专利市场化的风险。从市场需求来看,近年来我国汽车销量逐步上升,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购买意愿受到能否方便地充电、连续驾驶的里程数、购置成本等因素的影响[9-10]。总体上看,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还处在发展阶段,新能源汽车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汽车。纯电动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欠缺等外部条件也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规模。此外,现阶段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主要购买力并非私家车主,其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我国新能源汽车面临较好的外部环境,企业适当加强生产能力,丰富营销渠道,有助于实现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

四、相关结论与建议

面对环境恶化和资源紧缺的限制,传统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是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定面临专利风险。

从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专利市场化等角度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面临的专利风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阶段的风险来源存在较大差异。在研发阶段,风险识别可以借助对信息的收集,通过与标杆企业的专利现状进行对比发现自身的异常信息,依托对异常信息的分析,识别研发中可能面临的专利风险。此外,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信息保密水平等也是企业研发过程中影响专利风险的重要因素。进行技术保护的企业应结合技术的生命周期和模仿的难易程度,采取专利或对商业秘密进行技术保护。同时,专利申请书的撰写水平和竞争对手的反应等因素也会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的专利申请。为保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相关专利风险进行管理必不可少。专利风险识别为专利风险管理提供了基础,为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专利风险识别的后续专利风险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金泳锋.高技术产业专利态势与绩效及专利风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4).

[2]齐荣坤,张谦明.企业专利法律风险及有效防范的预警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4(6).

[3]漆苏.企业国际化经营专利风险因素:基于专利属性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4(11).

[4]HALL B H,ZIEDONIS R M.The Patent Paradox Revisited:An Empirical Study of Patenting in the Semiconductor Industry:1979-1995[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2001(32).

[5]金泳锋,余翔.专利风险的特征及其影响研究[J].知识产权,2008(18).

[6]李薇薇.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绿色知识产权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5).

[7]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8]高昕欣,叶惠,康永博.基于风险矩阵的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16).

[9]GRAHAM J D,MESSER N M,HARTMANN D.Plug-in Electric Vehicles:A Practical Plan for Progress:The Report of an Expert Panel[R].Bloomington:School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 at Indiana University,2011.

[10]MALAY B.Contemporary Financial Risk Management:The Role of Value at Risk(VAR)Models[J].IIMB Management Review,2008(3).

(编辑:唐龙)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战略构建与实施研究”(13BGL013);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201510363030)。

收稿日期:2015-12-11

作者简介:王荣(1991-),女,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管理工程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管理;汪张林(1962-),男,安徽工程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3-0058-04

猜你喜欢
风险识别新能源汽车专利
专利
发明与专利
浅谈新能源汽车的概况和发展
H银行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评估分析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户外俱乐部活动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