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之心探源

2016-04-22 06:45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探源朱棣

张 伟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社会科学部,海南 文昌 571321)



朱棣“靖难”之心探源

张伟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社会科学部,海南 文昌571321)

[摘要]明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1402)夺取皇位。关于朱棣反叛之心的产生,史家所言不一,文章通过文献记载对当时时局的分析,认为朱棣起反叛之心是因为其兵力逐渐强大,军队战斗力增强,再加之太子、秦王和晋王的相继去世使他成为诸藩之首,建文帝削藩政策只是其借口。

[关键词]朱棣;反叛;靖难之役;探源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七月,新即位的建文帝朱允炆采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对诸王进行权力削减,先将矛头对准他的五叔周王朱棣,“乃废周王为庶人,徙蒙化,置世子临安”,[1]而后又于建文元年(1399)对一些较有实力的藩王逐个处置,正月“废代王桂为庶人,幽于大同”,[1]二月“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吏士”,[1]五月“废齐王榑为庶人,留京师”,[1]六月“废岷王楩为庶人,锢于云南”。[1]建文帝的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削减了一部分拥兵自重的藩王的权势,将部分军权收归中央,但也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七月“壬申,燕王杀左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1]援用朱元璋“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①的规定,以“诛齐黄,清君侧”的名义正式举兵反叛,“自署官属,称其师曰‘靖难’”,[2]于建文四年(1402)攻入都城南京,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史称“靖难之役”。②

关于朱棣反叛之心的产生,史学界有两种观点,即在建文帝削藩前和削藩后。③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不甚完善,洪武二十五年(1392)是朱棣反叛之心产生的重要分水岭。

洪武三年(1370)四月乙丑,朱元璋以“帝王之子,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④的名义,将九个儿子分别册封为亲王,又将唯一的侄孙朱守谦册封为靖江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在他之前有大哥朱标,于洪武元年(1368)册立为皇太子;二哥朱樉受封为秦王,封地西安;三哥朱受封为晋王,封地太原;朱棣的封地是北平。朱元璋在分封这九个儿子为亲王的同时还为每个王府都设置了王府护卫,“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则至万九千人”,⑤连作为旁支的靖江王府也配置了护卫,这是由于当时明朝立国初,政局不稳,北遁大漠的北元势力不断骚扰明朝边境,是明朝政府的最大威胁,朱元璋将诸子册封为王,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让他们协助朝廷抵御外侮,“勤民奉天,藩辅帝室”,⑥朱棣在洪武三年受封时年纪尚轻,但他能够理解朱元璋的苦心,他此时的目标只是保卫国家边境安宁,为父皇分愁解忧,成为一名出色的藩王而已。

