撷寻常之材 筑高考之路

2016-04-23 09:08冯平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16年3期
关键词:解题

冯平

摘 要:曲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为研究曲线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在高考中也常有涉及,经常在解析几何题目的第一问中考查. 如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是其重中之重,学习时需要掌握常用的求解方法. 本文根据曲线与方程的含义要点,结合例题浅谈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旨在启发学生善于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和归纳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关键词:曲线与方程;轨迹方程;解题

曲线与方程是解析几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为研究曲线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教材中的二次曲线的性质都是在先解决方程的基础上研究的,同时在高考中也常有涉及,经常在解析几何题目的第一问中考查. 如何求动点的轨迹方程是其重中之重,学习时需要掌握常用的求解方法,下面根据曲线与方程的含义要点,结合例题浅谈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曲线与方程的含义

一般地,在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某曲线C(看作适合某种条件下的点的集合或轨迹)上的点与一个二元方程f(x,y)=0的实数解建立了如下的关系: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 那么,这个方程叫曲线的方程,这条曲线叫做方程的曲线(图形).

要点剖析:

(1)“曲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说明曲线上没有坐标不满足方程的点,也就是说曲线上所有的点都符合这个条件而毫无例外(纯粹性).

(2)“以这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上”说明符合条件的点都在曲线上而毫无遗漏(完备性).

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1. 直接法

当动点满足的条件是一些关系式时,可直接将关系式坐标化,而得出轨迹方程,这种求解方法叫作直接法,即曲线上的动点满足的条件是一些几何量的等量关系,则只需直接把这种关系“翻译”成关于动点的坐标方程. 经化简所得同解的最简方程,即为所求轨迹方程.其一般步骤为:建系——设点——列式——代换——化简——检验,关键步骤在于对式子的化简,最后的检验通常省略.

例1 已知动点P到定点F(1,0)和直线x=3的距离之和等于4,求P的轨迹方程.

解:设点P的坐标是(x,y),则+3-x=4,

(1)当x≤3时,方程变为+3-x=4,化简,得y2=4x;

(2)当x>3时,方程变为+x-3=4,化简,得y2=-12(x-4),

故所求的点P的轨迹方程是y2=4x,0≤x≤3,

评注:本题要注意对点P横坐标的讨论,注意化简过程是否保持方程的同解(若化简过程破坏了保持方程的同解性,要注意补上遗漏的点或要挖去多余的点);检查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是否在曲线上,否则将混有假轨迹,破坏了轨迹的纯粹性,对此应为重视. “轨迹”与“轨迹方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要指出曲线的形状、位置、大小等特征,后者指方程(包括范围).

2. 定义法

当动点满足的条件满足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第一、二定义时,则可根据该曲线的定义建立轨迹方程,这种求解方法叫作定义法.把握有关曲线定义的实质是求解的关键.

例2 如图1,圆O1与圆O2的半径都是1,O1O2=4,过动点P分别作圆O1、圆O2的切线PM、PN(M、N分别为切点),使得PM=PN. 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并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解:如图,以直线O1O2为x轴,线段O1O2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两圆心分别为O1(-2,0),O2(2,0). 设P(x,y),则PN2=(x-2)2+y2-1,PM2=O1P2-O1M2=(x+2)2

这就是动点P的轨迹方程.

评注:动圆圆心轨迹问题中①动圆与两外离定圆均外切(含相交);②动圆过定点且与定圆外切;③动圆过定点且与定直线相切;④动圆与两定圆一个外切,一个内切;⑤动圆过定点且与定圆相切,通常要考虑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

3. 参数法

当动点P(x,y)的坐标x,y之间的直接关系不易或无法找到,也没有相关点可用时,可考虑x,y用一个或几个参数来表示,如x=f(t),

y=g(t)消去参数t得轨迹方程,此法称为参数法. 这是求轨迹方程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运用此法时应注意合理选用参数,如斜率k、角θ、时间t等,然后将x,y用参数表示出来,应明确参数的取值范围,确保轨迹的纯粹性和完备性.

例3 已知线段BB′=4,直线l垂直平分BB′,交BB′于点O,在属于l并且以O为起点的同一射线上取两点P,P′,使OP·OP′=9,求直线BP与直线B′P′的交点M的轨迹方程.

因此点M的轨迹是长轴长为6、短轴长为4的椭圆(除B,B′).

评注:参数法是选修中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因此在轨迹方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本题中影响动点P的因素很多,比如直线BP的斜率、动点P的坐标等,本题也可选择BP的斜率作为参数.

4. 转移代入法

设点M是已知曲线F(x,y)=0上的动点,点P因点M的运动而运动(即点P是点M的相关点),求点P的轨迹方程.

①设点M的坐标为M(x0,y0),则F(x0,y0)=0;

②设点P的坐标为P(x,y);

③因为“点P随点M的运动而运动”,可以求得:x0=f(x,y),y0=g(x,y);

④把x0=f(x,y),y0=g(x,y)代入F(x0,y0)=0,即得所求点P的轨迹方程.

例4 已知点P1(x0,y0)为双曲线-=1(b为正常数)上任一点,F2为双曲线的右焦点,过P1作右准线的垂线,垂足为A,连接F2A并延长交y轴于P2,求线段P1P2的中点P的轨迹的方程.

以上是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如果动点的运动和角度有明显的关系,还可考虑用复数法或极坐标法求轨迹方程. 但无论用何方法,都要注意所求轨迹方程中变量的取值范围. 在平时教学中,启发学生善于揭示问题的内部规律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和归纳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将很有帮助.

猜你喜欢
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巧用平面几何知识妙解题
巧旋转 妙解题
根据和的变化规律来解题
例谈有效增设解题
拼接解题真简单
也谈构造等比数列巧解题
巧用比 妙解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