朱元璋第一次分封,九个儿子中不乏年幼者,如第十子鲁王朱檀“洪武三年生,生两月而封”,是由司礼官抱着受封的,[3]所以在这九个儿子当中朱元璋最为倚重的是年长的秦、晋、燕三王。在三王受封之初,北方边境尚有元勋武将守卫,所以三王虽然对武将有一定的监督节制之权,但没有直接掌握大量军队。洪武十八年徐达病逝,朱元璋将北方的军权交与傅友德、冯胜和蓝玉等人,但由于朱元璋多疑,不久便将这些人或撤或杀,将军权逐渐过渡到三王手中,到洪武二十六年蓝玉案之后,开国功臣被朱元璋屠杀几尽,北方的军权完全落入了秦、晋、燕三王的手中,“权崇制命,势匹抚军”,[4]使他们能够“拥节旄之重,握精锐之师,镇抚邦国,徼巡边陲”。[5]朱元璋于洪武初年多次让诸子游山川,讲武事,⑦后来却只派秦、晋、燕三王统兵作战。虽然洪武时期参与北方军事的藩王还有齐、代、肃、辽、庆、宁诸王,但朱元璋最为器重的当属晋、燕二王,齐、代、宁等诸王虽然也掌握军队并参与地方政务,但要受晋、燕二王的节制,⑧且在军事力量上不及晋、燕二王,《全明文》卷27、28收录了《明太祖实录》卷200至257所载朱元璋自洪武二十三年二月甲辰至三十一年五月乙亥的谕诸王敕20篇,其中12篇与晋、燕二王有关,也是最重要的,如《谕晋王燕王棣备边十事敕》等。正如《明史》所言:“是时,帝念边防甚,且欲诸子习兵事,诸王封并塞居者皆预军务。而晋、燕二王,尤被重寄,数命将兵出塞及筑城屯田。大将如宋国公冯胜、颍国公傅友德皆受节制。又诏二王,军中事大者方以闻。”[6]这实际上给予二王处理重要军事事务的大权,尤其是燕王朱棣,在三王中无论是胆识还是策略都远胜于秦、晋二王,故朱元璋对他更为器重。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诏燕王及晋王分道伐虏,命颍国公傅友德等赴北平训练兵马,听燕王节制……”[7]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⑨这一次出兵攻打乃儿不花是朱棣首次参与北征这样大的军事行动,并且大胜而归,而同时出征的晋王朱却由于未与敌遇,不战而还,所以这次出征对朱棣地位的变化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朱元璋在看完他的战斗捷报之后龙颜大悦,高兴的对群臣说:“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⑩朱棣登基后,两次重修《太祖实录加进去了一些对他有利的文字,如为了标榜他一开始就在朱元璋心目中占据了与诸王不同的重要地位,便以朱元璋将他封于北平为据,说:“天下既定,高皇帝念前故都也,简于诸子,以命我奠兹一方,我惟夙夜敬励,不敢怠宁,以仰副高皇帝付托之重等。至于说朱元璋要传位于他,这是在朱棣夺取皇位之后为堵芸芸众生之口,证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而捏造的,但从这些方面也可以从侧面看出他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时的朱棣并没有产生觊觎皇位之心,即便是有,也只是敢想而不敢为,因为朱标储位已定,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且太子之后还有作为兄长的秦、晋二王,朱棣本身既非嫡子又非长子,根据明代的皇位继承制度,朱棣要想成为太子,在当时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妄想。

注释:

①《皇明祖训·法律》,按《祖训》中言明是必须有“天子密诏”方可举兵,而燕王是在没有密诏的情况下举兵的,实际上在一开始就暴露了他谋取皇位的野心。

②谈迁《枣林杂俎》智集《逸典·朱国祚》:(万历)乙未,修撰朱国祚为司经局洗马……八月充皇长子侍班,寻清理贴黄,靖难功臣旧署“奉天征讨”,文恪曰:“文皇不得已值此,奈何以同姓加征讨名?”悉改“靖难”。

③关于朱棣是因建文帝削藩而生叛逆之心,还是他在削藩之前即有觊觎皇位之意,史家看法不一。多数学者认为是前者,但张哲郎认为是后者,即在削藩之前燕王可能就有问鼎之意,他在《从明代皇帝之即位诏及遗诏论明代政权之转移(上)》(见1997年5月《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14期)中认为:“大部分的学者都认为‘靖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明惠帝行削藩政策所引起,然而这种看法值得商榷,也许是明惠帝即位之后,面对心存不轨的藩王,尤其是燕王的蠢蠢欲动,才会有削藩之举。”转引自: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下册),第751页。

④《明太祖实录》卷51,洪武三年四月乙丑条下,又见于徐学聚《国朝典汇》卷13《朝端大政·宗藩下》。

⑤《明史》卷116《诸王传一》,按顾诚先生认为,《明史·诸王传》说“亲王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则至万九千人”,这种说法虽然指出了各藩护卫人数有多少不等的现象,却忽略了按照制度和在通常情况下每藩直属的军队为三护卫,即一万六千人。见顾诚《明代的宗室》,载《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另外,张德信先生认为,“护卫甲士,少者三千,多者至万九千人”,这只是就王府护卫设置的一般情况而言,军士的实际人数因藩国的地理位置不同而多寡不等。见张德信《明代诸王分封制度述论》,《历史研究》,1985年第5期。

⑥《明太祖实录》卷51,洪武三年四月乙丑,册秦王樉文。按据考证,在洪武分封之初,亲王在政治上具有很大的特权。在建藩初期,王府不仅有相傅,而且武臣由勋臣担任,“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王府官可兼任行省参政,为地方行政首长,也可兼都指挥史,掌地方兵权。而在封国内,亲王则拥有相当大的司法权、人事权,其官署除长史及镇守指挥、护卫指挥由朝廷派遣外,其余均在封国境内或所部军职内选用,并且藩王对他们有生杀予夺的大权,境内人民有敢冒犯藩王的,由亲王区处,朝廷及风宪官不得举问。见白钢主编,杜婉言、方志远著《中国政治通史》之第九卷《明代》第二章第四节,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剑桥中国明代史》第三章《洪武之治》言:(朱元璋)设计了这样一种制度:即让诸藩王统率自己的部队的古代模式和汉代以来所用的皇权官僚行政体制结合在一起……皇子们都被授予了他们各自封国的实权,他们拥有相当大的兵权。

⑦如《明太祖实录》卷101,洪武八年九月壬子条、卷110,洪武九年冬十月丙子条。

⑧郑晓《今言》卷1第88条言辽、宁、谷、代、庆、肃诸王“皆得专制率师御虏”指的是这些亲王单独作战之时,若与晋、燕协同作战则受二王节制,尤其是在晋王死后,燕王在诸王中的军事地位更是达到顶峰,如《国朝典汇》卷13《朝端大政·宗藩上》载: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敕燕王总率诸王备虏”,《明太祖实录》卷257载:“(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戊午)敕武定侯郭英曰:‘……今命尔为总兵,都督刘真、宋晟为之副,启辽王知之:以辽东都司并护卫各卫所步军,除守城马军及原留一百存守斥侯,余皆选拣精锐统领,随辽王至开平迤北,择险要屯住提备,一切号令悉听燕王节制。’”

⑨另有洪武二十四年四月癸未,“命燕王棣督傅友德诸将捕元辽王阿扎失里等”,甚至到了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甲寅,帝不豫。戊午,都督杨文率北平军从燕王棣,武定侯郭英率辽东军从辽王植备御开平,俱听燕王节制”。可见在洪武后期,燕王朱棣的兵权雄冠诸藩。以上俱见王鸿绪《明史稿·太祖本纪三》。

⑩《明太祖实录》卷201。另《弇山堂别集》载此事“太子言晋王未深入,然张声势有倚角之功,又言燕王得善马不进,太祖皆不听”,以此来反衬出朱元璋对朱棣的那种特别的喜爱。对此王世贞评论说“按高庙史成于太宗时,使晋王有陷太宗意,不应无贬辞乃尔”,见该书卷21《史乘考误四》。太祖实录经朱棣两次重修,这些“朕无北顾之忧矣”之类的所谓“高度评价”并不足信,不过从战斗过程和结果来看朱棣确实在诸兄弟之中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

[参考文献]

[1]谈迁.国榷:卷11[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2]明史:卷5·成祖纪一(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明史:卷116·诸王传一(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何乔元.名山藏:卷36·分藩一[M].台湾:台湾成文出版社.

[5]朱勤美.王国典礼·张至发序[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7]徐学聚.国朝典汇:卷13·朝端大政·宗藩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8]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史记:卷8·高祖本纪八(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明史:卷115·兴宗孝康皇帝传(点校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全明文:卷27·谥秦王樉册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3]谈迁.国榷:卷9[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14]吴晗辑.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上编):卷2·太宗恭定大王实录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5]马佳佳,侯虎虎.明代“争国本”事件新探[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1).

[16]郭厚安.论靖难之役的性质[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责任编辑:李新红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ntion of Zhu Di’s Rebellion

ZHANG Wei

(Hainan Foreign Language Professional College,Wenchang 571321,China)

Abstract:At the first year of Jianwen (Ming Dynasty 1399),Duke Yan Zhu Li launched the war to “kill Qi Huang and get rid of the corrupted officials from the Emperor”. He took the throne in 1402. Historians have different theories on why Zhu Di wanted to rebel.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cords,it is believed that he rebelled because he had a very powerful military force. Additionally,the crowned prince,Duke Qin,and Duke Jin had died and he became the head of all dukes. His attitude against the Emperor’s decision of weakening the power of dukes was only an excuse.

Key words:Zhu Di;rebellion,Jingnan Battle;exploration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3.022

[文章编号]1004—5856(2016)03—0095—04

[作者简介]张伟(1981-),男,回族,广西河池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明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08

猜你喜欢
探源朱棣
朱棣“魂牵”建文帝
剖析错解 寻根探源
一箭之地
根宫佛国寻根探源
对一则经典史料的探源与质疑
研教结合——以辛亥革命结局表述探源为例
『影帝』朱棣
朱棣压顶,解缙“三字拨千斤”
抑郁症病因病机探源
史上最有骨气文人